《十年后,当我开着宝马在街口偶遇前女友》
第12节

作者: 玉树临风的板车哥
收藏本书TXT下载

  好,我就先把K杂志的真实发行量搞清楚,叫李总看看兄弟我的手段。
  假如我拿到一份报纸,先看看编辑内容,再扫扫广告客户,瞧一眼版式,走访几个报摊,大体就能明白其发行量。不是咱有多大本事,而是实践出来的经验,这经验没人告诉我,是自己的总结。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也许有朋友会说,我又不从事媒介广告,知道这经验没用啊。请不要忘记,知识学不完,但养成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一个经验立刻变成三个,再借鉴或套用,兴许哪天就能派上用场呢。
  如果报纸文章写得水,缺乏独家重磅新闻,说明报社请不起顶级的采编、责编或主编,报社经济存有疑问,是不是没钱?会不会倒闭?
  报社广告有两大支柱行业,房地产和医疗广告。医疗保健是公认的暴利行业,他们开支大头是广告投放。如果是大报,会谨慎对待该行业广告,甚至控制其刊载量,不是大报社多有良心,而是为了顾及自己品牌形象。谁想在自家报上整天发布“包皮环切手术”的广告呢?恶心。如果某家报社以医疗广告为主,嘿,那说明大部分客户不认该报,发行量小,读者群层次低。
  十九世纪初,一个美国商人想从英国进口一批钢琴,但头次进货需要进多少才能保证利润最大化?进多了,占压资金有库存;进少了,运费不合算,旺销断货也有损失。于是他做了一个粗陋的“匡算”调查!当时美国大概有2000万个家庭,他聘请一个调查公司,在全美各地拜访了15000多户家庭,发现大概有1%的家庭有购买钢琴的实力,那就有2万台市场,再细致调查发现,这些富裕家庭中只有1%的家庭有购买欲望。有了数据支撑,他表现得足够谨慎,在2000台基础上打了个8折,首次进口1500台钢琴。货到后,他迅速批发到美国各地的乐器代理商行,很快销售一空。

  这个案例说明,有数据调查的思维习惯,大有用场。我早就学会匡算套路,虽不准,但有数据总比瞎猜强吧,而走访报摊就是简单调查的一个方式。
  当时北京大概有3000个报摊,我花了两天工夫,在海淀、朝阳、宣武和西城四个城区,抽访100个报摊样本,发现K杂志铺货率大概有40%,每个报摊平均进5本,半个月卖完。于是得出结论,北京发行量:3000个报摊×40%铺货率×5本/报摊=6000本。
  K杂志全国发行,但发行总部在北京,所以在北京的发行推广力度肯定最大,发行量也最大,而其他城市都是代理发行,再加上K杂志是高端财经杂志,只在一线城市动销。所以上海、广州、深圳三座城市的发行量按北京发行量的50%计,其他一线城市按30%计。得出结论,各地发行量:6000本(京) + 1800本×15个(一线城市) + 3000本×3个(上、广、深)= 42000本。再加上订阅、客户邮寄、空港、五星级酒店、高尔夫会所、私人俱乐部等财经杂志的特殊发行渠道,满打满算也就5万本。

  好,下一步核准K杂志发行量。北京最大的私人报刊发行公司纸老虎,有好友在里面做副总,我给他挂了个电话:“嗨,哥们,问个事。《财经》是财经类杂志老大,他们发行量有多少?”
  “我们没发过《财经》,他们是自己发行,我估计不超过15万。”
  嘿,这就对了。财经类杂志老大发行15万,一本新创刊杂志不会超过其1/3,也就是在5万以下。
  同样做一件事情,有些人只做到市场调查阶段,有些人能做到核准阶段,但我认为都不够,都没做透。要是真把事情做透,也就成功了。成功真的很难吗?
  日期:2011-07-27 12:42:23
  我对自己匡算的数据还不放心,于是搞张假名片,冒充一家塑料制品公司的经理,跑到承接K杂志印刷的北京印刷二厂。见到客户部王经理,递上名片后,我开门见山:“王总,K杂志李总有个新策划,想在每本杂志外面套个贴身塑料膜,提升杂志高端形象。您看我们是否协调一下印刷流程?”
  在当时,只有《世界时装之苑》率先采用该策略,我借鉴过来在那时还是比较潮的。王经理觉得确实需要双方在流程上协调,再加上我对印刷工序清楚,大家有共同话题,很快就攀谈起来。瞅准时机,我随意问了一句:“王总,您看,刨除残次品,每次送5万张塑料膜够用吧。”
  “不用那么多,有个4万张足够,多了浪费。”靠,老子要的就是这句话!如果事情都做到这层面上,老板还有啥话讲?这是态度问题,不是能力问题。虽然我有调查K杂志核心秘密的手段和能力,但认真的工作态度才是关键,哪个老板不喜欢?何况,通过走访报摊,发现K杂志还存在很多问题。好,下次见面咱有了新话题。
  日期:2011-07-27 12:42:51
  光了解到K杂志准确发行量还不够,我决定再带上两颗大号手榴弹!一通电话打下来,约好两位死党,一个是盛世长城广告公司的赵总,他是户外媒介部的老大,手里握着几个大牌客户,他为人风趣,经常讲点广告圈里乐事。而盛世长城可是4A广告圈里的头牌公司,威名显赫。请头牌公司的代表现身见面会,无形中拔高了咱的身家哦。
  说到赵总,想起件事儿来。记得有一回,他去沈阳签订一块户外广告牌。对于4A公司来说,广告业务都是在全国夸区域发布,里面的媒介监督很是意思。赵总不可能经常去沈阳检查那块户外广告的发布情况,于是双方约定,每个季度,广告公司都要拍摄一张户外广告照片,以此来核查广告发布真实情况。很快一年过去了,赵总前后收到四张照片,表面看没啥问题,都是广告公司老板亲自站在那块广告牌前拍摄的,春、夏、秋、冬四季服装分明,老板笑容阳光灿烂。但老赵心细,总感觉不对头,于是他把四张电子版照片调出来仔细比较,好嘛,广告牌左上角有一棵不太明显的树枝,一年到头竟然都是郁郁葱葱!赵总马上派人飞过去实地考察,靠,别说洋酒广告了,连广告牌都不见了。后来一打听,因为区域重新规划,早就被市政工程拆了。最后,因为赵总的心细,为客户挽回了损失。

  讲这个不是为了说广告圈里的趣事,而是说这行业里尔虞我诈的事儿太多了,一定要心细如发!唉,哪个行业的水不深呢?大同小异。后来我在武汉的户外广告圈里栽了个大跟头,就是因为我一时粗心大意,上了人家的当!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另外一个是麦肯•光明广告公司的马总,他是公司客户部老大,也是咱密友之一,手里负责两个欧洲奢侈品牌的客户。带上两颗“重磅手榴弹”,不为别的,就是想证明上次看到物证,现在请看“人证”!靠,人证、物证齐全,还想看什么?嘿,要不干脆聘我,看看我的本事如何?
  好,都备齐了,心理踏实许多,就等李总电话啦。
  周末,我们三人在香格里拉酒店的大堂咖啡厅,和李总再次见面。大家对K杂志又是一番畅所欲言,气氛很是热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