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拉萨的欧洲传教士也已经判断出,这个庞大的帝国必将展开强烈的报复,它决不可能让敌军控制拉萨——准噶尔人对西藏首府的人侵使皇帝先前的最大担忧变成了现实,这很可能是蒙古人统一的一个严重信号。
除此之外,这些西方人还认为,清朝皇帝已经意识到蒙古人的最终目标是要征服中华帝国,只要西藏仍处于满怀敌意的准噶尔人的统治之下,那么,康熙皇帝的统治将会继续受到蒙古人的攻击。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恼羞成怒的康熙皇帝这次要动真格的了。
日期:2013-05-14 08:33:42
《4、盛世英主的怒吼》(1)
额伦特、色楞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大清国举朝震惊。
后来我又查了一些资料,说清军“被杀得一个不留”,也许不太准确,因为按照一份藏族史料记载,他们之中很可能活下了最后一批人——据说当被俘的清军正像一口口猪羊般被屠宰的时候,几位神秘的信使悄悄来到了准噶尔军大营,而就在盛情接待了信使之后,准噶尔统帅大策零突然下令停止了屠杀。
此时,被俘的两千来名清军中,已经有一千五百余人被屠杀,剩下的428人竟然被大策零下令全部释放,他们甚至被敌人允许可以经青海回家——据说,这都是信使提出的要求,而大策零则全盘答应了下来。关于此事的缘由,后面会详细再讲,而如果这个记载正确的话,我们可以认为,最后的四百余名清军战俘幸运地逃脱了悲惨的厄运,开始了穿越青海的艰难返乡之旅。
此时的青海,和硕特蒙古王公们肯定比清廷更早地知道了额伦特全军覆没的消息。早在拉萨被准噶尔人攻破后,拉藏汗的儿子苏尔扎被俘,苏尔扎的妻子率领一些人拼命杀出重围,逃到了青海避难。前面我们讲过,这位小王妃是当地蒙古王公的女儿,因此青海蒙古似乎有义务发兵为她复仇。
但前面我们也说过,青海与西藏这两支和硕特人的关系非常差,彼此恨之入骨,因此尽管康熙要求“黄教、图伯特民俱固始汗所创者,断不可被他人所占领,尔等俱固始汗之子孙,理应各自速往援助”,但青海方面仍阳奉阴违,不仅没有主动出兵,后来在额伦特指挥的清朝远征军向西藏进发的过程中,似乎也没有给予太多的帮助。
不仅如此,前面清廷得到的那些“策凌敦多布等之兵疲敝已极,除阵亡病死外,未必满二千”消息,其来源正是青海和硕特蒙古人的一把手——罗布藏丹津亲王,至于这位蒙古王爷究竟是信息有误还是故意误导皇帝,那就不得而知了。很可能正因为这些错误情报,康熙帝才判断拉藏汗顶得住,因而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派出增援部队,等他终于得到和硕特汗国覆灭的消息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对于这些青海王公来说,,他们其实并不关心朝廷和准噶尔究竟谁胜谁负,挂念的只有自己能不能继承和硕特人在西藏的利益,或者说拉藏汗留下的地盘究竟归谁,而清朝当时并没有对他们做出明确承诺,因而导致其心怀不满。这些王公还有另一面的考虑:如果清军出兵报复准噶尔,青海很可能成为双方往来蹂躏的战场,总之自己里外不是人。
到后来,额伦特的远征军已经覆灭,如果敌人乘胜杀来,靠近西藏的青海自然首当其冲,蒙古王公们惶惶不可终日,生怕招惹了身边凶猛的邻居。以青海和硕特亲王罗布藏丹津为首的一干蒙古首领们,连忙打着年幼的七世达赖的幌子,借着体谅朝廷的理由,希望皇帝不要再打下去了:达赖喇嘛哪里都能安置,不一定非要回西藏嘛,可如果长途远征,累坏了王师可就不好了——“青海蒙古皆惮进藏,奏言达赖刺麻可随地安禅,免王师远涉之劳。”
清军的惨败也吓坏了在朝的诸位大员,悲观的他们纷纷建议,准噶尔人凶猛不好搞,西藏离这里千山万水而且鸟不拉屎,皇帝实在不值得为这么个破地儿劳心,还是不要再打了,就让准噶尔人自己在那里折腾死了拉倒——“王大臣惩前败,亦皆言藏地险远,不决进兵议”。
至于如何对待那些历尽艰辛返回内地的清军战俘,王公大臣们动起了坏脑筋,他们建议皇帝,为了避免看到这些倒霉蛋闹心,还是眼不见心不烦,干脆闭上眼睛实行鸵鸟政策为好:把他们中当官的全部宰了,把当兵的都遣送原籍,让这些人从此消失,咱们就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也就不会为此烦恼了。
这就太过分了。那些可怜的俘虏,刚从敌人屠刀下幸运逃生,却马上要倒在自己人的枪口前了——但是,这还只是当朝权贵们的建议,而如果康熙当真这么做了,他也就不配后人给予“千古一帝”的评价了。
“准噶尔贼兵能够踏破雪山缒下悬崖,一路杀到西藏,难道我们就不行吗?!”面对着朝廷上那些没出息的家伙,一代雄主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终于大发雷霆,他没有理会众多反对意见,而是做出了自己的独立判断:“西藏屏蔽青海、川、滇,若准夷盗据,将边无宁日!”
也就是说,这仗必须打下去!
皇帝认为,西藏之战并不仅仅是一地的得失,而是关系到清帝国整个边疆稳定的全局性事件,因为从青海一直到四川、云南,藏族等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在一起,而各地的藏族人肯定更亲近西藏,他们其实都是一体的,如果西藏被准噶尔占领,那么藏族士兵就变成了准噶尔人的兵丁,那些少数民族聚集的边疆之地,难道还能留在帝国的版图里吗?
“自西宁至四川、云南,内外土番杂居一处,西藏之人,皆亲土番,伊等俱是一类,倘藏地被策凌敦多布占据,则藏兵即是彼之兵丁,而边疆土番,岂能保全!”不得不说,康熙的这个见解明显高出群臣一筹,即使放在三百来年后的今天,仍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对于那些死里逃生的清军战俘,康熙也体现得相当有担当,他明确表示,这次战败是自己的责任,与诸位将士无关,他们因为朝廷的错误而身陷绝地,奋勇杀敌血战殒身,不仅没有罪过,反而大大有功——“此次进剿官兵,有功而无罪耳”!
皇帝随即下令,仔细查清楚这次战争中阵亡和病死的清军将士名单,对他们予以丰厚抚恤,同时大作道场,以超度那些身死异乡的忠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