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群英志——明清之交的中国围棋史话》
第3节作者:
伯翔Xu
这话题扯得有点远了。
中国古代棋手,大多数都是走的以上这几条路。这其中至少走第一条路的棋手,按照“是否靠这行吃饭”的标准来判断是绝对属于职业棋手的。何况为了自己的身价,古代棋手也必定得花时间虔心钻研棋艺,或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训练”。因此,笔者个人认为,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名号的古代棋手绝大多数是完全可以称为职业棋手的。
由此我们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搞清楚了古代棋手怎么过日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我们理解很多古代棋手某个行为动机的重要依据。知道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去体会古代棋手血战方圆之间的时候究竟是怎么想的。
日期:2013-04-01 13:06:17
除了这件事之外,另一个需要大家了解的东西笔者就不好解释了,因为这事即使专门研究古谱的人也未必能解释得十分确切——即古代棋手那些现在看起来十分奇葩的下法。
笔者只能在此介绍一个大概吧。
中国古代围棋跟现代围棋并不一样,首当其冲就是座子的设置——即在一局棋开始之前,现在棋盘上四个角上星位的位置上不相邻地放上两个黑子和两个白子。也就是说棋还没下,棋盘上就先放了四个棋子。现代围棋是由日本人改造的,他们首先去除了座子的设定。这个改变好不好到现在也没有定论,笔者只能说,座子棋和现代围棋基本的认识并不一样。
围棋最早为什么要有座子?为什么不能一块平板让咱直接开始下?先放四个子是个什么意思?为什么放四个?为什么不是放八个,十六个,或者索性在中央天元一点上放个不属于任何一方的特殊棋子?这些问题考虑起来很有意思,想着想着就会发现,咱们的老祖宗确实厉害,要比纯逻辑的东西恐怕咱们这些后代子孙真未必是对手。
北宋出了本棋书,叫做《棋经十三篇》。书中第一篇就对棋具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作了解释,说得玄乎至极。全篇一开头,就说棋局上共有三百六十一个点,这是指的天周三百六这个数字加上象征万物初始的天元一点形成的。这三百六十一个点,又从天元引出四条线分成了四个部分,象征四象。
“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分而为四,以象四时。”
玄乎吧。当然想必这是后人牵强附会的,因为最初的时候围棋棋盘最多也只有纵横各十七道(据说还发现过只有十三道的棋盘),盘上的点数并不是三百六十一个点。但是关于分成四个部分以象征四象的观点却是值得注意的。中国远古时代就有了阴阳的概念,阴爻和阳爻两两结合,又形成了四象的概念,进而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八卦的说法,而后八卦又被用来指代天地万物。也就是说,阴阳,四象,八卦,这些都是世间万物形成的基础。再联系《棋经十三篇》的说法,棋盘上天元一点象征的是生物之数,黑白二子代表阴阳,四个部分分别代表四象,那么座子的来历也就有了些许哲学依据——
四个座子,指代的分别是最终衍生出万物的那四象的初始,围棋竞技必须围绕着着四个点开始,让四个部分的阴阳二子分别向造物之主——天元——渐渐逼近,然后棋子布满棋盘,一个终局的图形就是一个新生的宇宙。
所以有观点认为围棋一开始是用来做占卜的,这也是很有道理的。
古代棋手认为,这代表着四象的棋子是一切棋局发起的根源,就如同四象最终演变成万物一般。座子棋一开始就放了棋子,也就是规定了所有的下法都得先围绕这四个子来,是给了围棋一个发力点让双方发挥。古代棋手眼中的围棋,从技巧上说就是双方从围绕着四个座子的攻防开始,一步步扩展至中央,直到整个棋盘上烽火连天的竞技。
朝鲜古代围棋比中国古棋更过分,棋还没开始下,竟然先在棋盘上密密麻麻放了十六个棋子。而现代围棋则让你自己给自己找发力点,想从哪里发就从哪里发,你要是乐意,从天元开始也没问题。有座子和没座子的下法差别很大,这也是导致古代围棋招法现在难以理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论现在取消座子对于围棋究竟是好是坏,但有一点是得到大部分人认可的,即取消座子之后的围棋更加多变,布局上更加多样了。
而古今围棋另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所谓的“还棋头”一说。乍一听,习惯了现代围棋的人一定会觉得所谓还棋头的规矩实在是奇葩至极——它规定,棋局结束之后还要数双方各自互不相连的棋总共有几块,一方每比对方多一块棋要还给对方一个子。
为什么会有这个规矩呢?其实细想也不难理解。古人认为,棋盘上一片棋要成为活棋必须要在这块棋里掏出两个眼来,那么这两个眼就是活棋所必须的,而不能算作自己所占领的地方了。就好像一个军队出去打仗,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一批战俘。大军凯旋的时候军队里肯定是既有士兵,也有战俘的,不过所占的比例可能不大一样。有的时候可能是三千人抓了五百人回来,有时候可能是五千人抓了三十人回来,甚至如果打仗厉害的,一千人抓了两千人回来也有可能。但不管怎么说,回来的这批人里面至少要有一个是自己送出去打仗的那支军队里的,否则那就不是带战俘回来,而是鬼子进村了。也就是说,这个抽象的人是军队胜利的标志,肯定存在,不存在不行,那么我们在算战功的时候就别说你带多少人出去,抓了多少人回来了,这批人当中我们把这个必须存在的“一个人”减掉,无伤大雅,统计起来也更科学不是?
这和还棋头是一个意思,本来活棋要俩眼,合起来正好等于一个子。那咱们计算胜负的时候,你这个必需的一子就不要算了,咱只比谁打下来得多,行不?这不算数的那个子,就是还棋头。
听起来似乎也觉得没啥,但是下起来这一个子的还棋头可就要命了。一块棋就要还一个棋头,那可不简单——比如我赢了对手六个子,按日本规则算是多了十二目,可算大胜了吧。可对手一片棋,我到处偷袭得了八片棋,反过来我要多还七个子,最后反而是我输了。
当然,只是举个例子,极端了点。
还棋头这个规定的背后有其哲学含义,但这个规矩导致了古代围棋很多招法要比现代围棋更复杂,因为不仅要考虑某一片棋的目数,还要顺便考虑两片棋之间的联系,为此甚至不惜下出一些现在看来明显亏损的招法。但是围绕着还棋头,古代大棋士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这个规定也可以说是为中国古棋更加绚丽精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当然,同时也为后人理解前辈棋谱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座子和还棋头这两个规矩细想想其实是完全相互矛盾的。由于同一方的两个座子互不相邻,所以古棋难以形成现代围棋这样的大模样作战(因为开局连不起来),同时又由于还棋头的规定强迫双方都必须尽全力让难以联系在一起的棋连成一片,于是大家都被迫尽可能把棋子放到高位,甚至凌空就跟对方打起来——现代围棋常见的各种放弃外围取实地守角的战术在古代棋手看来大多都是脑子坏了下出来的棋——最终形成了中国古棋极其好战的棋风。古棋的常见进程如下:双方一布局就强行拆断对方试图联系在一起的棋子,当然由于知道防不住所以也放任对手拆分自己的棋子;等大家都是断断续续的几块棋了,就开始比谁能把自己的棋尽可能连成一片。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