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唐朝岁月:一部令人捧腹的全唐史,这个朝代就是那么闹腾》
第17节作者:
杨胜章2009 弟弟杨积善自杀未死,被俘砍头,算是八五炮打兔子,最得不偿夫的一个。
弟弟杨玄奖原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义阳太守,但是嫌工作太无聊一听到哥哥造反就奔着凑热闹了,结果被杀死。
弟弟杨万硕原来跟杨广去高句丽打仗,听到哥哥闹起了革命,便溜号了,没想到被隋兵绑了去斩首。
日期:2013-04-10 23:24:18
(正文)
公元614年,杨广第三次出征高句丽,出奇的顺利,大将来护儿击败了高句丽,完全占领了高句丽全境,所以说战争不是儿戏,有人欢天喜地,有人垂头丧气。
高句丽已经无力支撑战争带来的高昂费用,只好投降了隋朝。
所谓灭敌一万,自损三千,杨广也好不到哪儿去,大隋帝国在他的左一闹右三跳中间来个大鞭炮的折腾下,已经烽烟四起,到了群雄并起的时代。
但杨广想到的是,那些屁民们只是拿鸡蛋碰石头,跳蚤掀被窝,始终撼不了他的那个天子鸟位,殊不知,他天天坐在那鸟位上,屁股迟早会长出大量的青春美丽痘的。
也许是上天要安排这么一群人来跟着杨广一起玩,才能显现出这个时代的热闹劲儿,太安静了老天爷也闷出病的。
来吧,来吧,命运之神在向诸位英雄招手,爆发手中的小宇宙吧。
日期:2013-04-12 23:37:56
(正文)
八、瓦岗群英会
所谓人老癫东,树老心空,杨玄感像一阵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起事到家族被灭,不过是半年时间,却为一大群英雄起了个带头作用。
不错,杨广并未意识到瓦岗寨里那群土包子里竟然有高级知识分子,不怕流氓没文化,就怕流氓有文化。
这位高级知识分子是李密,是劫后余生的李密,是牛角挂书的李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老天爷算是太眷顾李密了。
李密在看到杨玄感大势已去后,得为自己寻条活路了。
逃吧,逃跑总比撞到南墙好,捡了条命总比空喊人生自古谁无死,谁都进到黄土里要好上千倍。
聪明的李密却长得非常黝黑,这是他的致命弱点,因为长得奇特的人总是招人围观,令人生疑,他很快被活捉了。
真是癞蛤蟆跳台阶,又蹲屁股又伤脸。
日期:2013-04-15 23:20:41
(正文)
李密不是个容易向命运低头的人,他一直在想,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即使跪着也要把它走完,命运就像手掌的纹路,曲曲折折的,但是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与他一起被抓的有杨玄感的族叔杨询,俩人一直在寻思着逃脱的办法。
老天爷似乎要跟他们开个不晓得玩笑,要不然老天也太没有公德心了。
长安是繁华地带,士兵们押着李密一行人,在长安逗留了数日,人人都知道,政府抓到叛逆之贼了,但是判决书迟迟不下来。
原因是,审判官杨广不在长安,而是在高阳,不能异地审问判刑,一定要杨广审判才行,那就只好把他们送到高阳。
途中,李密意味深长地对同伙说道:“先金钱之优而优,后金钱之劣而劣,此去高阳,大家必死无疑,只有逃跑才是唯一出路,那看管我们的头头喜好金银财宝,何不给予他些金子,让我们想方设法逃跑?”
日期:2013-04-16 22:43:04
(正文)
黄白之物的拥有量乃衡量人类贪婪心膨胀到极限的尺度,一两黄金挨一刀,包你还想再中招。
李密的伙计们身上免不了带有黄白之物,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抖出救命钱吧。
负责押送他们的官员,自然不能免俗,对于金子的渴求度不比任何人低。
李密对那官员说道:“我们是在劫难逃的囚犯,即使身上有些财物,也用不着了,你就帮我们保管好,一部分拿来改善我们的伙食,剩余的你就收下吧。”
买卖不懂行,瞎子撞南墙,李密的这笔生意算是做成了。
官员不是瞎子,看见金子,心里乐呵呵的,竟然玩起了打鸟政策,对李密他们不自觉走路行为睁只眼闭只眼。
终于出事了。
老鹰来了,不想逃跑的鸡不是好鸡。
李密他们七人获得了一次好比是断头饭的聚餐,个个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趁着官员们熟睡之时,挖墙逃跑了。
那些看押李密的官员们打掉了牙齿咽到肚里,忍气吞声,不敢伸张,不知去向了。
日期:2013-04-18 12:41:16
(正文)
逃出生天的李密,日子过得犹如蚂蚁搬家,不是风就是雨。
由于李密参加起事时已经是中上层领导,名气很大,属于A级在逃犯,人多的地方不敢去,只好往偏僻地方躲藏,这一躲就好几个月,以树皮草根为生,显然与社会脱节了。
李密不能这样过一辈子,不能当野人,再深的挫折不过是一个过程,总有结束的时候,躲避终究不是办法,雄起吧,或许奇迹会出现的。
李密是个聪明人,为了掩人耳目就得隐名埋姓,为了东山再起就得耐着性子。
在一个叫淮阳郡的小山沟里,李密改名为刘智远,当起了教书先生,勉强填饱肚子。
总算安定了下来,金窝银窝最终还是草窝好,这应该是逃犯向往的幸福生活。
不过,五个月后,李密说:哥抽的不是烟,而是寂寞。
他终忍受不住孤寂的野外生活,忍受不住吃饭,教书,睡觉的机械重复的生活。
日期:2013-04-19 23:55:19
(正文)
五个月了,逃往深山的李密终于耐不住寂寞,觉得风头已经过了,成了厨房里的老鼠,记吃不记打,写了一首“反诗”。
摘抄如下:
秦俗犹未平,
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
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
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
虚生真可愧!
日期:2013-04-20 00:30:57
(正文)
此诗一出,李密触景生情,不禁潸然泪下。
原本是心里想的,说出口了,人家看出意思来了,一个小山沟的教书匠如此感叹人生,不是苦逼就是仇深,有才华的人为何一人来到这穷乡僻壤教书糊口,该不会是干了见不得人的事儿了吧?
按照如此推测,后果就严重了。
山里人的眼里有一个定了型的哲学:举报有奖,总比刨一年地强。
于是一封举报这位教书先生的信递了上去,上级领导以为那是一条逃脱的大鱼,立即派人前来抓捕,然而官府看到的最终结果是,鱼漏网了。
村民好似打了兔子喂老鹰,好处捞不着。
李密让官府扑了空,重新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漂泊生活。
日期:2013-04-21 23:58:21
(正文)
李密这是出了污水沟又掉茅坑,倒霉透了。
改名字也没办法躲蔽官府的追查,只要寻找安全一点的地方继续躲,他想到了自己的妹夫。
投亲戚是他的无奈之举,因为他的妹夫是个官员,就算是追查李密的官兵找上门来,也可以糊弄过去。
此为官场哲学:最扑朔迷离的部门都是有关部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