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那些事儿》
第37节

作者: 晴雯撕扇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5-17 18:19:33
  文武之争使得朱聿键与郑芝龙的矛盾公开化,而朱聿键对鲁监国使者的严厉处治,进一步加深了两人的隔阂。
  话说回来,君臣吵架是常事,该干的活还得干。既然已经制定了“联寇抗清”的策略,实现的方式还需要君臣讨论清楚。令人悲催的是,朱聿键与郑芝龙在这个问题上又掐架了,不断尖锐的君臣矛盾根本无法调和。
  朱聿键希望有所作为,光复故土,但他没有军队,必须倚重郑芝龙这样的实权派。郑芝龙手握重兵,却只想偏安一隅,“挟天子以令诸侯”,继续做自己的生意。可以说,出兵抗清关乎两人的“核心利益”,因此君臣矛盾在这个问题上很快就转入白热化。
  隆武元年(1645年)七月,福州接到情报,江西布政使夏万亨等人拥戴益王朱由本,在建昌府(今江西南城,距福建边境一百多里)起兵,抚州也爆发了曾亨应〔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原吏部文选主事〕领导的起义。朱聿键当即下诏,要求郑芝龙率兵前去接应,但郑芝龙不同意。
  早在讨论作战方略时,郑芝龙就给朱聿键算了一笔账。福建有二十万军队,首先要驻守福建边境的险关,共计一百七十多处,总共需要十万人。剩下十万人今冬操练,明春才能出征。郑芝龙信誓旦旦地说,等到明年春天,福建的军队就能分两路北上,一路经仙霞关进入浙江,一路经杉关进入江西。
  且不说夏万亨、曾亨应能否撑到明年开春,就算按计划行事,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朱聿键解决:钱!郑芝龙声称,以福建、两广的税赋收入,应付二十万军队的日常开支都捉襟见肘,更不要说出去打仗了。
  郑芝龙比划了半天,其实只有一句话:没钱,打个屁的仗?

  朱聿键也不是傻子,郑芝龙表面上哭穷,背地里不知捞了多少外财。郑芝龙耍心眼,朱聿键也耍无赖:反正枪杆子在你手里,钱袋子也在你手里,自己看着办吧!
  经不住朱聿键和群臣的反复督促,郑芝龙只得装模作样地兵分两路出福建北上。一路由郑鸿逵率领,出仙霞关向衢州、严州一带运动,接应张国维、方国安的鲁监国军队。一路由郑彩率领,出杉关进入江西,接应建昌的夏万亨和抚州的曾亨应。
  可是,两支大军浩浩荡荡出闽,刚到边境关口就不走了。为了封锁消息,防止文臣弹劾,郑鸿逵索性关闭仙霞关,不准文臣出入。郑彩没这个心眼,任凭监军张家玉屡次督促,始终按兵不动,反而频繁向朝廷讨要粮饷。
  得知清军前来镇压,郑彩闻风而逃,一路退至福建境内,坐视建昌、抚州的义师遭清军剿灭。朱聿键气得七窍生烟,当即削去郑彩的爵位。
  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郑鸿逵的部将黄克辉从浙江不战而退,朱聿键降了郑鸿逵的职,对郑氏集团彻底失去信心。
  其实,首辅黄道周比朱聿键更早地看出了郑氏兄弟不靠谱。“朝班之争”后饱受弹劾的黄道周决意离开福州,于隆武元年(1645年)七月二十二日,率领临时拼凑的三千人北出福建,联络衢州、徽州(今安徽歙县)等地的义师。
  郑芝龙倒是比较“大方”,拨付一个月的粮饷,将黄道周打发出境。
  作为文臣,黄道周忠勇可嘉,但军事才能确实相当差劲。作为东林党人,黄道周又有自视清高的毛病,经常以人废言,不能广开言路。
  当时,一个叫施琅的人也跟着黄道周一起北上。如果大家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对施琅这个人物应该不会陌生。没错,黄道周手下的这个施琅,就是三十八年后为清朝统一台湾立下汗马功劳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大将军。

  此时的施琅还只是一名小官吏,但很有谋略天赋。他认为,黄道周率领三千“乌合之众”进入“敌占区”,无异于以卵击石。他向黄道周提出了“化整为零”的方案,由黄道周率领少数人去赣州,与兵部尚书杨廷麟会合,其他人则分散到各地去联络义师。黄道周抵达赣州后,便能以首席大学士督师的名义,调遣赣南、湖南、两广兵马,会师进取。
  但是,黄道周固执地认为施琅官卑职小,言不足用,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施琅愤然返回福建。
  黄道周带着三千人风餐露宿,艰难前行,未遇强敌便已损兵折将。(渴而谷饮,病者八九。一日下操,十队之士,呼半不起。)好不容易抵达徽州地区,又因情报不明,成了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却始终找不到兵部右侍郎金声率领的义师。
  九月二十日,叛降清军的前明总兵黄蜚率军攻打绩溪,领导徽州抗清的金声中计被杀。得知消息的黄道周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与金声近在咫尺,仅一山之隔。
  金声死后,黄道周继续留在这里已毫无意义,只好返回江西境内的婺源。黄道周退而求其次,想策反已升任江西提督的金声桓,遭到这个“死硬分子”的严辞拒绝。
  十二月二十四日,清军徽宁池太提督张天禄率军围剿婺源,不谙军事的黄道周被俘。次年二月,黄道周被押往南京,将劝降的洪承畴痛骂一通后,于三月初五慷慨就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