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7-15 21:32:12
七.一些补充
1.百官下属的常规官秩:凡是官秩为中两千石的官员,其属下的丞的官秩为比一千石。凡是官秩为真两千石(即两千石)的官员,其属下的丞、长史的官秩为(真)六百石。凡是官秩为比两千石的官员,其属下的丞的官秩为比六百石。官秩为一千石的县(邑、道,详见后面地方官部分)令、国相,其属下的丞、尉的官秩为六百石;官秩为六百石的县令、国相,其属下的丞、尉的官秩为三百石。官秩为四百石或三百石的县长、国相,其手下的丞、尉的官秩都为二百石。诸侯王和公主家中的丞,其官秩都为比一百石。屯驻于边疆的都尉和各守卫各皇陵的校尉,其官秩都为比二百石。《后汉书·百官志四》:“凡中二千石,丞比千石。真二千石,丞、长史六百石。比二千石,丞比六百石。令、相千石,丞、尉四百石;其六百石,丞、尉三百石。长、相四百石及三百石,丞、尉皆二百石。诸侯、公主家丞,秩皆比百石。诸边鄣塞尉、诸陵校尉长,皆二百石。有常例者不署秩。”
2.特进、奉朝请、仪同三司:所谓特进、仪同、奉朝请,只是皇帝对臣子的一种特殊礼遇。特进、奉朝请跟朝会有关,仪同和臣子所用的礼制有关。
特进的官员一般另有其他官职,特进只是作为加官。特进的官员在朝会中,他的班位较本官职的班位有所提升。除此之外,加官特进并没有其他的特殊待遇,也没有另外的俸禄。《太平御览》引《汉杂事》:“诸侯公德优盛,朝廷所敬异者,赐位特进在三公上,无秩。”《宋书·百官上》:“特进,前汉世所置,前后二汉及魏、晋以为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晋惠帝元康中定位令在诸公下,骠骑将军上。”东汉皇后的父兄多以侯爵特进,朝会时班位仅次于三公。《通典·职官十六》:“后汉皇后父兄,率为特进侯,朝会位次三公。”
《通典·职官十一》:“奉朝请者,奉朝会请召而已。”所谓奉朝请,只是特许那些本来没有资格参加朝会的在职或退休官员参与朝会。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东汉时,外戚、宗室、诸侯都多以奉朝请的名义参与朝会。如果不冠以奉朝请,身上又没有其余可以参与朝会的官职,外戚、宗室和诸侯是不得参与朝会的。晋武帝司马炎以宗室外戚充任奉车、驸马、骑都尉,并特许这三都尉奉朝请。《宋书·百官上》:“奉朝请,无员,亦不为官。汉东京罢省三公、外戚、宗室、诸侯,多奉朝请。奉朝请者,奉朝会请召而已。晋武帝亦以宗室外戚为奉车、驸马、骑都尉,而奉朝请焉。”另外,退休的官员也可以奉朝请,光武帝的开国功臣邓禹就曾在退休后,以列侯的身份加特进,并奉朝请。《东观汉记·邓禹传》:“(邓禹)官罢以列侯就第,位特进,奉朝请。”
仪同三司即此官的仪制(礼仪制度)同于三公。汉殇帝延平元年(一零六年),外戚邓骘以车骑将军的身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位在公下)仪同三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仪同三司。《太平御览》引《东汉观记》:“邓骘字昭伯,延平元年拜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始自骘也。”曹魏时,蜀国降将黄权以魏国的车骑将军身份,开府(开辟附属)仪同三司,这是第一个开府仪同三司。《通典·职官十六》:“魏黄权以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之名,自此始也。”
日期:2013-07-16 19:52:21
3.印、绶:前文在少府属下符节令的部分已经讲过,皇帝和诸侯王所用的印章称为“玺”,其余人所用的印章统称为“印”,系印章的丝带称为“绶”。“玺绶”多用来指代“玺”,“印绶”多为指代“印”。从皇帝到百官,其所用印、绶的颜色、质地、规格、模样都有不同的规定。换言之,从此人所配的印绶,可以看出此人官位的高低。
龟纽金印,东汉偏将军印。
汉代鼻纽铜印。
物体上用来系丝带的部分称为纽。《说文解字》:“纽,系也。一曰结而可解。”东汉有四种印纽,印钮中都有孔洞,以供绶带穿过。传国玉玺上的为螭纽,螭即一种头上没角的龙,为龙生九子之一。此外还有虎纽、龟纽、鼻纽,即虎、龟、鼻形状的印纽。虎为百兽之王,虎纽取其威猛,以震慑群臣,多为高官的印纽。而龟纽则取乌龟“抱甲负文”的喻意。抱甲指乌龟的腹部坚硬,类似盔甲;而负文指龟壳上的图案类似文字。引申开来,即文武兼备。同时龟纽还有低调和功成身退的喻意。《汉官仪》:“印者,因也。所以虎纽。虎者,兽之长,取其威猛,以执伏群下也。龟者,阴物。抱甲负文,随时蛰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鼻纽是样式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印纽,官秩一千石以下官员的印纽皆为鼻纽。《汉官旧仪》:“诸侯王黄金橐驼印,文曰‘玺’。列侯黄金龟纽,文曰‘之印’。丞相、大将军黄金印龟纽,文曰‘章’。御史大夫章。匈奴单于黄金橐驼纽,文曰‘章’。御史、二千石银印龟纽,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皆铜印鼻纽,文曰‘印章’。二百石以上皆为通官印。”从上面的引文可以得知,西汉时没有虎纽,却有橐驼纽。橐驼即骆驼,橐驼纽即骆驼形状的印纽,西汉诸侯王和匈奴单于所用的就是橐驼纽。东汉太子和诸侯王所用的为龟纽。另外,各官员的印章在汉朝书面中的叫法各有不同。
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一一九年),统一了印章的大小,长宽各五分(分为十分之一寸,汉代一寸大约在二十三厘米左右)。《汉官仪》:“孝武皇帝元狩四年,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
《汉官仪》和《后汉书·舆服志》中关于绶带颜色的记载多有不同,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段,绶带的颜色有所改动。以下还是按照《后汉书》。
东汉时,皇帝的玺为玉制;其绶带有四种色彩,主色为黄赤色(黄红色),另还有缥色(淡青色)和绀色(红青色,微带红的黑色)。《后汉书·舆服下》:“乘舆黄赤绶,四采,黄赤缥绀,淳黄圭,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圭是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的玺绶的规格和皇帝相同。《汉官旧仪》:“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后汉书·舆服下》:“太皇太后、皇太后,其绶皆与乘舆同,皇后亦如之。”
太子和诸侯王的印章也称“玺”,为金制龟纽;其绶带有四种色彩,主色为赤色。《汉官仪》:“王、公、侯金,二千石银,千石以下铜印龟纽。千石至三百石铜印。六百石,铜章墨绶。”《后汉书·舆服下》:“诸侯王赤绶,四采,赤黄缥绀,淳赤圭,长二丈一尺,三百首。注徐广曰:‘太子及诸王金印,龟纽,纁朱绶。’注荀绰晋百官表注曰:‘皇太子朱绶,三百二十首。’”
有部分贵人、长公主(皇帝的姐妹)和太子、诸侯王的印绶的规格相同。《后汉书·舆服下》:“长公主、天子贵人与诸侯王同绶者,加特也。”《后汉书·皇后纪》中,光武帝之时的贵人为金印紫绶。
诸侯王妃和相国(董卓。曹操为丞相。西汉时,丞相和三公一样为金印紫绶。曹操被封为魏公后加九锡,其印绶的等级应该不会低于诸侯王,曹操被封为魏王后就更不用提了)的印章为金制;其绶带有三种色彩(绿、紫、绀),主色为绿色。《后汉书·舆服下》:“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三采,绿紫绀,淳绿圭,长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
三公、侯爵、将军(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公主的印章为金制;其绶带有两种色彩(紫、白),主色为紫色。《后汉书·舆服下》:“公、侯、将军紫绶,二采,紫白、淳紫圭,长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服紫绶。”车骑以下的将军本为银印青绶。东汉和帝时,窦宪为车骑将军,加金印紫绶,从此将军全为金印紫绶。《汉官仪》:“马防为车骑将军,银印青绶,在卿上,绝席。和帝以窦宪为车骑将军,始加金紫,次司空。”《后汉书·百官志一》:“蔡质汉仪曰:‘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
九卿、中两千石、两千石的印章为银制;其绶带有三种色彩(青、白、红),主色为青色。《后汉书·舆服下》:“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三采,青白红,淳青圭,长丈七尺,百二十首。自青绶以上,縌(佩玉的丝带)皆长三尺二寸,与绶同采而首半之。縌者,古佩璲也。佩绶相迎受,故曰縌。紫绶以上,縌绶之间得施玉环鐍云。”
一千石、六百石的印章为铜制;其绶带有三种色彩(青、赤、绀),主色为黑色。《后汉书·舆服下》:“千石、六百石黑绶,三采,青赤绀,淳青圭,长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三百石长同。”
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的印章为铜制;其绶带只有黄色一种颜色。《后汉书·舆服下》:“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一采,淳黄圭,长丈五尺,六十首。自黑绶以下,縌绶皆长三尺,与绶同采而首半之。”
一百石的印章为铜制;其绶带只有青绀色(青红色)一种颜色。《后汉书·舆服下》:“百石青绀绶,一采,宛转缪织圭,长丈二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