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国商人聊天》
第39节

作者: 望京闲人201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11-05 04:49:31
  二一六、电商公式
  (人物:松浩然,36岁,北京人,硕士学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记:“我非常认同您以下的观点:即对于今天的商人来说,他面对着的不再是从前的顾客,而是丰富的个体。我以为,这其中的意义,甚至远远超越了这个观点所能表述的东西,如果再站到电子商务的立场上看,足以令人浮想联翩,也是为什么在一般的商场对购物者越来越缺少魅力的时候,您却可以把丰富的个体拉到网上原因,以让他们轻轻点击鼠标的方式,成就了一个商人的梦想。请您继续就这一观点为我讲讲好吗?”

  松:“乐意之至,毕竟,我也需要一个像你这样有点思想的听众。在我看来,当丰富的个体出现在市场上的那一天,他就同时改变了市场,商家想要和一个即可能买下一切,又可能什么都不要的顾客打交道,从前的笑脸相迎,热情服务就不再具有决定性意义。说到底,由于这个顾客自身太过丰富,太过宽广,无论什么规模的商家也满足不了他的需求,而在他有所需要的地方,又往往得不到满足。反之,又由于他同时也没什么特别的需要(该有的都有了),商家再打算满足他时,就可能面对着得不偿失的情况。这就是买方市场。顾客要求商家的不只是环境,还有更多的叠加与便捷,是在他什么都不需要的时候还能够主动送上门去的东西,这样他才有可能从中挑选,从中发现,在从前商家必须预知商机的地方,现在开始轮到消费者自己来洞见,经历过整整一个轮回之后,市场也随即进入了萧条,虽说从外观上看过去仍旧十分体面,但在内部却早已失去了其应有的风光与秩序,反倒是在散漫与缺失的方面,开始慢慢接近了一个卖旧货的店铺的情况。于是不得已的,消费者们涌到了网上。

  “在这方面,虽说过去的商人如今也拥有了计算机,可在他们在使用它的时候仍旧把它当做是一把计算尺,并固执地认定只有看得见的市场才是个售卖商品的地方。以至长久以来,在这个市场上就一直持有一种公开不变的信念,即认为顾客之所以会买下某种商品,乃是因为他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故为了这个明确的目标,他也必须要走进商场。从而忽略了在消费时代里,一个更加丰富的个体的需求,就算是没有相关成本上面的差别,现在的商家也已经不再可能在自己的小店里满足他的顾客们了。

  “于是,我们来到了崭新的时代,随着丰富的个体越来越不可阻挡,从前的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冷清,对比于昔日有针对性的购买,如今的人在目的性需求上正变得极不明确或极不完整,为此,在他钟情于某一商品前,就必须对之加以浏览,阅读和挑选,以便最终在更为广义的需求上面重新来确定其需求,而这一过程的结果,也极大地改变了相关买卖的定义,从中凸显的不仅仅是购物的乐趣,还有更多比较的兴致。传统的市场因此与现实的消费者拉开距离。据我观察,其中的差别至少可以体现在如下的三个方面,表明需求自那以后发生的重大历史性转移:

  1、自变量(原因)需求变量由“特指需要”转向了“泛指需要”。
  2、因变量(结果)由“已知确定”的某些转向了“已知不确定”的某些。
  3、需求或购买行为由单方面强调得到转向了多方面强调满足。
  其结果,就是从前忙碌于购物的消费者被从商场中解放出来,变成了有模有样的挑选人,和商人相比,似乎更像一个商人,除非存在着更为有利于他情况,否则就不可能向他兜售什么,市场也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流通与服务”,而是上升为“多元与便捷。”当前者只能作为“基础与载体”的形式存在时,相关的环境就必然不景气,这里面的情形颇有点类似于有灯泡、电线、开关却没有电源一样,市场的机会因之越来越少,财富的效应也越降越低,再要重新启动,亦无异于缘木求鱼。

  “不过,假如我们可以转换一下,大胆地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便会发现,正是供大于求的事实,改变了人们相关选择的方式——自从前的如何拥有,变成了现在的如何放弃。普遍性的市场因而在它的‘边际冗余’上呈现为了一个‘旧货市场’的形态,以至于它若让人无所发现,就会让人无所选择。电子商务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消费者的这一迫切愿望。”
  日期:2012-11-05 04:51:33
  (关于电商公式)
  1、自变量(原因)需求变量由“特指需要”转向了“泛指需要”。
  2、因变量(结果)由“已知确定”的某些转向了“已知不确定”的某些。
  3、需求或购买行为由单方面强调得到转向了多方面强调满足。
  上面这个公式是我十年前用“商文”这个笔名在一篇题为《品质商人——百年东安、百姓乐园》的文章中首次提出来的。十年后的今天,我给它找到了一个更加适合的称谓“电商公式”,算是了了一桩心愿。不过,我要声明一下,之所以当初能想到这个公式,完全是在刘铁生先生的帮助与启发下获得的。作为当时东安市场的总经理,他到了六十岁的年纪上还在时不时地思考一些哲学问题,对一个既非专家又非学者的人来说的确显得有点古怪。但是作为领导者,刘铁生则认为:所谓管理的学问,就是95%的科学加上5%的哲学。恰恰是后者,可以让一个人用来回答“做得对却不见得效果好”的那类独特问题。几十年的从商经历让他认识到,管理的学问不是一把标尺,可以被人用来任意测量如何解决问题。由于相关的决策必须具有前瞻性,在最佳方案与适度实施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存在着不明确(或开放的)真理。他觉得,“在这个地方哲学就大有用武之地。人只要不拘泥于问题,就会寻得最佳视角。”为此他指出:“任何科学的方法都必须借助于适宜的角度,然后人才可能把握好那些‘看得透、想得开、做得活’的东西。故而,没有科学我们就不明白是什么,但假如我们不知道有什么,科学就可能是一件无用的摆设。”他说过的许多话我至今仍然记得。

  后来的岁月里我再没见过他,但我还是会时不时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以及他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常常想,要是我从没有采访过这个人,没有和他长聊过那几个令人兴奋的夜晚,或许今天的我完全不一样也说不定。
  刘铁生先生是我认识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仁慈而又睿智的商人之一。
  日期:2012-11-05 04:52:36
  二一七、走好下坡路
  (人物:井向阳,43岁,河北人,大本学历,私企老板。)
  井:“在我看来,世界上最难走的路不是上坡路,而是下坡路。上坡路走不好可以重上,下坡路走不好又怎么重下呢?”
  日期:2012-11-05 04:53:52
  二一八、后价值说(关于二次定价特权)
  (人物:段三春,45岁,江西人,硕士学历,奇石收藏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