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笔下的宋朝》
第48节

作者: 薄暮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5-25 14:46:31
  高平之战
  显徳元年三月十一日,柴荣率领禁军正式亲征刘崇。
  要说明的是,我们的赵匡胤同志必然是身在其中的,他和柴荣一样,似乎都背负着神圣的任务。幸运之神在向他们微笑。
  柴荣太需要一场胜利来改变世人对他的看法,虽然他知道亲征必然会造成后方人心不定,但是他更看重一个人生哲理——机遇是伴随着挑战而来的。所以,他选择了挑战,从挑战中寻找机遇。

  另一方面,由于李筠将潞州防守得非常严密,一时之间难以强攻得下,刘崇决定绕过潞州,直取后周都城——开封。拿下注意,他马上派出了前锋军南下,自己跟进。他并不知道,柴荣已经盯上了他,正率领大军前来送他回老家。
  柴荣自出京城以来,采取的是“速战速决”的手段,他下令大军加快行军速度,甚至要求倍道兼行。年轻人总是那么猴急和冲动!柴可能忘了他使用的交通工具是四条腿并且擅于长跑的动物,这可就苦了那些没骑马的步兵同志们了。所以这时候步兵营里的一个叫赵晁的长官马上派人向柴荣进言,说陛下你这样搞是不行的,敌方士气正盛,不能轻易击败,我们应该以逸待劳,挫其锐气。
  柴荣给赵晁的奖赏是——监狱暂住权。叫你跑快一点你还有意见,你反了你!于是,大军彻底断绝了想缓停一下的念头。
  很快,柴荣在高平(位于山西东南,战国时称长平)以南遇见了北汉的前锋军。此时柴荣也顾不上说什么“来得正好”、“相见恨晚”之类的开场白,直截下令往死里打。
  结果是北汉的前锋军被击溃,原因是他们碰上了柴荣那士气正盛的生力军。
  在取得第一场胜利之后,柴荣并没有下令全军暂缓休息一番,仍旧号令全军加紧跟上,要追在敌人的屁股后面打,不让他们有一丝喘息的机会。

  柴荣的错误就是在这一刻犯下的。因为他忽略了后方部队的存在,只顾着带领先头部队猛打猛攻、速战速决,而统领后方部队的河阳节度使刘词并没有跟上进度,落下了一大截。如果柴荣再以倍道兼行的方式行军的话,估计刘词同志此去很有可能不是搞增援而是收尸了。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危险正在向柴荣慢慢靠近。
  而柴荣正在急速行军中。
  刘崇的行动和柴荣一样,他的心情也和柴荣的一样激动。在收到前锋部队败退的消息之后,他不仅没有感到愤怒,而且非常愉快,号令部队速速进军。因为他得到了一个消息——柴荣亲自来了。来干什么?刘崇给他的断言只有两个字——找死。
  不出意料,柴荣给刘崇的断言也正是这两个字。
  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战争。
  终于,两军在高平县南的巴公原相遇。
  柴荣见到了刘崇,刘崇也见到了柴荣。他们的眼中都带着兴奋以及对胜利的贪婪之色。他们都表现得很自信,绝不会相信自己会输给对方。

  在交战之前,双方各自开始排兵布阵。
  北汉与辽国联军中,刘崇自率军在中间,命张元徽率军在右翼,辽军统帅杨衮则率骑兵居左边。我为什么要从右说到左,并不是因为本人是个右撇子,而是因为在古代凶事、兵事中,以右为尊。显然,我们可以从刘崇的排兵布阵之中,看出他将自己军队放在比辽军更高一等的位置上。
  当然,杨衮同志是绝对不会服气的——刘崇,是你请我来的我才来的。好了,现在我来帮你了,你居然还要骑在我头上,刘崇,你这个侄皇帝真是岂有此理?
  这是刘崇犯下的第一个错误。看来不止是柴荣同志会犯错误而已。
  更令人觉得新奇的是,接下来他们二人还会继续犯错,而且将为各自所犯的错误付出相应的代价。在我看来,这场战争比的不是各自的兵力、军队素质、战略战术、哪一方杀人杀得多等等,其实它真正较量的是主帅犯的错误,谁犯的错误越大越多,谁就必败无疑。因为军队是由他们来指挥的,考验的是他们的用兵策略。

  双方主帅的素质想必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必要来列举一下。
  刘崇。
  积极素质:不怕死、跑得快(这一点后面会体现)。
  消极素质:不学无术、刚愎自用、脾气暴躁、不会排兵布阵、胡乱指挥,跑得快但是会迷路(这一点还是体现在后面)。
  柴荣。
  积极素质:激流勇进、不怕死、粗通文墨、管理人才、治国之才,有老天爷罩着(得天独厚)。

  消极素质:年轻易冲动、军中无威信、略通军事谋略、用人不当。
  好吧,列举完毕。接下来该柴荣同志犯错了。
  日期:2013-05-25 17:26:49
  与刘崇一样,柴荣在他的派兵布阵上也出现了错误,究其根本,应该归结到“用人不当”这个问题上。
  他的布置是这样的。
  侍卫马步军都虞候李重进、滑州节度使白重赞领兵在左翼;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在右翼;宣徽使向训、郑州防御使史彦超,率领精骑守中军;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禁军为柴荣护驾(赵匡胤就在禁军之中)。
  双方布置完毕之后,开始观察对方的阵势,寻找突破口。
  刘崇粗略观察了一遍周军的阵势之后,感到非常懊悔。不得不承认这位仁兄实在是太过于自信了点,他懊悔的不是周军太强了,而是懊悔自己这一边人太多了,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北汉主见周军少,悔召契丹)。他在军中放话说:“我用自己的大军就可以击败周军,何必用契丹军啊?今天不用辽国的帮助,也可以使辽国大军心服。”
  就在这个时候,辽军统帅杨衮马上过来提出了他的建议:“周军是劲敌,不可冒然进攻。”
  杨衮的建议没有起到丝毫作用,换来的反而是刘崇的鄙视:“机不可失,你不用多说,只要看我如何破敌就行了。”
  杨衮和他的契丹铁骑就这样被刘崇当成观众,晾在了一边。他心里很不舒服。

  而此时又突然出现了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吹得好好的东北风突然便成了南风,而且刮得非常急。看来柴荣同志还真得了上天的眷顾啊。周军在南边,汉军在北边。起初挂的是东北风,双方一冲锋,人马踏起的尘埃被风势一带,周军人马必然会被风沙尘埃熏得睁不开眼睛,估计这个时候汉军不用动手,周军就会惨败。因为大家都被熏得睁不开眼,只有乱砍,当然被砍的对象不会排除自家兄弟。
  但现在不同了,风向调转,成了南风。显然汉军原本在天时占的优势此时变成了劣势。
  要知道,古代人都是非常迷信的,特别是在譬如打仗、造反、自然灾害突发等紧要的关头,出现一两件自然现象突发事件,一定会以为上天在向自己传达什么旨意。但是大家都不是研究神学的,无法破译上天的指示。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专业人士站出来为大家细细解释一番,应急一下。虽然这位专业人士的专业程度已经达到连自己所说的话也搞不懂的地步,但是只要把突发的现象解释成吉兆就行了,大家一听——哦,听见了吧?这就叫做专业。

  对于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刘崇早就准备好了。马上,专家司天监李义就站了出来。由于箭在弦上,打仗要紧,这位老兄也没时间去把己方所处的劣势解释成为吉兆,干脆死马当活马医,直截给出上天的指示——时可战矣。打吧!说那么废话干吗?
  等的就是这句话!
  但很快就有人根据实地分析,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这个人就是枢密直学士王得中。他说:“李义应当处斩,这样的风势,难道能帮助我们吗?”
  然后王得中就接到刘崇的恐吓:“老书生休要胡言乱语,我意已决,再说我马上斩了你(且斩汝)。”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