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仓记——没落武士的逆袭(镰仓时代日本天皇,公卿,幕府的那些事儿)》
第52节作者:
北条美雪 然而忽必烈大汗还是很讲礼义的,尽管他十分生气,可是俗话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于是前来传递国书的日本人全都安全地被驱逐回国了,但是在这些日本人回国的时候,他们还顺手带走了关于蒙古人的大量情报。
日期:2015-04-26 12:55:28
文永之役
要说日本人不识抬举,彪悍的蒙古人却为何这么有耐性呢?原来,不是蒙古人有耐心,而是因为进攻日本的前线基地高丽陷入了叛乱之中。
在蒙古人进攻高丽之前,棒子的实权不在高丽王的手上,而是被掌控在高丽朝廷中一个姓崔的武官家族手上(不是崔成浩),而崔氏家族的手上最早有一支私兵,被称为“夜别抄”。而随着崔氏家族日益显赫,夜别抄的人数也渐渐增多,最后不得不分成“左别抄”与“右别抄”。而在与蒙古人作战期间,许多被蒙古俘虏的高丽人逃回国内,这些俘虏见识过蒙古人的凶悍,于是回国后便同仇敌忾地组成一支抗蒙军队“神义军”,这三支掌控在武官手上的私兵部队,被高丽人总称为“三别抄”。
高丽在崔氏家族第二代崔瑀掌权时,为了抗击蒙古人,将高丽的国都迁到了江华岛上,而在崔瑀死后,崔氏家族日益衰弱,第四代掌权者崔竩又残暴好色,最终崔氏政权被奴隶出身的家将金俊推翻。崔氏政权覆灭之后,高丽王朝沦为了蒙古人的属国,尤其是在高丽元宗继位之后,更是死心塌地地跟随蒙古。
高丽王族以及文臣的亲蒙政策引起了抗蒙部队“三别抄”出身的武将金俊的不满,金俊强行控制朝政,坚决抗蒙,却被其本身贪婪骄横的性格所害。在内部叛乱中被另一名三别抄出身武将林衍所杀,林衍执政之后,废黜了亲蒙古的高丽元宗,拥立了太子安庆王继位。而忽必烈也趁高丽内乱的机会,派兵进攻高丽,击败了林衍,最终拥立高丽元宗复位,同时也宣告高丽王国武官政权的终结。
但是武官政权中不论是崔氏、金俊还是林衍,均是出身于实行抗蒙政策的三别抄军队,亲蒙古的高丽元宗在蒙古人的命令之下,将国都迁回了开城的同时,宣布遣散这支私兵。为了表示抗议,三别抄军发动了叛乱,并占据了江华岛,同时也向日本送去了求援信,可是日本却没有回信给他们。
日期:2015-04-26 12:55:56
一直到了1273年(日本文永十年),三别抄军的叛乱才在蒙古高丽联军的围攻下被镇压。镇压了三别抄之乱后,蒙古人便准备挥刀向西。然而就在大战的前夕,镰仓却发生了内乱。
文永九年(1272年),北条得宗家的家臣们,在北条时宗的指示下,趁着国内忙于应对蒙古人的袭击,带兵将身处镰仓的北条名越流出身的北条时章和北条教时诛杀。几天之后,在京都出任六波罗南方探题的北条时宗的庶兄北条时辅也被北条时宗派人杀害。
北条名越流从来就是北条得宗家的敌人,而北条时宗的庶兄北条时辅也时常盯着幕府执权的位子不放。攘外必先安内,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北条时宗在国内清除掉不稳定因素以后,才能够放开手脚对付侵略者。
文永十年(1273年),忽必烈在做进攻日本的准备的同时,最后一次派遣使臣赵良弼前往日本,可是这一次的国书依旧是被日本人给推了回来。可是,忽必烈却十分欣然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因为他早就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忽必烈大汗之所以再次派遣赵良弼前往日本,其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通过这次出使,带回许多关于日本的情报。
文永十一年(1274年)十月五日,日本九州边上的对马岛上,岛民们远远望到了打着元朝大旗的舰队从海上驶来。
蒙古-高丽联军共四万人,由大将忻都率领,浩浩荡荡地杀向了日本。蒙古大军的第一站,便是日本的对马岛。
对马岛守护对马宗助国得知海上漂来一支大船队,便带着八十几个家臣武士以及小杂兵去查探究竟,结果迎面而来的却是一千多名正在登陆的蒙古士兵。
对马宗助国知道自己是逃不掉了,再说了,对马岛就那么屁大点地方,就算逃又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他索性摆开了进攻的阵势,对蒙古人发动了进攻,想要趁蒙古人立足未稳之际,击敌于半渡。
这个想法固然很好没错,但是其实也要考虑一下人数因素。通常,你要是几百人冲过去,对面不管有个几千人都可能被你击退,可以获得成功,可是关键是如果你只有几个人,冲向对面的大军,估计不要跑几步就被别人给射挺了。
日期:2015-04-26 12:56:22
不得不说,这八十几名日本武士还是十分有勇气的,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怪叫着杀向了蒙古大军。蒙古人也不慌不忙地摆开阵势迎敌,几个体能比较好的,冲在前头的武士,直接被蒙古人给射成了刺猬,跑的慢的武士连忙停下了脚步,张弓搭箭,和蒙古人对射。
可是关键在于,日本人使用的单体弓,射程只有几十米,而蒙古人使用的复合弓,射程少说也能射个一两百米。于是这群日本人被蒙古人射了一脸,几乎全都成了活靶子,全军覆没,对马宗助国也战死于此。
蒙古人发挥了蒙古军队西征时的优良传统(尽管这四万人的大军里没多少是蒙古人),对待对蒙古军队做出抵抗的地方,展开大屠杀,对马岛沦陷。
十月十四日,蒙古人杀到了壹岐岛,壹岐岛守护代平景隆已经在之前几天从对马岛逃出的难民那里听说了对马岛的沦陷,以及蒙古人的屠杀,平景隆好歹凑起了一百余骑的部队,考虑到当时的日本国情,这“百余骑”应该是指步骑混合的一百多人,而不是一百多骑骑马武士。
在蒙古大军的进攻下,这百余骑也不过是开胃小菜,以卵击石的平景隆战死沙场,一百余骑的武士也是在不到半天内就全军覆没。照例,蒙古人又对作出抵抗的壹岐岛展开屠杀。
十月二十日,蒙古人终于登上了北九州岛。因为事先镰仓府方面就已经有所准备,北九州的御家人兵马也都聚集到了一起,并且交由镰仓府的镇西奉行少贰资能担任总大将。考虑到少贰资能年纪太大,便由他的三子,肥后国守护代,少贰三郎左卫门景资代理他上战场指挥作战。
蒙古人一上岸,少贰景资便率着兵马杀来,可是交战不久后,战局就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日本军队的话,那便只有“兵败如山倒”了。
一方面来说,日本的武器装备实在是太过于落后,除了弓弩不如蒙古人之外,蒙古人还采用了让日本人十分头疼的火器。虽然那个时代的火器的杀伤力并不是很大,可是那阵阵火药的爆炸声,也足以吓住不少没见过世面的日本军队了。另一方面,则是抛开了武器装备,从战术角度来说,日本人的战术过于落后,此时的日本战术水平还停留在源平合战的时代上,流行“一骑讨”作战方式,“一骑讨”,顾名思义,就是单挑。武士们在上战场一骑讨的时候,通常会先自报家门,而后再开打。而蒙古人,早就适应了集团军战术,个人的武勇早已不是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