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不是演义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第27节

作者: 我若崇祯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多半是在董卓的授意下,有关部门究问朱儁道:“召您受拜职位而您拒绝,您不去问召拜改任的事,却陈说迁都的事,这是为什么呢?”朱儁说:“副相国,不是臣所能担当的;而迁都不是好策略,是臣所急于进谏的。推辞自己不足以胜任的职位,进谏臣所急着要说的意见,这才是臣所应该做的。”有关部门又问:“迁都之事,从一开始就没有这个计划,就是有,也没对外说,你何处听来的呢?”朱儁回答说:“是相国董卓对臣说的,臣从相国那儿听来的。”

  就这样,有关部门也不能使朱儁屈服,于是朝廷里都对朱儁称赞佩服。后来朱儁就担任了太尉。
  初平元年二月,董卓召百官一起商议迁都的事,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司空荀爽一起在场。董卓说:“昔日高祖刘邦建都关中,十一世后光武帝刘秀中兴,改都洛阳。从光武至今又是十一世了,根据《石苞室谶》,应该再还都长安。”董卓说完,满座大臣全都很惊愕,没有敢答话的人。
  估计不管天下伐不伐董,董卓早就打定迁都的主意了,只是迟早的问题,所以他急着行废立之事,其中的原因多半一是立个更小的皇帝好控制,二就是为了应谶语,替西迁找借口,本来董卓自己的根基就在西面。
  司徒杨彪则持不同意见,他说:“迁都改制,是天下的大事,都应当根据民心而行事,顺应天时。昔年盘庚五次迁都,殷商的百姓全都怨恨,所以盘庚才作了《盘庚》上、中、下三篇,来向天下人表达了他真心为国为民的心思,阐述了自己是个睿智公正的君主。以前迁都是因为王莽篡汉谋大逆,混乱纲常,更始年间,又闹起赤眉军,贼军焚烧长安,残害百姓,人民流亡,死者无数。到了本朝光武帝刘秀做了天子后,才改都洛阳,这是顺理成章的。如今才奉立了神圣的天子,汉室的国运又重新兴隆起来,就在这种全国稳定的时候,却无缘无故地丢掉现成的宫室官署,抛弃祖宗的陵寝而迁都,恐怕会惊动百姓,他们不会理解其中真正的意思,因此,招致的混乱将大得如同众多的蚂蚁纷纷来吃从锅里沸溢出来的肉糜那样。再说《石苞室谶》是妖邪之书,怎么能相信呢?”

  董卓回答:“关东正在叛乱,洛阳所在之地贼军四起。而关中崤函之地,关隘险要坚固,是国中最易守难攻的地方,而且土地肥沃富饶,所以秦国得以吞并六国。如今迁都到西京长安,假如关东的豪强中有胆敢蠢蠢欲动的,凭我强大的军队来对付他们,就可把他们放逐到海边。至于百姓小民,还值得商议吗?若是在队伍前面有退却而不愿意迁走的人,我用大军驱赶,他们还怎么能私自留得下来呢!”

  杨彪又说:“想惊动天下很容易,再要想安定下来可就很难了。另外长安的宫室损坏破败,已经不可恢复了。”董卓又回答道:“先前武帝刘秀曾居住在杜陵南山下,有数千处旧的砖瓦窑,要是开工制作的话,一天就可以完成所需,再把陇右凉州的木材向东运进长安。用这些充足的物料来建造宫室官府,容易的程度还用得着说吗?”百官都吓得脸上失色。

  黄琬也对董卓说:“这是大事。杨大人的话,不得不深思!”董卓见还是不能如愿,就摆脸色对持反对意见的杨彪说:“您要阻挠我制定的国家大计吗?边章、韩约有书信来,想让朝廷一定要迁都。如果他们大军东下而来,我不能再救您了,到时候您就可以和袁绍一伙一起向西进攻了吧。”言下之意是你不赞成迁都,是不是想留下来配合联军行动啊?

  杨彪也不甘示弱:“西面自然是杨彪我要走的路,但回头还不知天下将会怎么样呢!”董卓气得离开座位,就这样会议不欢而散。
  日期:2011-03-04 19:26:46
  随后董卓命令司隶校尉宣璠以出现天灾异象为借口,对杨彪进行弹劾,于是同年二月初六日,司徒杨彪被罢免,同时被奏免的还有太尉黄琬。
  敢于反对董卓的人除了杨彪,还有朱儁!从此以后,董卓一商议迁都,朱儁就总是站出来制止,但迁都长安已成定局。于是,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谋化道:“董卓不行正道,比夏桀、商纣还过分,天下都怨恨他。他虽然掌控强大的军队,实际上只是一个无谋的粗人而已。如今正该直接刺杀他以谢百姓,然后据守殽山、函谷关,再辅加以皇命,来号令天下,这正是齐桓公、晋文公的做法啊。”

  不料,事情快要成功时却被发觉,于是何颙、荀攸被捕入狱,荀攸在狱里说话和吃喝自如,但何颙却因担忧害怕而自杀了。
  日期:2011-03-04 20:45:11
  三国不是演义 024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2011-02-14 10:22:40)
  标签: 董卓汝南伍孚荀攸何飆文化 分类: 三国不是演义-原装《三国志》
  这个自杀的何颙是何许人也?何颙,字伯求,南阳襄乡人。他年轻时与郭泰、贾彪等在洛阳游学,和郭泰等人的风格爱好都一样。何颙在太学里很有名,因此朝中的名臣如太傅陈蕃、司隶李膺等人都对他深相接纳。

  到了党锢之祸时,何颙的名字也在其中,于是他就改名换姓,逃亡藏匿在汝南地区,所到之处都与当地豪杰交友结纳。何颙认为曹操很不一般,同时也和荀彧是知交,袁绍敬慕他,就和他结为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此时,天下的士大夫多在党锢之祸中遭遇迫害,何颙每年都多次偷偷潜入洛阳,跟袁绍计议,营救众位身陷困境的士人。
  袁术此刻也在行豪侠之事,在名声上和袁绍一争高下,而何颙没有拜访过袁术,袁术对他怨恨颇深。袁术曾当着在座众人的面,历数何颙三条过失,他说:“王德弥遇事有预见,是有杰出才能的老前辈,为人名气响亮、品德高尚,而伯求(指何颙)疏远人家,这是第一条过错。许子远(是不是许攸啊?)是凶恶放荡的人,性情和行为都不好,而伯求却亲近他,这是第二条过错。郭泰、贾彪贫寒,没有什么资财产业,而伯求却乘着膘肥体壮的马,穿着又轻又暖的裘皮,在路上招摇,这是第三条过错。”

  陶丘洪听后解释说:“王德弥虽然很有才德,但是他在为社会、世人救急救难的这方面,却做得不够;而许子远虽然不好,但他替人往救危难时,却无所畏惧,从不迟疑退缩。伯求在推荐德才兼优的人时,则首先推崇王德弥;在解救危难时,则以许子远为榜样。况且伯求曾经替虞伟高手持利刃复仇,义名广为传播。后来那个仇家拿出积蓄的巨万资财,并提供足够多的良马,无论花多大的代价都要使伯求疲于逃命,立死当场。他此举可谓为了替友报仇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其实,何颙这件替友报仇的事迹,按照现在南京的方言来说,还是相当“棍气”的。当时何颙有个朋友叫虞伟高,他得病将死时还有父仇未报,何颙去看望他时,虞伟高向何颙哭着诉说了自己的遗憾。何颙被他临死都不忘报父仇的大义所感动,就主动为虞伟高报了父仇,此时虞伟高已死,何颙就把其仇人的人头献祭在虞伟高的墓前。即便陶丘洪解释成这样,可袁术对何颙的怨恨之意还是没有平息。

  有一次,袁术与南阳宗承在皇宫相见时,袁术发怒说:“何伯求,他的恶行违背仁德,我应该杀了他。”宗承回答道:“何生是个才智卓绝、俊逸超群的人,您好好地礼遇他,可以使您的名声传播于天下。”袁术这才作罢。
  后来党禁解除后,因党锢之祸牵连的人全部自由,何颙被任命为司空府。每每三府掾属开会商议,因何颙遇事谋划和制定策略的方面十分出众,与会者都自认为不如他。何颙升为北军中候后,董卓又让他做了长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