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恢弘唐史:唐风烈烈》
第17节作者:
长安江伦 长孙皇后先后为李世民生3子4女。3个儿子分别是后来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贞观十四年(640年),长孙皇后的次子李泰和哥哥李承乾争夺太子之位。为了讨好其父,李泰在洛阳大兴土木,修建了伊阙佛龛,为母亲祈福。这时,长孙皇后已经过世5年多了,李泰夺嫡抬出了已过世多年的母亲讨好父亲。这足以充分说明李世民对他的爱妻是多么痴心长情,不仅没有人走茶凉,她的子女在她身后仍因为父亲对母亲的深爱而备受呵护,而嫡子们对母亲的态度甚至能影响太宗对他们的宠爱度。
长孙皇后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东汉明帝刘庄的皇后,名将马援之女)的过失。她认为马皇后不能抑制外戚,致使他们权势熏天。她的《女则》,记录了古代后妃的得失和事迹并加以评论,用来告诫己如何做好一位称职的皇后,堪称古代皇后教科书。她还对手下人说,“这是我写了使自己警惕的。妇人之言,不想让皇上知道,你们一定不要乱讲。”等到长孙皇后逝世了,宫女们才敢把这本书拿出来给李世民看。李世民看后更加悲痛,他拿给亲近的大臣看,并且说。“皇后这本书,足以永垂不朽了。她每次都能规劝我认真对待进谏,弥补我的不足,以后再也听不到了。我失去了一位辅佐我的最亲近的人,这太让人伤心了。”李世民下令把这本书印刷发行,供人学习。
她的离世,好像使大唐所有子民失去了共同的母亲。大家在和李世民一道悲痛之余,还写了很多诗作来缅怀这位贤后。比如,唐朝大历史学家、诗人李百药,就写下了《文德皇后挽歌》:
裴回两仪殿,怅望九成台。
玉辇终辞宴,瑶筐遂不开。
野旷阴风积,川长思鸟来。
寒山寂已暮,虞殡有馀哀。
言辞悲切,使人读后无比伤感。并且,能明显感到这是真实感情的流露,而绝非虚伪的应付。
甚至到了明代,一代名臣、万历首辅(相当于总理)张居正还为她写了一首《长孙进贤》,以示崇敬:
唐宗烈烈,踵美三王。
实惟哲后,左右椒房。
调和直谅,奖进忠良。
用俾房魏,勋庸显彰。
煌煌彤管,千载遗芳。
张居正有大才,但明朝人认为他很刻薄。这个人一般是不会随便夸奖别人的,尤其是一位古人。张居正的诗作,正是从政治家角度对长孙皇后作出的历史褒奖。时间相隔近1000年,还能获得这样高的评价。舍长孙皇后其谁?
而长孙皇后本人也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题为《春游曲》的诗。让我们了解到,这位集女性贤淑美德于一身的皇后并非刻板僵化、不解风情之人,相反还是文才出众、感情奔放呢。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这首诗艺术水准甚高,属于唐诗中的杰作。我们好似看到:在桃花红艳的春日,她翩翩穿行于桃柳、花丛之中,看蝶听莺。她骄傲地认为,桃花之所以红艳是因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学”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负的认为,无须说出名姓,世人也晓她是谁。无怪乎,后世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得宠的宫妃在晒幸福、晒尊宠。她是那般的妖娆多姿,踌躇满志!英年早逝,可惜啊!
后人综合长孙皇后的种种优秀表现,还把她誉为“中国历史上四大贤后”(汉光武帝刘秀皇后阴丽华、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长孙氏、明太祖朱元璋皇后马氏、清高宗乾隆皇后富察氏)之一,可谓盛誉之极。而我们了解长孙皇后,经常是从她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执政的失误,并保护忠诚得力的大臣的故事开始的。
日期:2013-07-31 22:19:29
1.3忠言逆耳利于行
君臣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之时,好戏就该上演了。当君主一方的力量占据主动时,商朝比干的心肝就被掏出来了;当臣下的力量占据主动之时,东汉献帝就被曹操所挟持“以令诸侯”了。而当二者暂时处于平衡之时,忠良之臣就被批量生产出来了——譬如李世民的盛唐时代。
李世民和魏征就好比刘备与诸葛亮,他们都被视做君臣知遇的千载楷模。但要比起来,刘备的假惺惺与李世民实在有天壤之别。刘备在前期还比较能听得进去别人提意见,对诸葛亮等人言听计从。大家辛苦打拼、精诚团结才有了益州的一点基业,建立了了蜀汉小朝廷。但是,在关羽死后,急于为其报仇,又妄图一举灭亡吴国,而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三国中最弱小的势力。一场灭国之战,因为诸葛亮不同意发动,刘备竟然不让这位军事天才参与。结果,夷陵之战(今湖北宜昌东南)刘备兵败身死,诸葛亮为刘备苦心经营而来的基业也大大受损。惨呀!“三顾茅庐”“如鱼得水”的往事,似乎发生在别人身上了。刘备缺乏一个政治家最基本的一些素质:冷静和自知之明。杨广则做得更绝,他是谁的好话也听不得,并且把有胆量给他进谏的大臣各个处死。弄得有才能、有远见的人,都纷纷离他而去。要么另立山头,要么另投明主。这就是历史给李世民及我们留下的一些教训和启示。善于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李世民,自然大大不同于那些有始无终之辈。他是真正的智者,几乎完美的政治大师。能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岗位,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除了求贤若渴、善用人才外,李世民在历史上最有口皆碑的是他的从谏如流。李世民常说:“直言进谏,才会出现天下太平。”贞观之治之所以出现,最重要的原因正是李世民敢于接受哪怕是最难听的逆耳忠言。这实际上是一个成熟的、成功的领导人必备的素质,当然也是最难做到的。换成任何人,谁愿意你的下属整天在你面前顶撞你?虽然,你可能也知道他是为了你好。李世民正在以自己有史以来最宽宏的帝王度量,为自己的帝国奠定万世基业。
李世民的人才库里,有一大批清官直臣:房玄龄、魏征、王珪、马周、孙伏伽、虞世南、李靖、褚遂良等等,同心同德、德才兼备的人才。他认为:“国家安稳的根本,关键在于得到人才”。有这样的人才观,才创造出清正廉明的“官德”“吏治”。李世民曾经问魏征“人主何而为明,何而为暗”。魏征的回答,以后成为一个著名的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他特别善于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据统计,李世民在位20多年,经常性进谏的官员有30多人。其中仅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多件事,并且都是直指李世民的过失。他数十万字的奏折,都说中了当时政治的弊端,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面对最直言善谏的监察官(谏议大夫)魏征,古代历史学家甚至直接指出:“前代铮臣,一人而已”。他和魏征的君臣关系,就是一段君臣知遇的千古佳话,足以作为后世帝王垂范。而其中魏征的智慧、胆气与李世民的度量,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