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恢弘唐史:唐风烈烈》
第33节作者:
长安江伦 746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李亨出游碰见了自己的大舅哥(太子妃韦氏的哥哥)韦坚。之后,韦坚恰好又应邀和李亨的老朋友陇右兼河西军政长官(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在长安崇仁坊的景龙观聚会。而作为边将的皇甫惟明,此前不久刚向皇帝表示应当将李林甫撤职,又大力赞誉了韦坚的才干。无巧不成书嘛!皇甫惟明的介入,使双方暗中的较量一下子成为公开的秘密。这件事被别有用心的李林甫牵强附会地扣上了,“韦坚和皇甫惟明密谋拥立太子继位”的罪名,密报给李隆基。李隆基先前也听闻,太子与皇甫惟明过从甚密,于是也不再调查,直接下令将韦坚、皇甫惟明逮捕。接着韦坚被以“谋求进身为官罪”贬为缙云郡长(太守,治所在今浙江丽水西),皇甫惟明被以“离间君臣罪”贬为播州郡长(太守,治所在今贵州遵义),并被抄家,随后二人又都被赐死。这件事犹如平地一声惊雷,一下子把太子李亨推到了空前危险的境地。李亨见状极感恐惧,为了逃脱干系,他立即上书替自己辩解,并请求父亲批准自己与韦妃离婚,韦妃也听凭父亲发落。李亨的谨慎终于使他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只是共同生活多年的韦妃不得不从此削发为尼,在宫中的佛寺做了永成陌路的出家人。就这,李林甫还不善罢甘休,对此案大加株连,因此被贬或被流放的“涉案官员”竟达几十人。我们既惊讶于“同谋的人”竟然罪名不一,又惊讶于李亨对结发妻子的决绝,还惊讶于这起不大的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危机二:杜有邻事件
到了年底,李亨的姬妾杜良娣(dì,太子的妻妾有妃、良娣、宝林三级)的父亲杜有邻又惹上了官司。杜有邻被自己的另一名女婿、禁军第五军情报兼仪仗事务官(左骁卫兵曹)柳勣检举,罪名是“借占卜之词攻击皇帝,结交太子”。这就成了一起构成“十恶不赦”中的第6条“大不敬”,又是一起严重的政治案件了。由于案情重大,所以也直接由宰相李林甫负责派人审讯。李林甫抓住这次机会,又开始罗织罪名、大肆牵连。最后,李邕、王曾等一批官员都被牵扯进去,甚至连李亨也遭到牵连。李隆基命令长安市政府和最高检察院(京兆府会同御史台)严加审问,结果证实都是柳勣搞的鬼。即便如此,杜有邻、柳勣还是死在了行刑的重杖之下,妻儿老小被流放远方。柳勣害人不成,反倒使自己送命,确实可恶!此案又令李亨极度不安,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无私,他再次将杜良娣抛了出来,宣布与她离婚。杜良娣被迁出东宫,废为庶人,杜氏家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凄惨。
两件大案、两次婚变接踵而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且都与自己的个人安危直接相关,李亨的身心蒙受了巨大的创伤。在一次觐见行礼时,李隆基发现他这个年仅36岁的儿子,头发已有几分脱落,间或有几丝花白,有些进入暮年的感觉。作为父亲的慈爱一时泛起,恻隐之心油然而生。高力士也不时地在他问询时,传递一些朝廷上的真实情形,还经常赞誉太子的仁孝与谨慎,说他很识大体。李隆基逐渐感到:三儿子在遭受冲击时,很能忍辱负重。其在奏折中,从没有向父皇寻求保护,而是按自己的方式来作自我批评。李隆基心中也有了一些安慰,觉得他将来可以托付大事。不过,或许正是李亨应付事变的能力与忍受困顿的耐力,超出了父亲的想像。所以,李隆基想到他心情就有些复杂。他想为儿子另择佳偶,希望这位忧思劳形、鬓发斑白的青年太子能够放松一些。很快,他就想到了姨母(窦氏,从小抚养李隆基)待嫁的孙女张氏。不久,张氏就被立为太子良娣,这就是后来李亨的张皇后。在父皇的安排下,李亨两次离婚之后再次成婚,似乎说明父亲并没有要废黜他。即便如此,他依旧处处小心谨慎,就连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从不敢大意,以期不断博得父皇好感。
752年,李林甫一命归西,李亨少了一个劲敌。但是继任宰相的杨国忠(他曾多次参与李林甫对李亨的迫害),仍旧是他的死对头,他们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杨国忠跋扈专权,李亨当然深有不满。此后,在与杨国忠明争暗斗中,李亨又度过了几年貌似平静实则险象环生的时光。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才找到反击的良机。
《资治通鉴》记载:安禄山攻占洛阳后,李隆基想让太子监国,自己亲征叛军。杨国忠大为恐惧,他立即找到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商议:“太子向来厌恶我们家的专横,如果他一旦取得天下,我们兄妹恐怕马上就会没命。”(马嵬之变的结局,也证实了杨国忠的担心。)他们抱头痛哭,却又无可奈何,只得求助与杨贵妃。在杨贵妃的极力劝阻下,李隆基终于改变了主意。由此可见,李亨能不能掌权,关键在于父亲的态度。如果永远呆在父亲身边,他就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这也最终造成马嵬之变后父子的分道扬镳。在当时的情形下,李隆基是为了安全而寻找避风港,而李亨为了执政要立功(以平定叛乱为号召,争取众人的支持)。李隆基决意入蜀之际,马嵬当地百姓拦道质问他:“宫殿是您的家,陵寝是您家的祖坟,现在您要舍弃了这些而去逃命吗?”李隆基虽无言以对,但还是决定留下太子安抚百姓,自己先溜了。
日期:2013-08-01 09:50:41
(续8.1暴风骤雨)
众人拦不住皇帝,只好又向李亨表示:“皇帝既然不肯留下,我们愿意追随您向东击破叛军,收复长安。如果你们都去成都,谁来做中原的主人呢?”在长子广平王李俶(chù,即后来的唐代宗李豫)、第3子建宁王李倓(tán)和宦官李辅国等多名亲近部属的劝诫下,李亨终于决定顺应民意。他随即表示,他不会抛弃大唐的子民,愿和他们一道抗击叛军、重建家园。于是,很短的时间,他身边就聚集了几千人。结合之前激烈的争权斗争我们可以知道,其实这件事只是顺水推舟之举。李亨和父亲早有隔阂,而今父子二人的想法水火不容,当然也就不能同路了。也正因为如此,李亨要去的地方一定不是叛军去不了的地方,而必须是有利于用兵、平叛的地方。他要去的地方,就是自己曾经名义上兼职军政长官的朔方(驻地在今宁夏灵武西)。他对这里的将领比较熟悉,这里的驻军也比较强大,距离也不远。
分兵后的李亨,情况也极其窘迫,仓皇颠沛、惊魂难定,还经常吃不上饭。他经奉天(今陕西乾县)到新平(今陕西彬县),由于日夜兼程,士兵异常疲惫,逃跑得就剩下了几百人了。新平郡长(太守)薛羽弃城逃走,被李亨抓获后斩首。第二天到达安定(今甘肃泾川),太守徐彀(gòu)也弃城逃跑,又被斩首。直到乌氏(今甘肃泾川北),才有彭原郡长(太守,今甘肃静宁)李遵前来接驾,进献了一些衣物和干粮,还募集了几百名士兵。到平凉(今甘肃平凉)后,在这里的马场选取了战马数万匹,又募集了500名士兵,这样才使得李亨的队伍显得有点声势,不再那么寒碜了。几天后,朔方军区实际负责人(朔方留后、节度副使)杜鸿渐带领随员前来迎接。七月初九,李亨到达灵武。经过一番布置与筹划,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宣布即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他改年号为“至德”,尊父亲为太上皇,并立即着手任命了一批新官员,准备开始全面接手领导平叛工作。拥立有功的杜鸿渐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兼诏书起草官(兵部郎中知中书舍人事),其他人也各有封赏,小朝廷就此开张,也正式和安禄山的伪政权分庭抗礼。他在即位的诏书中称:“父皇早就厌倦做皇帝了,多次想传位给我。在叛乱刚发生时,他就准备正式传位。但是,我怕自己的德行不够,不敢接受。为了平定祸乱,安抚亿万民心,这次我就顺从了群臣的请求。”在这里,李亨表明了自己紧急即位的缘由。从后来事件的发展来看,有个领导核心,对于平定叛乱也确实是有帮助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