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恢弘唐史:唐风烈烈》
第38节

作者: 长安江伦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李亨称帝后,李倓与李豫之间就开始了对太子地位的争夺。据《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因李倓看不惯父亲身边的两大红人(宠妃张良娣、权阉李辅国),经常对其指责和投诉,而遭到他们的嫉恨,最终在他们联手的诬告下被父亲赐死。李倓死得很蹊跷,这是唐史上的一大疑案。疑点在于死因不明,处置得经过太急切,而史书记载又太过简略,甚至野史都只字不提。正因为记载少,事情便更显得十分可疑。众所周知,皇家本来就喜欢删改档案资料的。我们试图逐步还原这段密案的真相:

  《旧唐书?李倓传》关于这件事,有两段相互矛盾的记述:
  说法一:“当时张良娣受宠,李倓生性正直,因为多次在皇帝面前揭发张良娣的专横,以及李辅国勾结朝臣试图颠覆皇子的图谋。从此,每天被张良娣、李辅国所诬陷,称‘李倓恨自己不能掌握兵权,很有谋反的企图。’李亨大怒,赐李倓自尽。后来李亨醒悟过来后,后悔不已。”
  说法二:“第二年冬天,李豫收复长安、洛阳,派秘书(判官)李泌向父皇报捷。李泌和李亨早有交情,但在谈到李倓事件时,李亨脸色一变对他说:‘李倓在困难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无缘无故被世人挑拨离间,想加害他兄长(李豫)。我为了国家安定,才忍痛割爱赐死了他。’”
  这两则源自同一篇文章的材料,却充满了矛盾。前一则说李亨听信张良娣、李辅国等人的谗言,以为李倓要夺兵权,而赐死李倓,后来醒悟而深感后悔。后一则却说李倓因被世人利用,企图谋害其兄广平王李豫,李亨为了国家才不得已赐死他。也就是说,前一则的焦点是兵权,且李亨当时被蒙在鼓里;后一则的焦点是李豫的安危,而李亨心知肚明。
  那么,这两则自相矛盾的材料,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李倓到底因何而死,他有过加害兄长的图谋吗?李豫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李亨赐死他,到底是因为受到蒙蔽的一时冲动,还是明知其冤而迫不得已地忍痛割爱呢?
  其一,张良娣和李辅国的诬陷

  张良娣、李辅国等为什么要诬陷进而铲除建宁王李倓?这就必须先分析他们的“作案动机”。这些人要置其于死地,原因各不相同。
  张良娣之所以要铲除李倓,主要是想为自己的儿子——李佋(zhāo)清除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除掉他,自己的儿子就会增加一份做太子的机会。李辅国为何要构陷李倓呢?作为宦官,他自己当然不可能做皇帝,所以必然有其支持的对象,用以为自己权势的延续作保证。而在众多皇子中,他与广平王李豫的关系最密切。李辅国始终是李豫的支持者,而且最后正是在他的拥立下,李豫才得以顺利继位。

  精通权谋的张良娣,还很狡猾地劝李亨将李豫立为太子,再改任李倓为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天下兵马元帅),企图以此在他们兄弟之间制造更大的矛盾以分化他们(要真这样的话,就会产生类似唐朝初年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后果不堪设想)。但是,这件事最终在李泌的劝阻下没能得逞,作为长子的李豫还是兼任了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张良娣与李辅国见此计不成,更加紧了阴谋策划。

  他们因为在李亨政变夺权过程中立有大功,而权倾一时、气焰熏天。两人相互勾结里应外合,招致了李豫、李倓的警觉与不满。成熟的李豫其反应不是多么激烈,但英毅果敢、为人正直又年轻气盛、无所顾忌的李倓就忍不住了,他曾多次向父亲痛陈张、李二人的专权骄横。作为反击,张良娣则经常在李亨耳边吹风,搬弄是非,说李倓争军权不成而要谋害兄长李豫,李辅国也一旁添油加醋地随声附和。这样一来,双方较量激烈起来。如果李倓盯着兵权,就很可能会加害李豫,因为兵权已经交给了他。李亨见双方都涉及到长子李豫,又都盯着太子的位置,担心会酿成大祸。一时大怒,就不分青红皂白地下令将李倓赐死了。

  其二,李泌的作用
  李泌是李亨重新组织平叛的积极参与者和核心人物之一,他非常善于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统治集团内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决定了这个集团的成败存亡。李亨即位后,在考虑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时,曾打算任命才干突出且有较高威信的建宁王李倓。但是,在咨询李泌意见时,他谈到:“李倓贤能英勇,的确是担任元帅的优秀人选。但李豫是长兄,有君王的气度,而您还没有正式立太子。现在天下大乱,天下人最关注的,当然是统兵征战的元帅。如果李倓领兵作战继而大功告成,您即使不想立他为储君,追随他立功的人也不肯答应。太宗皇帝(李世民)和太上皇(李渊)的事,不就是例子吗?”太子是虚名,元帅有实权,二者的分离势必会造成政权的分裂。李世民的教训还不够么?

  李泌说的很对,不愧是有远见的战略家。唐朝李世民、明朝朱棣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在古代的最高统治集团内部,行政权和军权分离是极其危险的。其他功勋显赫的皇子们和没有军权、没有军功的太子,乃至皇帝的关系基本是无法和睦相处的。最终,李亨任命李豫为总司令。由此可知,促使李亨放弃李倓而决定重用李豫的关键人物就是李泌。在政治上,李泌一直就是李豫的坚定支持者。《资治通鉴》记载:李倓知道后,向李泌感谢道:“我本来就是这样想的啊!”这当然不可能是李倓的真心话,而只是他在既成事实面前,不得不摆出的一种高姿态罢了。

  李亨听取了李泌的建议,李豫很快获得了任命。这些做法,既协调了兄弟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政权的统一。从此,李豫被推到了平叛的中心。他的元帅府就设在皇宫里,不愿意做宰相的李泌,以国策顾问兼总司令部秘书长(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名义在宫中服务。李泌和李豫亦师亦友,配合得十分默契。当时军务繁重,各地的奏报从早到晚随时都会送来。所以,连宫门的钥匙和兵符、帅印,李亨也都委托他们两人掌管。在极有可能发生的政治风波面前,谁也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做赌注,谁敢保证张良娣和李辅国说的事一定不是真的呢?万一李倓表面屈服,而真的在背后对李豫不利呢?老辣的李泌,自然会有他的抉择: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在李倓面临父皇信任危机的时刻,像李泌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只消一句话就可以使其毙命。

  日期:2013-08-01 11:05:54
  (续8.4建宁王之谜)
  其三,广平王李豫的作用
  李豫即位后,仍深深“同情”三弟李倓的“冤屈”,对其一再追封。他即位的第6年(768年),先是追封李倓为一等亲王爵——齐王(李倓原先的“建宁王”是二等郡王级别的。感觉齐王在唐朝真是一个不吉利的封号,凡封齐王的人几乎没有善终的,如死于玄武门之变的李元吉、因“谋反”而李世民处死的第5子李祐等)。不久,又下诏以其“在形势危急的时刻,第一个提出正确的谋略,是大唐中兴的功臣”的名义,为他上谥号为“承天皇帝”。又做主为其与兴信公主(李隆基的女儿)已去世的第14女张氏结成冥婚,并为张氏赠谥号“恭顺皇后”。还命令有关部门按照程序和规格,选择吉日进行册封,将其移葬顺陵。册封诏书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亲情,其中有对李倓品德、智识、谋略、勇武、丰功伟绩的讴歌,更有李豫对手足情谊的眷恋与追思。如此款款深情的确令人为之动容,对三弟的后事也可谓隆重到了极点。看来,三弟之死的确在他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