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恢弘唐史:唐风烈烈》
第42节

作者: 长安江伦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近年有人认为,李璘是在执行李隆基既定的由扬州渡海进攻范阳的计划,而被李亨有预谋的消灭了。这种说法未免过于荒谬,几十万唐军在陆地上与安史叛军展开决战(邺郡大战)都未取胜,几万水军长途跋涉几千里去奔袭,能有什么战果呢?总之,李璘的谋反作乱,实在是给三哥李亨添乱、添堵。分散了政府军的兵力,打乱了李亨的平叛计划。最无情最是帝王家, 帝王家的无情源于对权力的追逐。这种追逐,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皇子们身后各种政治势力的博弈。既得利益者为维护地位, 或无端猜疑, 或频起冤狱, 对那些潜在的威胁者进行无情打压。觊觎者则隐忍蛰伏等待时机, 随时准备反击。这种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历代数不胜数。当亲人被作为敌人赶尽杀绝、昔日的政治敌手已不再成为威胁后, 这些无情帝王又常常出于笼络人心的目的, 而虚情假意地展示他们的“悲悯”和“大度”。实际上,这绝非他们人性的复苏,而只是某种程度上良心的自我救赎,更是一种胜利者的固有姿态。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建宁王李倓、永王李璘等失败者的经历,无不如此。

  皇室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使得亲情淡漠,人心如霜冻。从气候上看,这时还真赶上了寒冷期。严寒的气候,对游牧民族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也对农耕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期:2013-08-01 11:19:39
  8.7一言难尽的回纥、吐蕃

  《新唐书?突厥传》开篇谈到:“游牧部族为祸中原已经很久了,前朝的事迹,史学家都能说得很清楚。唐朝建立以来,游牧部族的势力更加强盛,曾经和中原抗衡的有4支力量:突厥、吐蕃、回鹘和南诏。当时,群臣提了很多防御的建议,有的采纳了,有的被搁置,效果都是明摆着的(效果不明显啊,要不怎么会有此起彼伏的外患)。”
  乱局难定、焦头烂额的唐朝,此时已经顾不上对游牧部族的防范、历来的过节什么的了。为平定安史之乱,“病急乱投医”的李亨,先后分别向吐蕃、回纥,甚至还向阿拉伯帝国(大食)借兵。这些勇猛剽悍的“外籍军团”确实能打,为李亨父子的事业出了大力。但有道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事成之后这些异族军队都以“功臣”和“大唐的救命恩人”自居,又给唐朝带来了新的担忧。
  回纥(hé),也称回鹘(hú)、乌护、乌纥,是今天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等族的祖先。回纥的前身敕勒,公元前3世纪分布于贝加尔湖以南,有狄历、敕勒、铁勒、丁零等名称,分为袁纥、薛延陀、契苾等15部落。由于使用一种车轮高大、辐条数多的大车,所以又被称为高车。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5年),为反抗突厥的压迫,袁纥、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结成联盟,总称回纥。回纥是初唐、盛唐时期的汉语音译,而后他们在唐德宗李适贞元四年(788年)要求更名为“回鹘”(意为像“鹘隼”般勇猛)。

  开元四年(716年),回纥出兵帮助唐军攻杀突厥默啜可汗。天宝三年(744年),以骨力裴罗(?-747年)为领袖的回纥联盟在唐军的配合下,一举推翻了后突厥汗国(688-744年),并在漠北建立起自己的回纥汗国(744-840年)。都城(又称王庭、牙帐)设于鄂尔浑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为主。回纥建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国初期,回纥与唐朝的关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常来骚扰与掠夺。745年, 骨力裴罗又攻杀最后一任突厥可汗——白眉可汗, 并派遣使者往长安报功,李隆基委任他为禁军第五军编外军长(左骁卫员外大将军)。回纥汗国通过长期南征北战,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广,版图最大时:东接室韦(蒙古族的祖先),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 南控大漠,几乎完全占有了古代匈奴帝国的领地。

  骨力裴罗死后,他的儿子磨延啜继位,号称葛勒可汗(也称“英武可汗”,?—759年)。葛勒可汗英武剽悍、善于用兵,但每年都会派使者向唐朝进贡。李亨即位后,回纥使者带来了可汗的问候,并表示愿意帮助讨伐安史叛军。但乱世中的大唐已经失去了咄咄逼人的影响力,回纥并不肯轻易出兵或者白白出兵。求胜心切的李亨,甚至接受了其“收复长安、洛阳之日,土地、官绅和老百姓归唐,金银财宝和妇女都归回纥”的苛刻条件。承诺这样的诱饵,对于泱泱大唐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耻辱。即便李亨是无奈之举,也多少有些开门揖盗的意味。大国求助,明显就是弱势凸显,谁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一直对中原有觊觎之心的游牧部族,不能不说是一种风险。当代学者吴思先生提出过一条“血酬定律”,他认为,血酬就是对暴力的酬报。为了一定数量的生存资源,当事者(如回纥)可能冒伤亡风险,以生命为赌资。为了短期血酬收入的最大化,合法的暴力集团可以退化出匪性。李亨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迅速平定眼前大患,不惜以牺牲子民为筹码。

  757年九月,在丰厚回报的诱惑下(有人认为回纥人非常仗义,简直是无稽之谈),葛勒可汗立刻派其子叶护(古代突厥、回纥等民族的世袭官名,地位仅次于可汗,一般由可汗的子弟或宗族中的强者担任)带精兵4000日夜兼程赶来,与大唐组成联军。广平王李豫奉命与叶护相见,并与之结为兄弟。叶护大喜, 派首领达干等先到扶风见郭子仪。郭子仪非常感激,想尽些地主之谊,决定设宴3天犒劳回纥军团,再上战场。叶护辞谢说:“国家有难,我们远道而来是来帮助讨伐逆贼的,哪敢沉醉于宴饮呢?”

  回纥军团出征后,物资极度匮乏唐政府每天供应给他们20头牛、200只羊、4800斤米(40斛),伙食之好令唐朝政府军颇为眼红。回纥兵到曲沃(今河南灵宝东北), 叶护派将军鼻施吐拨裴罗沿南山向东出击,搜索埋伏在山谷中的叛军。郭子仪与叛军在新店(在今河南陕县西)遭遇,两军交战郭子仪初战不利。正当叛军自南向北压迫唐军时,回纥军团突然出现在叛军背后,叛军遭到两面夹击死伤无数。叛军残部狼狈逃窜,从陕城(今河南陕县)到洛阳,沿途都有叛军遗弃的武器。严庄见状,扶持安庆绪放弃洛阳,北渡黄河,临走前处死了被俘后囚禁在洛阳哥舒翰、程千里、许远等。骁勇善战的回纥骑兵,最终帮助郭子仪的部队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并且,纵兵在洛阳抢掠3天,以至于把府库都抢空了。

  李亨对回纥的回报,甚至包括献上自己的女儿。自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来换取边境暂时的安宁后,历代一大批公主含悲远嫁。在这众多的和亲公主中,大多只是宗室女(如文成公主)或者宫女(如王昭君),真正以真公主(皇帝的亲生女儿)下嫁的,却只有唐朝,宁国公主(后来被封为萧国公主)就是第1位。758年,在基本平息了“安史之乱”后,衰老的回纥葛勒可汗派使节向大唐求婚。李亨为表示对回纥真诚的感谢,也为了长久地笼络回纥人,就答应将寡居的次女宁国公主嫁给回纥可汗。宁国公主在李亨的8个女儿中,容貌最为出众。虽深得父亲宠爱,但她的婚姻道路极为坎坷。她是个苦命人,嫁了两次(先嫁郑巽,又嫁薛康衡)都很快做了寡妇(其实这第三次也是)。长安失陷时,她正守寡在家,后来随妹妹政和公主、妹夫柳潭等一同逃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此时刚回到父亲身边不久的她,还没从丈夫去世的悲痛中清醒过来,就被选派和亲。由于她有着国破家亡的痛苦经历,清楚地意识到这次和亲所担负的政治使命。到了出发这一天,李亨亲自将女儿送到咸阳,在那里设宴告别。面对美酒佳肴,宁国公主却根本无心下咽。临行话别时,她哭着安慰父亲并向其辞诀:“国家不太平,我就是为国捐躯了也不会怨您!”李亨也十分伤心,却又无可奈何,只得流泪送走女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