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中原形势比较复杂。既有韩、魏、赵、齐、楚等大国,也有鲁、卫、宋、中山等小国。各国元首纷纷进行约会以寻求盟友,孤立敌人。这个过程千头万绪,曲折复杂,最后魏国得出的结论是:齐国对魏国的霸权构成威胁;赵国在具体利益上和魏国有严重的冲突;韩国是盟友;卫国一如既往甘当小弟角色;鲁、宋对魏国面和心不和;楚国蛇鼠两端,待价而沽;秦国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总之,魏国的霸权道路上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挑战多于机遇。齐国在齐威王的治理下蒸蒸日上,按照希特勒的说法必然要与魏国争夺“生存空间”,因此魏国与齐国的矛盾是根本的,两国总有一天要来一次彻底的解决,魏国和赵国的利益之争却是眼前的。赵国和齐国的挑战是魏国霸权的两大障碍。魏惠王如果聪明,应该在外交上纵横捭阖将赵国和齐国分割开来,再一一击破。但结果是,赵国和齐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走到了一起。
赵国对卫国痴心不改,于公元前354年再次入侵卫国。魏国出于对附属国的保护,出兵救卫,同时出兵的还有宋国,全军统帅是庞涓。庞涓采用“攻其所必救”的战术,撇下突入到卫国的赵军不管,直接攻击赵国空虚的首都邯郸,赵军急忙回救,却在半路中了庞涓设下的埋伏,全军覆没。有的看官该说了,这不是“围魏救赵”的翻版么?是的,庞涓和孙膑是同门师兄弟,打法有相同的地方并不稀奇。不相同的地方是两人对“攻其所必救”这个战术的理解程度不一样。今天的庞涓能够用这个战术打败赵国,但在另外的时间又会被这个战术打败两次。正是“有同行无同业” 。
魏,宋,卫三国联军将孤城邯郸团团围住,展开攻击。邯郸军民同仇敌忾依托坚城进行防守。战争拖到了第二年。赵国渐渐不支,邯郸城中的战略储备粮眼看就要吃光了。老百姓连住得(的)地方都没有了,房子都被拆成砖块砸到城外去了。进攻和防守的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赵国派出使者向楚,齐两国求救。
在楚国,昭奚恤对楚王道:“大王不如不救赵,而仅仅对魏国进行鼓励。魏国受楚国鼓励,必然加强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必然以死相守。最后的结果是两国实力大为损耗。”
景舍同志对此有不同看法,道:“不对,不对,昭奚恤的账算的(得)不对。这个题目不是赵魏间的减法,而是加法。减法的前提是魏赵两国势均力敌,这样才会以死相嗑。但目前的情况是,魏远强于赵,魏之所以不敢全力攻赵是担心楚国被抄了后路。如果楚国明确表态不救赵国,赵国由于担心被魏所灭,必然会投进魏国的怀抱一起来对付楚国,这样就赵魏之间就成了加法运算。当然也有办法确保赵魏之间以减法运算下去。大王可以少派点兵,给赵国以希望,而又不至于使魏国有太大压力。这样赵国由于有希望必然负城顽抗,魏国见楚国不足为虑,必然咬住赵国不放。赵、魏长久的消耗下去,必然疲惫不堪。而后楚国、齐国、秦国联合起来必然能击破魏国。”
楚王认为景舍讲得有道理,便派他带领一支军队,象征性地去救赵。
在齐国,齐威王召集一次御前会议。会上,大帅哥邹忌秉承齐国韬光养晦,光荣独立的传统主张不救。段干朋对此有不同看法,道:“不救赵的做法既不讲究,也没有好处。盟友相求,齐国坐视不管将损害齐国的国际形象。而且假如魏国攻破邯郸,赵国将成为二流国家,魏国则更加强大。”齐威王也急得想检验一下改革带来的成效便同意了段干朋的意见。于是命赛马大师孙膑为将领兵救赵。孙膑谢绝了这个任命,道:“将军是一军之首,同时也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我一个残障人士担任此职位多有不便,让我在军中出谋划策还是可以的。”于是齐威王拜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
齐国的木匠加班加点为孙膑制造了一辆木制推车,孙膑坐在车中,被士兵推着和田忌领兵出发,一共带领了8万齐军。此次出征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救赵、疲魏,扬齐威名。
但在具体战术执行上,孙膑和田忌出现了分歧。田忌主张率大军直奔邯郸,与城内的赵军里应外合击垮魏军。孙膑道:“你的想法是好的,里应外合,双管齐下的战术很受军事界的欢迎,但今天在魏军身上并不适用。此时的赵军已经非常疲惫,根本帮不了齐军,实际上是长途跋涉的齐军单独对付以逸待劳的魏军。三晋军队的战斗力你是知道的。况且绳子乱了,你想用拳头把它砸开是不能的。两个国家相斗,你要想救其中一方,就不能加入他们的厮杀,而应避开他们的交战区,找准对手的软肋,予以一击。现在魏赵全力相拼,魏国的精锐部队都暴露在外,留在国内的是老弱病残的二线部队,平陵和大梁正是魏军必救的软肋,如果齐军攻击这两个地方,魏军必然扔下邯郸回军来救,到时我们可以寻求战机,将其击败。”田忌一听有道理,便要下令全军向魏国腹地进发。
孙膑再次拦住田忌,道:“ 话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办起来就难了。主攻方向确定之后,细节决定成败。那么我就来提一些让将军高兴不起来的关键细节。First,大梁城的坚固雄伟我是见过的,就算防守的是二线魏军,也不是我们八万军队能攻破的,何况大梁还有许多老百姓可以用来守城,如果我们全力攻城,反倒会被魏军里应外合击破。Second,庞涓即便来救,按他的水平,正常行军过程中必定仔细侦察以了解齐军的动向,中我军埋伏的几率几乎为零。因此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想方设法使庞涓匆匆忙忙地、狂妄自大地、掉以轻心地,不知道天高地厚地,最好只带三天干粮地往回赶。”
田忌道:“原来这么麻烦。”
孙膑道:“其实也不麻烦,只要会打败仗就行了。敢问齐国哪些将领最善于打败仗呢?”
田忌道:“齐城,高唐两大夫是公认的大饭桶,不过他们可不这么看。”
孙膑道:“饭桶也有饭桶的用处,他们在蠢事的时候有他人所不具备的优势,聪明人干蠢事的时候会被别人怀疑,笨蛋干蠢事会被认为理所应该。进攻平陵的任务可以交给他们两位。”
于是齐城,高唐两大夫率领本部人马向平陵杀去。(作者按:平陵位于魏国边境,南有宋国,北有卫国,途中有魏国的市丘。平陵城小而县大,人口密集,内有魏军重兵防守,外有宋卫军协防。)
齐城,高唐两大夫受到重用,心情非常舒畅,干起活来也非常卖力气,一到平陵就开始猛攻,但攻来攻去总是没有进展,急着两人直怀疑自己智商有问题。远在邯郸的庞涓听说这个消息之后乐得哈哈大笑,道“齐国人许久没有打仗,连最基本的作战常识都忘了,进攻平陵简直是自寻死路。”庞涓把喜悦和对齐军的蔑视浅浅的埋藏在心里,先不急着表露出来,而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在眼前久攻不下的坚城邯郸。
齐城,高唐两大夫依然在不得要领地进攻着平陵。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俩笨,不笨又能如何?即便孙膑田忌来了结果也一样。两人率军攻了好久,城也没有破,被折腾的够呛,更糟糕的是齐军的粮道还被市丘的魏军截断。在两人惊慌不知所措的时候,魏军开始防守反击了。城中的魏军联合宋卫从城中杀出,一阵混战,齐军全军覆没。齐城,高唐两大夫完满地完成了田忌分派给他们的充当饭桶的任务,死得其所!
两大夫的死让田忌、孙膑很难过。庞涓可不是吃素的,不下血本,根本骗不过他。消息传到了庞涓那里,庞涓的喜悦和对齐军的蔑视又加深了一层,但他依然坚定不移地强攻眼看告破的邯郸。这多少有点出乎孙膑的意料之外。庞涓也确实名不虚传,眼见齐军在魏国腹地左突右冲,丝毫不为所动。他知道打败齐国的前提是先确保赵国失去作战能力,否则赵齐联手,魏军必败无疑,因此他才一门心思地攻打邯郸。
孙膑见齐军主动找打并没有引来庞涓,便又玩弄新花样。他选出军队中形象最差,举止最不文明,身体最弱的士兵组成了一只小分队,驾着战车去围攻大梁。本来大梁已经够大了,这只小分队连个角都围不上,然而他们在孙膑的授意下还沿着城墙分散开来。这帮人在城下吊儿郎当,骂骂咧咧的巡视了一周,然后风一般地又跑回去了,倒把城头上了的魏国兵乐的够呛,心说就齐国兵这徳性还要攻我大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