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战国》
第35节

作者: 老铁手
收藏本书TXT下载
  齐国的弩箭非常配合,庞涓看完之后,它们就到了,向魏军送来了死神的问候。先是向火光之处射了一阵,确保庞涓死后,便开始纵横飞舞。漫天飞舞的箭支配合着魏军狼哭鬼嚎的叫声,将这场死亡仪式推向高丨潮丨。此刻坐在车中的孙膑看到这一幕不知有何想法,是冤仇得报的喜悦?是兄弟残杀的无奈?还是对兵者,国家之凶器的敬畏?

  打扫战场的时候,齐军找到了刺猬一样的庞涓,也找到了藏在尸体之下仍然活着的太子申。齐军获得了完胜。这一战对魏国的影响是致命的,魏国最精锐的军队,最顶尖的战将,以及国家接班人毁于一旦。魏国的百年霸业也由此轰然倒塌,周围忍了许久的齐,楚,秦纷纷下手,使魏国一下就从超级大国沦落为二流国家。魏国垮掉之后,齐国、楚国、秦国,却昂起头来,战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自从失去膑骨之后,孙膑连续欺骗了庞涓三次,第一次是装疯,逃出魏国;第二次是示弱,在桂陵将庞涓俘虏;第三次还是示弱,在马陵将庞涓杀死。“马”是孙膑的吉祥物,帮田忌赛马,孙膑敲开了命运之门;马陵一战,孙膑的人生达到了顶峰。
  阳谋的胜利带来的是阴谋的黑手,这个结局孙膑预见到了,但他的老搭档田忌同志却没有这样的政治觉悟,等待他们俩的是一个《不完美的结局》,敬请关注。
  日期:2008-5-31 10:30:10
  .马陵之战
  这一年是公元前343年,庞涓率领魏军向韩国杀去。庞涓为了洗刷被俘之辱,同时也为了报答魏惠王的再次信任,打起仗来非常玩命,三下五除二就将韩国的野战军杀的大败,魏军继续进逼将韩国的首都新郑团团围住。

  韩国渐渐支持不住,向齐国求救。为此齐威王开了一个高层决策会议。由于上次齐国救赵并没有沾到便宜,邹忌主张不救。田忌担心魏国吞并韩国之后实力更强大,主张早救。孙膑将该不该救,什么时候救的问题量化了。他说:“如果我们在韩国还没有疲惫的时候出兵相救,是替韩国挨魏国的打,反倒让韩国在一旁捡渔翁之利。这次魏国出征,意在消灭韩国,我们不如口头上答应韩国的请求,而晚些出兵,这样韩国以为有齐国的帮助,便会以死相抗。两国做减法运算的结果是魏国疲惫,韩国更疲惫,疲惫的韩国会委身齐国;疲惫的魏国,我们打起来更省劲。”

  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告诉韩国:你们放心,齐国一定会出手相救。韩国听信了齐国的虚言,在新郑城下反攻了五次,每次都被庞涓杀得大败,眼看韩国都城不保,魏国也筋疲力尽。齐威王这才准备出手相助,时光老人已经把时间带到了公元前342年。
  此番出征,孙膑是毫无争议的军师。但在统帅的问题上,齐威王有点犯难,田忌由于在运筹帷幄方面的缺陷,他的地位已经在齐威王心目中大打折扣。一旁的帅哥邹忌看出齐威王的难处,说道“田忌在军中素有威名,可以为将。其人虽然不善筹谋,但实战经验无人能及。”齐威王听从了邹忌的建议,令田忌为将,又派田盼为副将。
  邹忌推荐田忌为将是有原因的。邹忌的“忌”是主动语态,是说邹忌这个人心眼小,比较爱嫉妒别人。田忌的“忌”是被动语态,是说田忌这个人为人不谨慎,比较爱招人嫉妒。邹忌嫉妒田忌的原因是邹忌担心田忌靠才干和功勋爬到自己头上。一个叫公孙闳的门人给邹忌出了个主意,让邹忌推荐田忌为将,如果取得胜利,则邹忌有推荐之功;如果战争失败,田忌不是战死前线,就是受到处罚,无论出现何种结果,邹忌都是获利的一方。邹忌采纳了这个建议。当然邹忌更愿意看到的是田忌干脆死在魏国的刀箭之下。

  田忌、田盼、孙膑率领10万大军向魏国杀去。桂陵之战后的十一年,齐国的国力更加强大。反映在军队上是,齐军的武器更加精良,装甲更加牢固,粮草更加丰盛,士兵的体魄更加强壮,训练也更加充分,格斗技巧也更加成熟。总而言之,齐军的战斗力与以前相比更上一层楼。
  孙膑制定的作战方案几乎和桂陵之战中齐军的作战方案同出一辙:放弃远在韩魏前线的魏军,直指魏国防守空虚的首都大梁。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攻击大梁,引魏军回救。桂陵之战时,齐军采用的是佯攻战术,庞涓虽然耐着性子攻破了邯郸,但在回救的时候过分的低估了齐军的实力,所以才钻进了孙膑布置的埋伏。庞涓上当之后,他还会象以前一样不管大梁的安危一心进攻新郑么?还会再次被齐军的假相迷惑么?

  当然不会!庞涓也是成名多年的将领。同样的错误不可能重复再犯,而且他已经知道老同学孙膑在齐军中效力,所以再与齐军交锋过程中必然慎之又慎。
  再说一遍,同学期间,做脑筋急转弯的时候,庞涓能转两个弯,孙膑能转三个弯。
  所以孙膑这次进攻大梁是玩真的。于是10万齐军对大梁展开激烈的攻击。魏国在与韩国的交锋中,损失也很大,大梁城中成年男子都被送上了韩国前线。此时大梁的防卫比桂陵之战时更虚弱,齐军实力比桂陵之战时更强,结论是:齐军对大梁的威胁性更大。
  魏惠王担心大梁有失,急忙唤庞涓回救。其实他完全可以率领大梁军民多抵抗一段时间,以保证庞涓攻破新郑,同时也可以消耗齐军的力量。此时的齐军其实处境也不妙,如果魏惠王坚守大梁,如果庞涓攻破新郑之后再谨慎地回救,齐军获胜的几率不大,孙膑已经摸透了魏国君臣的心态。魏惠王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特别是称王之后,更是不把天下诸侯放在眼里。魏齐的第一次交锋以齐国的告饶结束,魏惠王打心眼里看不起齐军,此番齐国进攻国都大梁,更是触动了魏国的禁忌。魏惠王根本不想劳神费力地守城,只想调回庞涓,一仗就把齐军打垮。魏惠王回救大梁其道理与一战期间法军死守凡尔登一样,并不是从军事的角度考虑,都是心理因素使然。

  庞涓一看齐军也确实在认真的攻城,也就听从了魏惠王的命令,便放弃韩国回军大梁。魏惠王调集魏国境内的地方武装,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以庞涓为将军向齐军发动反攻。这个人事配置是有问题的,太子申不习军事,属于外行,却担任庞涓的上级,这叫做外行指挥内行。魏惠王这样的目的或许是为了锻炼太子,培养接班人,但却为魏军的失败埋下了祸根。当时有人看出了这个问题,提醒魏惠王:“战争是一国之大事。太子年纪尚浅,对军中事务多不熟悉。对方的田盼是沙场老将,孙膑诡计多端。两军交锋,魏军必败,太子会被俘虏。”魏惠王执意不听。

  齐军没有等魏军回到大梁,已经撒丫子走人了。这个事情可以说是孙膑的有意安排,也可以说是齐军不得已而为之,至少庞涓的理解是:齐军钝兵城下久不得进,由于前线魏军回救,齐军担心被内外夹击,主动退却。魏惠王和太子申更是认为齐军怯懦,不敢面对强大的魏军。
  魏军开始了对齐军的追击,这正是孙膑想要看到的,为了诱使魏军坚持不懈地追下去,齐军玩起了减灶的游戏。第一天,齐军留下的灶坑能供应10万人吃饭,第二天只能供应五万人,到了第三天就只能供应3万人了。齐军之所以能这样做是由于延长了吃饭的时间,让更多的士兵排着队共用一个灶坑。但魏军的头头脑脑想不到这一条,他们压根就没有把齐军当成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对手,以为这是由于齐军士兵纷纷涣散造成的,更激起了追击的欲望,于是又一次抛弃辎重,放心大胆的跟着齐军的足迹追去。有种说法是庞涓建议魏军小心谨慎的追击,但掌大权的太子申不同意庞涓的建议,因为如果小心追击,速度必然会降下来,有可能让齐军逃脱。反正最后魏军像在桂陵之战前一样,甩掉辎重,放弃巡逻,冒失而又疯狂地向齐军追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