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战国》
第37节

作者: 老铁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杜赫的口才是一流的,来到楚国便对楚王阐明了利害关系:“邹忌之所以故意不和贵国搞好双边关系是担心大王把邹忌的政敌田忌二人送回齐国。我有一个让二忌都感激您的办法。大王不如给田忌一块地方让他养老,以表明不打算让田忌返回齐国。邹忌便会由此感激大王,田忌也会感激大王为他解决了住房问题。”
  楚威王果真按着杜赫的说法去做了。
  公元前333年,邹忌已经死去多年,齐威王也死了,继位的齐宣王知道了田忌和孙膑被诬陷的真相,才把他们从楚国招回,而这是(时)两人都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人。回国之后的孙膑开始伴着青灯写他那部光耀百世的《孙膑兵法》。

  庞涓孙膑的故事写到这里才算完整,虽然并不完美。下面还有一段我对魏国霸权失落的一点马后屁。
  马后屁:
  “曰”乃大师专用的议论开头语,小子不才不敢剽掠。只好转而采用坊间常说的“马后炮”来作为事后发牢骚的开头语,但又因胆小,不敢马后放炮,只敢马后放屁。马后放炮,会惊着马,马受惊之后便会尥蹶子,马后的我将有骨断筋折之患。马后放屁,大不了让我和马都吸几口臭气,我吸臭气,无害身体,马吸臭气,大不了捂着鼻子,马捂鼻子就没有功夫攻击我。

  “马后屁”一词正合我意。再加一句: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他人不得擅自使用。
  闲话已毕,进入正题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魏国就是第一个死在沙滩上的霸主。但魏国不是被别人推在沙滩上,而是自己爬到了沙滩上,本来他有许多种活法,但魏国的几代君臣偏偏执着地往死地挺进。
  魏国的自然条件我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优势是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劣势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前进的策略是合理地选择盟友,最好能开发一块安全的根据地。核心是重视人才。
  魏文候的对内对外政策堪称魏国政策的范本,对内重视人才,通过改革发展经济和军事,对外联合赵韩,对齐楚秦三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但魏文候一死,魏武侯,魏惠王开始抛弃这个政策,具体表现是:1,人才流失,商鞅去秦,孙膑奔齐。2,同盟瓦解,与赵韩交恶。3,外交运作不得要领,导致四面受敌。
  魏国的政治制度延续了华夏政治的传统,贵族势力非常强大,在魏文候的变法之下,一些贵族失势了,另一些贵族通过自我改造,很好地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参与到了魏国的建设当中,实际上魏文候将贵族势力和平民势力一碗水端平,能者上,庸者下。但贵族势力和平民势力毕竟是互相排斥的两股政治力量,和平共处是暂时的,明争暗斗是永恒的。他们之间的斗争贯穿魏国称霸时期的始末,在魏国始终没有出现过一种势力独大的情况。魏文候的成功在于能够很好的平衡这两种力量,使之共同为魏国服务。魏武侯、魏惠王无法做到这一点,不是倒向贵族,就是倒向平民。倒向贵族时,平民出身的人才流失,倒向平民时,贵族图谋不轨。魏国始终没有形成像后来的秦国那样的以平民人才为主的制度。

  魏国强大的时候本来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
  上计为向西发展,吞并秦国,占据关中,如此则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可惜这个策略太务实,太没有轰动效应,为虚荣的魏君所不取。
  中计是魏国继续结好赵韩,三家联手出击,将秦楚齐击破之后,再解决内部问题,由于魏国最强,最后的胜利将属于魏国。但这个策略的注意点是魏国在分赃时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务必保持三家的团结。可惜贪婪的魏君根本舍不得放弃一点既得利益,无视赵韩两国的需求,最后导致三家破裂,因卫国而起的几场战争便是最好的例子。

  下计是魏国远交近攻,对外怀柔秦、楚、齐、然后关起门来一心收拾韩赵,吞并韩赵之后,魏国势力剧增,对秦、楚、齐三国将形成压倒性优势,获得最后胜利的几率将大增。但骄傲的魏君不愿降低姿态结好秦、楚、齐。
  另外魏国的对外战争中还能看见春秋战争的影子:过分地追求霸主形象,而忽视了土地城市的得失。只要对方告饶,魏国一般就会住手。
  最后的结果是,周围所有的国家都对魏国产生了敌意,并联手将魏国的霸主位置推翻。
  日期:2008-5-31 10:37:27
  最近天涯总是找我麻烦,不是真贴不上让我干着急,就是假贴不上让我贴两遍。请各位担待。

  日期:2008-5-31 20:55:28
  第七章 纵横恩仇
  1.降身相求
  有一个人,当魏国如日中天,与四方鏖战不息的时候,他默默无闻,当魏国霸权失落,威风扫地的时候,他才抛头露面,收拾残局。
  这个人是惠施。他在学术界的名声同样响亮。
  惠施是宋国人,在宋国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他有个好朋友叫庄子,庄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学术成就一大半是在与惠施的辩论中获得的。年轻的时候,两个快乐的青年像所有未出茅庐的学生一样经常在一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不同的是,庄子安于此道,专于清谈。而惠施跃跃欲试,总想在社会实践中搞出点名堂。这种追求上的差异导致的结果是惠施在辩论上总吃庄子的亏。庄子有许多种手段将惠施驳倒,既可以当头一棒,也可以釜底抽薪,还可以偷梁换柱。不过惠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他认为在学术的小舞台他可能不如你庄子,如果换在天下的大舞台上,庄子就不是他的对手。但令惠施失望的是,庄子并不想在天下的大舞台上与惠施对决,只想在学术的小舞台上一辈子压着惠施,并且立下志向终身不仕,所以惠施只好一个人跑他的路。

  从邻国魏国那里传来一个消息,魏国的相位出现空缺。这个消息令惠施欣喜若狂,他认为机会来到,便收拾行李,离开学术的象牙塔到魏国谋求发展。
  惠施由于心情激动,走起路来也格外加紧,在通往大梁的路上遇到一条河,正好迎面过来一位摆渡的船家。惠施不由分说迈步往小船上踏,由于平时学习负担重,身体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这个跨步急停的动作完成得并不利索,最后的结果是惠施落入水中。书呆子惠施虽然经常和庄子讨论什么上善若水,但真正落入水中才发现,水也不是一种善良的物质,也就是说水严重的破坏了他的呼吸节奏并毫不留情地冲进了本来用于呼吸的肺泡。书呆子的窘迫形象总能为劳动人民带来欢乐,船家很乐意在一旁欣赏惠施的狼狈相,不过最后还是用竹竿把他从水中捞起。

  惠施和那些纸糊的、装相的知识分子之间的差别是学问不但占据了他的头脑,而且浸入了他的灵魂,能够配得上冷酷到底这个形容词。惠施爬山(上)小船后,船夫仍然不忘奚落他几句:“你干什么这么慌慌张张?”惠施道:“魏国缺少政府首脑,我急着去填补这个空缺。”船夫一阵好笑,道:“你在船上都玩不明白,没有我你早就被淹死了,怎么能够搞明白国家大事。”惠施昂起滴水的头颅,带着百分之一百的严肃道:“在船上,你比我强。至于说安邦治国,你在我眼里只不过是一只懵懵懂懂的哈巴狗。”至于说完这之后,船夫是不是又将惠施推进水里让他体会一把人不如狗的感觉已经不重要。反正最后惠施安全地到达了他梦寐以求的舞台。从一介平民到相国相差悬殊,如果时机方便,准备充分,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碰巧这两个条件惠施都具备,处于乱世,到处都是机会;经历过严格的思维训练,惠施满脑袋装满了方法和方法论,满嘴尽是雄辩,诡辩,这就是他扬名立万的利器。事实证明,惠施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是正确的,政治舞台才是他的T形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