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孙衍在肆意蹂躏魏国的时候,他一生最大的敌人张仪还在楚国蹭吃蹭喝。张仪本来也是魏国人,而且出身于食肉阶层,只是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家族已经没落,无法为他提供上升的台阶。张仪不得不像个布衣一样从社会底层爬起,这虽然给他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但也是他的大幸。有迹象表明,他在某个山里系统地学习过修辞学,学成之后,便四处周游,寻求发展的平台。张仪的口才着实厉害,他征服的第一个对象就是他的妻子,再以后就没有取得其他进展,这是在楚国的事情。小两口弄了个房子过起了居家生活,经济来源靠的是张仪在楚相昭阳那里当门客。
门客这个职业比较特殊,没有具体事务,基本上和老板身边的漂亮女秘书性质一样,装点门面是他们存在的意义。但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不低,首先必须具备一定学历,有点名气更佳,其次必须擅于吹牛拍马。也许是张仪过分专注于他的工作,在吹牛拍马的场合抢了别的门客的风头,引起了他们的嫉妒。也许是张仪在混吃混喝的时候过于不含蓄,破坏了一个门客本应该具备的谦谦君子形象,败坏了自己的名声。最终的结果是,门客们准备合伙修理他一顿。
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楚相昭阳在一次举办宴会的时候,突然发现挂在腰间的宝玉丢了。门客们一听慌张了,四处帮着寻找,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昭阳便怀疑有人趁人多的时候下手偷走了。门客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都把目光汇聚到了张仪身上,张仪还纳闷呢,你看我干啥?怎么你也看我?你们都看我干啥?有门客道:“张仪你就主动认了吧。你那点偷鸡摸狗的爱好谁还不知道啊!”昭阳一看真相已经大白,这点小事也用不着麻烦丨警丨察叔叔,在自己家解决就可以了,按照规矩应该赏赐张仪100皮鞭。门客们露出得意的微笑,一拥而上将张仪摁倒在地。随着皮鞭的纷飞,鲜血渐渐渗透出来,门客们轮班在他身上享受着报复的快感。张仪咬着牙上完了人生的第一堂课。张仪之所以不喊叫并不是不疼,也不是想充好汉,而是有其他目的。
血肉模糊的张仪被下人抬到家里,可怜的妻子被吓坏了,悲愤地说道:“你要不是仗着读过几天书爱耍嘴皮,怎么会有今天的耻辱。”张仪说道:“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原来张仪在挨皮鞭的时候,之所以咬牙挺着,是为了保护舌头,以防张口喊叫的时候皮鞭将舌头打伤。
如果在平时,妻子一定会骂一句“色鬼!竟想骗我和你亲嘴。”但今天见张仪神色严肃,想必其中另有缘由,便弯下腰去,仔细地观察了一番张仪的舌头,发现上面除了还没有来得及咽下的虾皮、蟹肉之外,一切正常,同时也发现张仪的舌头细长灵活,柔韧动感,似乎蕴含着无穷的能量,一动就可以倾国倾城。妻子笑着说:“舌头完好无损,和你亲我的时候一模一样。”张仪这才把心放下,说了一句:“Enough!”然后就昏迷过去。
楚国已经呆不下去了,张仪不得不面对何去何从的问题。西边的秦国引起了他的注意。从宏观来讲,秦国不拘一格的用人政策,强大的政治生命力,不可限量的将来是有识之士建功立业的最佳舞台。从微观来讲,秦国目前正在大张旗鼓的盯着魏国狠打,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危险已经在暗暗的形成。长此以往,魏国必然会死心塌地的投入齐国或者楚国的怀抱以求自保,秦国接下来就会面对魏齐或者魏楚的强大联盟,这是秦国不想看到的,否则商鞅变法打下的基础就会在与对手的硬碰硬中消耗殆尽。
经过这么一分析,张仪看出了自己的事业切入点,那就是因宏观的优越而选择秦国,因微观上缺陷而改变秦国,简单说来就是“爱他,但又改变他”。于是张仪决定加入西漂一族,去咸阳闯天下。
妻子虽然不理解张仪的思想,但她完全支持张仪的决定,因为她相信张仪将会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两人收拾了一下行李,便踏上了向西的征程,临走前张仪对着楚国的山河大吼一声:“楚国,我还会回来的”。这句话在楚国的山水之间回荡,张仪头也不回。
路经东周地盘,有个叫昭文君的富户发现张仪不同凡响,便资助了他一笔费用。在剧烈竞争的年代,要想在历史上留下大名,光靠金钱是不行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行的。没有钱,在咸阳最起码的吃穿住行如何保证?社交活动费用从何而来?这笔钱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张仪千恩万谢之后,继续向西而行。
到此为止总共三个最主要的纵横家总算亮相了。下面将讲述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
日期:2008-5-31 21:02:00
3.张仪VS公孙衍
张仪见到秦惠王的那一年是公元前329年。张仪的到来对秦惠王而言不次于一场华美的风暴,在此之前秦国领导人还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能将舌头运用得如此完美。商鞅的冷酷严峻他们领教过,公孙衍的直截了当他们见识过,而象张仪这种流氓气质的天才还是第一次踏到秦国的土地。很快秦惠王就被张仪华丽的口才将心掏走,便拜他为客卿(外籍顾问)。
无论张仪说了些什么,但他知道在注重实效的秦国光说不练是不行的。命运女神马上就给了张仪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这一年,楚威王逝世,他的儿子楚怀王继承王位。趁着楚国忙于内事的时候,魏国派兵攻打楚国的陉山(今河南漯河东)。两军战斗得非常激烈,看样子魏国无法将陉山一口吃下。作为一个国际活动家,这个事件引起来张仪的兴趣,不过他并不关心魏楚谁赢谁输,他只关心能不能为秦国谋点利益。突然他想到了什么。
原来魏国虽然去年已经同意将西河割给秦国,但迟迟不予交付,魏惠王仍然心存幻想。张仪对秦惠王道:“我有个主意,可以让秦国轻松获得西河之地。”
秦惠王听惯了外来大臣说:请秦王给我一支军队,我将为秦国攻取某地。一听张仪这么说,来了兴趣,道:“什么主意?快快讲来。”
张仪道:“获取西河的秘密就在魏国的士兵身上。秦王不如将在皮氏抓获的那些魏国士兵和装备还给魏国,并在舆论上支持魏国的对外作战行动,这样魏国就会加倍努力地去攻打楚国。魏国获胜之时也是他疲惫之际,此时秦王再提及西河的交接问题,魏国不答应也得答应。”
秦惠王听完之后,连连称妙,授予张仪全权去办理这件事情。张仪并没有把以后将要实行的外交政策全盘告诉秦惠王,因为那个政策超出常人的理解能力之外,尤其是在还没有取得任何业绩的情况下,所以张仪在这里玩了个小小的花招。其实秦国即便不资助魏国,魏国照样会打得更疲惫,秦国照样可以轻松地获得西河。张仪这样做是为以后的连魏政策做准备。
果然,魏国攻下陉山之后,乖乖地向秦国献出了西河,到目前为止,魏国在黄河以西仅剩上郡一块土地,但很快这块土地也怕保不住。
公元前328年,张仪亲自出马,与公子华联手攻下了魏国的蒲阳(山西隰县),但随即张仪又主张将蒲阳还给魏国。这个主张多多少少引起了秦国决策层的不解,不过秦惠王已经领教了张仪如何给魏国一小点利益为秦国换取更大利益的本事,也就同意了。张仪又向秦惠王要了一个儿子准备送往魏国做人质。
张仪跑到魏国对魏惠王说:“我们秦王对魏国够意思吧。你也要对得起我们秦王哟。”魏惠王想想也对,干脆把眼看守不住的上郡送给秦国,落得个顺水人情。
张仪由于这项业绩,在秦国更加发红。为了表彰这个外籍人士的卓越贡献,秦惠王特地从山东地区引进相国一职罩在了张仪的头上,这样张仪就成了秦国的第一任相国。
张仪的脑力似乎是无穷的,忙于外事的同时,还时刻不忘敲打朝廷内部的竞争对手。张仪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内战内行,外战也不外行。
风光一时的公孙衍因张仪的到来而光芒不再,相比他的强夺,秦惠王更喜欢张仪的巧取。公孙衍见自己慢慢被冷落,很伤自尊地离开了秦国回到魏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