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联合齐国攻赵的胜利对秦国的连横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张仪亲自出马领兵冲出函谷关,毫不客气的攻取了魏国的陕。第二年张仪又和齐国,楚国的国君在齧桑(今江苏沛县西南)开了个会。在会上,张仪宣布了他的“门罗主义”政策,即:魏国是秦国之魏国,非齐楚之魏国,但秦国不介意齐楚也寻找自己的魏国。
在当时,战国是个三极世界,三极分别是秦,齐,楚。张仪的声明,得到了齐楚的一致反对。原来齐楚两国都想控制魏国作为对抗其他强国的辅助力量。魏国已经沦落到被三强争抢的柔弱角色。张仪本想使秦国独占魏国,但是齐楚两国不答应,张仪也无可奈何,秦国还不敢同时得罪齐楚两个大国。张仪不光彩的回到秦国,这是张仪自从搞外交以来的第一次失败。
在魏国的公孙衍听说张仪在齧桑失败之后来了精神头,张罗了一群中小国家,也准备搞称王运动。魏相惠施提醒公孙衍:“你搞五国相王我不反对,但是不要忘了我国的基本外交政策是结齐楚以抗秦”,所以公孙衍的相王运动和惠施的外交政策综合在一起就成了:五国齐心抱成团,联合齐楚以抗秦。看来当时秦楚齐虽然并列为三强,但秦国是强国中的强国。
公元前322年,魏、韩、赵、燕、中山的国君开了个会,相互承认了王的资格。这一个仪式搞得也很隆重,但是公孙衍同学好像只记得张仪失败了一次,而忘了张仪为什么失败。张仪在齧桑的失败是由于忽视了齐楚对魏国的利益需求,同理可证齐楚也不会甘心做五国的靠山与秦国对抗,齐楚像秦国一样本身也对五国有利益需求,想把五国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齐国的反应是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它有称王资格,魏赵燕三国试图迫使中山废除王号。
中山国曾经被魏文候隔着赵国灭了,但在魏国忙于中原战争无暇北顾的时候又复国了,依然保持了中山人顽抗到底的脾气,面对齐国的威逼,中山国王就是不肯屈服,你们能称王,为什么我就不能称王?齐国碰了一鼻子灰。反倒是务实的赵武灵王自觉有名无实放弃了王的称号。
楚国的反应是直接干涉魏国的内政。楚国想强迫魏国立亲楚的公子高为太子。公子高是魏国送给楚国的人质。为了配合这个行动,楚相昭阳率领雄兵进攻魏国的襄陵,将魏国打得大败。打完了魏国,昭阳觉得不过瘾,又要引兵进攻齐国,齐威王被吓坏了,徐州之役齐国惨败,齐威王仍然记忆犹新。这时,正在齐国作客的陈轸告诉齐威王:“大王不要担忧,我有办法让楚国退兵。”
陈轸来到楚营,见到了昭阳,道:“按照楚国惯例,军队统帅破军杀将之后有什么封赏?”
昭阳道:“官拜上柱国”
陈轸道:“还有比上柱国更高官职么?”
昭阳道:“那就只能说是令尹(相当于相国)。”
陈轸道:“您现在已经官拜令尹,达到了楚国的最高职位,还费力打仗做什么?打个比方说。有个贵族有一坛酒想赏赐给他的门客,但是酒少人多,就定下规矩,谁先画好蛇,就将酒赏赐给谁。门客中的一个家伙出手极快,大概是画匠出身,不一会就将蛇画好了。画好之后,他看到周围的人才画了一半。为了故意显摆他的绘画水平,又给蛇添了四个小爪。画完之后,这家伙喊道:‘我先画好了’,然后举起酒准备喝,不想被第二个画好的门客抢去,道:‘咱们的规矩是画蛇,蛇是没有脚的,有脚的那是蜥蜴。对不起,应该我喝。’”
陈轸接着道:“相国大人您现在就是在画蛇添足,本来您已经功德圆满,却要去冒险攻打齐国,胜利了也没有奖励,失败了却要名誉扫地。因此啊,您还是回楚国歇着去吧。”
昭阳听从了陈轸的建议,领军返回楚国。
秦国的反应也是直接发兵。秦军攻打魏国,攻占了魏国的曲沃(山西闻喜东北)和平周(今山西介休西)。
就这样,由于同一个逻辑,张仪失败了一次,公孙衍也失败了一次。失败之后的张仪依然能第二次赶跑公孙衍,失败后的公孙衍能够报复成功么?
日期:2008-5-31 21:03:15
4.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张仪和公孙衍同样是失败,但效果是不一样的,张仪的失败只是没有为秦国取得点什么,公孙衍的失败却让魏国失去许多。所以失败之后的张仪依然能保有秦惠王的信任,失败之后的公孙衍的地位却岌岌可危,同样职位不保的还有公孙衍的黄金搭档惠施。
不过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还是深刻检讨了自己的过失。张仪认为齐楚之所以不放手魏国是由于秦国没有对他们狠揍一顿,魏国之所以没有死心塌地跟定秦国是由于秦国单方面的使劲效果欠佳,继而张仪将他的联横策略又向前推进了一层,即:通过张仪兼任秦魏两相使秦魏形成铁杆联盟,然后秦国通过魏地枢纽进攻齐国和楚国。打败齐国和楚国,天下就将归秦国所有。
秦惠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武力护送张仪去魏国为相。这时的魏国政府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公孙衍和惠施折腾了半天,结果齐楚没有拉来,秦国还照打不误。魏国君臣正在犯愁的时候,张仪到了。张仪说着动听的话语,将魏国的失败归结于不老老实实跟在秦国后面,并保证只要魏国专心事秦可保边境无虞,说不定还能从对齐的战争中分一杯羹。魏相惠施反对张仪的主张,用他那特有的学术语气进行反驳,但是魏国君臣中连一个支持他的都没有。惠施的口才失效了。形势倒向了张仪这边。
在张仪喜气洋洋的换上魏相的官服的同时,惠施垂头丧气地脱掉了官服,换上农民的服饰准备逃离令人伤心的魏国。(连以前当学者时的衣服都不穿了,为得的是逃走方便)公孙衍也收拾行囊准备逃亡。
惠施租了辆马车,匆匆忙忙一口气离开魏国,来到了以前打过交道的楚国。楚怀王一看著名学者,国际活动家,前魏国相国惠施来临,喜出望外,就要接纳惠施。一旁的大臣冯郝对楚怀王道:“大王不要忘了驱逐惠施的是张仪。目前秦楚关系并不算差,您这么接纳惠施不就等于得罪张仪么?再说了现在惠施的故国国君宋康公特别崇拜惠施,大王不如再送惠施点钱,让他去宋国发展。这样不但张仪会感激大王,惠施也会感激大王。”
楚怀王听从了冯郝的建议,送惠施回老家去了。宋国现在的国君是宋康公剔成,也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公元前340年,剔成从他的老哥手中夺得君位。当政初期,励精图治,坚持走军事强国之路,小小宋国在对外作战中然屡有斩获,竟从周围的赵齐楚手中夺得不少地盘。宋康公更出名的举动还在后面。不过惠施回到家乡之后,并没有为政府卖命,而是继续找庄子切磋学问。我们前面讲过,惠施在出道之前总是爱和庄子抬杠,但经历了一番人生之后,却发现彼此观点有许多可融合的地方。两人斗了一辈子嘴皮子,晚年却斗成了知音,也算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不提惠施和庄子泛舟游于江渚之上,回头说张仪。
张仪赶跑了惠施和公孙衍之后,兼任魏国和秦国两国相国之职,一心推行联横政策。齐国和楚国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生气,准备兴兵教训魏国。张仪很紧张,担心齐楚联手将魏国抢去。雍沮对张仪道:“魏国之所以任命阁下为相,是由于相信你能使魏国免于战祸。但是今天看到的是,魏国由于任您为相,反倒招来了兵灾,这说明魏国的决策是失误的。”
一向自命不凡的张仪这时也傻眼了,“那该怎么办啊?”
雍沮道:“不用紧张,我有办法让齐楚的军队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雍沮分别来到齐威王和楚怀王面前,道:“大王可知张仪相魏之前和秦惠王有什么约定么?张仪对秦王说:‘大王如果让我去魏国为相,齐楚必然会攻魏国。魏国如果取得胜利,我在魏国的地位就会比较安稳。魏国如果失败,就会投入秦国的怀抱以寻求保护。’这就是张仪与秦王之间的秘密约定。齐楚两国如果进攻魏国,不就正着了张仪的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