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达人们》
第6节

作者: 涉川无恙
收藏本书TXT下载
  重耳即位后,首先用种种方法整顿内政,安定人心,以巩固政权。他派人赶到高梁(今山西省临汾),把逃亡在那里的晋怀公刺死。怀公的旧臣吕省、郤芮害怕受到文公的惩处,密谋焚毁文公的宫殿,杀死文公。这件事被当年曾奉命杀害重耳的宦者勃醍知晓,立即前往告密。文公拒绝接见,派部下斥责勃醍说:“当年到蒲城追杀我,献公命你一夜之后到达,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在狄国,你又奉惠公之命去谋杀我,叫你三夜之后来杀我,你第二夜就赶到了。你总是提前到达,虽然你是奉的君命,可没想到你执行得这么快啊!你还是快给我离开吧 !”勃醍回答说:“我以为,您既然回国为君,当然已经懂得为君的道理了;如果您还没有懂得什么是为君之道,那么,恐怕您离灾难不远了。执行国君的命令必须忠心耿耿,这古训。我替国君除恶,自然要尽我最大的力量。那时我站在献公、惠公的立场,不过把您看做同国君对立的蒲城人或者狄国人而已;杀一个蒲城人或狄国人,于我何干呢?现在您做了国君,难道就没有这种蒲城人、狄国人了吗?当初管仲事奉公子纠与桓公在乾地交战,管仲用箭射中了 桓公衣上的带钩。可是后来桓公不问射钩之事,拜管仲为相。您若没有齐桓 公那样的气度而念斩袖之怨,那我自然会走开,又何必等您下命令驱逐我呢?如果您器量狭隘,那么惧罪出奔的人一定很多,岂止我一人!”文公一听勃醍说得在理,就接见了他,听取了他关于吕、郤二人焚宫杀君计划的汇报。文公得知这 一情报后,就秘密地赶到王城,同秦穆公相会。吕、郤二人杀文公未遂,便引兵而逃,被秦穆公诱杀在黄河岸上。

  文公在平息了叛乱之后,开始普遍赏赐功臣和那些跟他一齐出亡的人。功劳大的封给食邑之地,功劳小的则安排适当爵位。并下令天下大赦,但叛乱刚刚平息,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文公很担心这种形势,却有没有很好的办法,这时有个叫头须的人来了,要见文公。头须当初与重耳一同离晋外逃,是一个为重耳掌管财物的小吏。当重耳再次被追杀时, 他把重耳的财物席卷一空,私逃而去。这一招真够损,害得重耳在出逃的路上,没吃没喝没盘缠, 乞丐一般。这当然叫重耳要对头须恨得咬牙切齿。文公借口正在洗头,推辞不见。头须对文公的仆人说:“洗头的时候头朝了下,心的位置就反了,考虑问题也就反了,所以我不能见到他。随从他出亡的人是替他奔走服役的,而留在国中的人也是替他看守社稷的,为什么一定认为留在国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呢?身为国君,而仇视普通百姓,那畏惧他的人该有多少啊!”仆人把头须的这番话 告诉了文公,文公马上觉得自己的做法确实欠妥,于是立即接见了头须。 让头须为他驾车,以巡城为名,周游都城,为众所知,随后又让头须执掌府库,以示他不念旧恶,可宽容大度待人。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 举动,却起到了巨大的正面作用。因为别人由此看到,连头须这样让重耳切齿的人都既往不咎 ,自己当然也就可以安然无祸。正是由此,人心安定了,流言没有了,局面稳住了。

  “尊王”,是建立霸业必须高举的一面旗帜。 尽管周天子已经有名无实,但周天子名义上仍是“天下宗主”,为华夏各国所尊崇。春秋五霸,无一不是打起这面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文公在尊王、勤王的争斗中,捷足先登,替周襄王平地了太叔带的叛乱。文公在进行了一系列内政改革和成功的外交活动后,国力一天比一天强盛。晋国的壮大崛起,引起了也想成为中原霸主的楚国的严重不安。两国之间的矛盾因此日趋尖锐。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急求援助。终于导致了这一冲突的全面激化。晋大夫先轸认为帮助宋国是树立晋国威望的良机,说服晋文公援宋。楚国和曹、卫两国订立盟约。在晋的努力下,齐、秦两大国放弃中立,倒向了晋这一边。

  然后晋军攻下曹国,生擒曹共公。慑于晋国声威,曹、卫两国相继背叛楚国。 楚成王看到晋、齐、秦三大国结成联盟,形势明显不利于己。就主动把楚军撤退到楚国的申地(今河南南阳),并命令戍守穀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撤离齐国,要求令尹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军冲突。但子玉反而率军北上试图与晋军决战,楚成王告诫子玉,晋文公非等闲之辈,不可小觑,凡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知难而退。

  但是子玉却骄傲自负,根本听不进楚成王的劝告,仍坚决要求楚成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以消弥有关他指挥无能的流言,并请求楚成王增调兵力。楚成王优柔寡断,同意了子玉的决战请求,希冀他侥幸取胜;但是又不肯给子玉增拔充足的决战兵力,只派了 少量兵力前往增援。
  子玉得到了楚成王增派的这部分援兵后,更加坚定了他同晋军作战的决心。为了寻找决战的借口,他派遣使者宛春故意向晋军提出了一个“休战”的条件:晋军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则解除对宋都的围困,撤离宋国。子玉这一招不怀好意,实际上是要让晋国放弃争霸中原、号令诸侯的努力。但晋文公棋高一着,采纳了先轸更为高明的对策:一方面将计就计,以曹、卫同楚国绝交为前提条件,私下答应让曹、卫复国。另外扣留了楚国的使者宛春,以激怒子玉来寻战。子玉眼见使者被扣,曹叛己附晋,果然恼羞成怒,倚仗楚、陈、蔡联军兵力的优势,气势汹汹地扑向晋军,寻求战略决战。晋文公为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

  当晋军撤退 时,有些军官认为:“我们的统帅是国君,敌人的统帅是臣子,国君躲避臣子, 是耻辱啊!况且楚军长年累月在外作战,士气低落,有什么理由不进攻反而后退 呢?”狐偃给大家解释说:“一切军队,理直就气壮,理亏就斗志衰落,并不在 乎出征时间的长短。我们退避,是文公为了报答在流亡时受过楚王的礼遇,那时 文公曾有‘退避三舍’的许诺。要是对楚国忘恩失信,激起他们的仇恨,那么我 们理亏,他们的斗志就会高昂。现在我们后撤三舍,如果楚军还要步步进逼,那 么理亏的就是他们,我们就有理由打他们了。”于是晋军后撤九十里,一直退到城濮(今河南濮城)一带。《东周列国志》这样写到:晋军退三十里,军吏来禀曰:“已退一舍之地矣。” 文公曰:“未也。”又退三十里,文公仍不许驻军,直退到九十里之程,地名城濮,恰是三舍之远,方教安营息马。

  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 主张 停止追击,乘机撤军。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挥兵跟踪追至城濮。
  晋军在城濮驻扎下来,齐、秦、宋诸国的军队也陆续抵达和晋军会合。晋文公检阅了部队,认为少长有序,进退有节,士气高昂、战备充分,可以同楚军一战。楚军方面, 也在积极准备决战 ,子玉将楚军和陈、蔡两国军队分成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力,由他本人直接指挥;右翼军由陈、蔡军队组成,战斗力薄弱,由楚将子上统率;左翼军也是楚军,由子西指挥。

  公元前632年4月4日,城濮地区 ,战鼓阵阵,晋楚两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 大会战。在决战中,晋军针对楚中军较强、左右两翼薄弱的部署态势,以及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采取了先击其两翼,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有针对性地发动进攻。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匹蒙上虎皮,首先出其不意地 向楚军中战斗力最差的右军——陈、蔡军猛攻。陈、蔡军遭到这一突兀的打击,顿时懵了,一触即溃。楚右翼就这样迅速瓦解了。

  接着晋军又采用诱敌出击,尔后分割聚歼的战法对付楚的左军。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在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撤,装扮出退却的样子。同时,晋下军主将栾枝也在阵后用战车拖曳树枝,飞扬起地面的尘土,假装后面的晋军也在撤退,以引诱楚军出击。子玉不知是计,下令左翼军追击。晋中军主将先轸、佐将郤臻见楚军中了圈套,盲目出击。便立即指挥最精锐的中军横击楚左军。晋上军主将狐毛、佐将狐偃也乘机回军夹攻。楚左翼遭此打击,退路被切断,完全陷入了重围,很快也被消灭了。子玉此时见其左、右两军均已失败,大势尽去,不得已下令中军迅速脱离战场,才得以保全中军。楚军战败后,向西南撤退到连谷,子玉旋即被迫自杀。城濮之战就此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结束。城濮之战使晋国声威大震,而楚国多年不敢进攻中原。 此战的胜利奠定了晋国霸业的基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