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对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难的侠义精神非常钦佩,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所以说,魏公子无忌是司马迁眼中的得意之人!在《魏公子列传》中司马迁写道: 汉高祖当初地位低贱时,就多次听别人说魏公子贤德有才。等到他即位做了皇帝后,每次经过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汉高祖十二年(前195),他从击败叛将黥布的前线归来,经过大梁时专门为公子安置了五户人家,来看守他的坟墓,让他们世世代代每年按四季祭祀公子。
在这篇传记的末尾,司马迁说:我经过大梁废墟时,曾寻访那个所谓的夷门。原来夷门就是大梁城的东门。天下诸多公子中也确有好客喜士的,但只有信陵君能够交结那些隐没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人物,他不以交结下层贱民为耻辱,这是很有道理的。他的名声远远超过诸侯,的确不是虚传。因此,高祖每次经过大梁便命令百姓祭祀他不能断绝。
明人王世贞说:“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君之好士也,以存魏也。”却秦、救赵、存魏,信陵君是大丈夫、真男儿!
日期:2012-01-31 16:38:15
二、贤相名臣篇
第十节 晏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一提到晏婴,大家可能马上会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已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晏婴的回答使楚王面红耳赤,讨了个没趣。晏婴使楚,以机智善辩,讽嘲了楚国君臣的无礼和愚蠢,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又一次晏婴奉命出使吴国。一天清晨,晏婴来到宫中等候谒见吴王。不一会儿,侍从传下令来:“天子召见。”晏婴一怔,吴王什么时候变成天子了?当时周天子虽已名存实亡,但诸侯各国仍称周王为天子,这是他独享的称号。晏婴马上反应了过来,这是吴王在向他炫耀国威呀。于是,他见机行事,装作没听见。侍卫又高声重复,晏婴仍不予理睬。侍卫没有办法,径直走到他跟前,一字一顿地说:“天子请见。”晏婴故意装作惊诧的样子,问道:“臣受齐国国君之命,出使吴国。谁知晏婴愚笨昏聩,竟然搞错了方向,走到天子的朝廷上来了。实在抱歉。请问何处可以找到吴王?”吴王听门人禀报后,无可奈何,只得传令:“吴王请见。”晏婴听罢,立刻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见吴王,并向他行了谒见诸侯时当行的礼仪。晏婴认为外交活动应是维护国家地位、国家声誉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此,他在历次外交活动中,总是机智善辩,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外交任务,维护了齐国尊严,而记述晏婴言行的《晏子春秋》这部著作也是流传千古,下面让我们走进晏婴。
日期:2012-02-07 21:46:16
晏婴,字平仲,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市)人,齐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弱死,晏婴继任为大夫,历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贤相。司马迁说,晏婴 “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济,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也就是说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
从齐灵公时期开始,齐历史上出现了长达五十年的崔、庆之乱,正是齐国国内战乱不断,政局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晏婴作为一个政治家出现在了齐国的政治舞台上。公元前556年,晏婴的父亲晏桓子弱病逝,晏婴继父位为卿。从此,晏婴继承了齐桓管仲富国强兵的内政与外交政策,立足齐国实际,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提出了合乎国情的主张和措施,并能力谏齐侯,身体力行,使齐国在列国诸侯的纷争中一直保持着大国的地位。在国内,农业、工商业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稳定了民心,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齐景公时,奢侈腐败是齐国朝政的一个突出问题。齐景公内好声色,外好狗马,猎射亡归,好色无辨,为了国家的政局稳定,晏婴多次进谏景公止奢侈,行廉政,还“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史记?管晏列传》)。虽然晏婴身居相国高位,但他严以律己,廉洁从政,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十分节俭,为百官做出了榜样。晏婴平时穿的是粗布衣服,即便祭祀祖先也不过把衣服和帽子洗干净穿上而已。一件狐皮大衣,也只是在出使他国或参加盛典时穿,并且一直穿了三十多年。晏婴平时上朝,总是乘坐一辆劣马拉的破旧车子,有时甚至步行着去。景公知道后,便派人送去新车骏马,可使者连续送了两趟,都被晏婴回绝了。然而,景公还是觉得晏婴乘坐的车马与他的身份太不相称了,所以仍坚持要送他一辆由几匹良马驾的好车,于是第三次派人送去,可还是被晏婴拒绝了。
日期:2012-02-14 20:12:32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