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对决——历史上的硬碰硬之战》
第17节作者:
月城1 日期:2012-09-04 22:03:51
先把雅克萨之战的过程贴完
雅克萨之战共有两次: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
在西伯利亚的俄军虽为数不多,但由于“筑室散处,耕种自给”, 加上尼布楚人与之贸易,故使其得以生存。于是康熙派兵割掉俄军在雅克萨附近种植的庄稼,又令蒙古车臣汗断绝与俄人的贸易。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二月,调乌喇、宁古塔兵1500人往黑龙江城一带,驻扎爱珲、呼玛尔。后鉴于两处距雅克萨路途遥远,令呼玛尔兵改驻额苏里。次年七月,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率军进驻额苏里。九月,确定在爱珲筑城永戍,预备炮具、船舰。同时派乌喇、宁古塔兵五六百人、达呼尔(今黑龙江嫩江县境)兵四五百人,调往爱珲一带;修整战具,设置驿站,运储军需。
因为黑龙江至外兴安岭地区距东北腹地遥隔数千里,单靠当地人民的部落武装是无法遏制俄国人的。必须筹划全边,扼要屯兵戍卫,在适当地点控制一定兵力作机动,才能对付俄人飘忽不定的反复侵扰。为此,需要建立相当数量的驿站和粮站,开辟水陆交通线和筹集运输工具,从而保障反击作战的胜利,并在反击胜利后建立一条较完整的边界防守线,才有利于长期的边防斗争。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庭勒令在雅克萨等地的俄军撤离,俄人不予理睬,反而进兵至爱珲,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俄人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正月二十三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爱珲,负责收复雅克萨。
四月,清军约3000人在彭春统率下,携战舰、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从爱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五月二十二日抵达雅克萨城下,向俄军统领托尔布津发出通牒。托尔布津有兵450人,炮3门,鸟枪300支,拒不从命。清军于五月二十三日分水陆两路列营攻击。陆师布于城南,集战船于城东南,列炮于城北。二 十五日黎明,清军发炮轰击,俄军伤亡甚重,势不能支。托尔布津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经彭春同意后,俄军撤至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清军赶走俄军后,平毁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增援尼布楚。当获知清军撤走时,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军再次窜到雅克萨。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 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俄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俄军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俄军被围困近年,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俄军, 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
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答应所请,准许俄军残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萨反击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日期:2012-09-13 17:51:34
硬碰硬之11
三角硬碰硬——拜占庭、波斯和阿拉伯的三国之战
拜占庭就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是君士坦丁堡的古名,后人为区别于其他罗马帝国,称她为拜占庭帝国,他的自称一直就是罗马帝国。因为叫做罗马帝国的国家,起码有四个以上: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日耳曼人的神圣罗马帝国,近代的俄国沙皇也曾自称罗马皇帝,查理曼大帝也有罗马皇帝的头衔。反正在中世纪,能够为罗马教皇提供武力保护的,都授予罗马皇帝的头衔。
波斯是指萨珊波斯,是居鲁士、大流士之后的第二波斯帝国,是罗马帝国的传统死敌。
阿拉伯人是这个时代新出现的民族,此前他们只是零星出现在记载中的沙漠游牧民族,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是同宗,属于闪米特族系,阿拉伯民族的崛起是和伊斯兰教密切相关的,是伊斯兰教造就了阿拉伯民族。纯种的阿拉伯人指的是半岛上的游牧民,两河流域、叙利亚和埃及人,是后来被阿拉伯化的。古代埃及和北非,一直属于希腊罗马文化圈。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