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第59节

作者: 含笑看吴钩20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6-04 13:52:49
  曾经,为了挽救日渐衰败的国家,他俩联络何顒、许攸、张邈等几个社会上的热血青年,建立了一个著名的小型政治团体——史称“奔走之友”, 决心以弱小的力量无悔地投身到反宦斗争中去。
  那时候的曹操和袁绍,是不折不扣的爱国青年。
  中平五年八月,汉灵帝新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和袁绍又同时被任命为八校尉之一,多年的情谊,共同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在政治上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可以预见,一个属于他俩的时代即将到来。
  其后,随着何进遇刺,董卓进京,国家从此进入到一个多事之秋。
  新晋掌权的董卓本想对这两名冉冉上升的政治新星加以笼络,但身负侠气的二人又怎会助纣为虐,于是,曹操毅然绝然地放弃了董卓授予的骁骑校尉一职,“变姓名,间行东归”,前往陈留投靠好友张邈,且很快在民间拉起了一支军队,先于关东群雄扬旗举事,决心武装反对董卓,而袁绍也只身奔赴冀州,开拓自己的事业。

  这时,二人虽天各一方,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目标——打倒窃国奸贼董卓。
  在荥阳,曹操遭到董卓部将徐荣的截击,“士卒死伤甚多”,“为流矢所中”。此役令他之前从陈留好不容易招募来的五千之众损失殆尽,就在这个最困难的时候,是袁绍站出来给予了曹操坚定的支持,表奏他为东郡太守,让曹操有了一个安身之处,得以夯实根基,壮大实力。
  日期:2015-06-04 17:53:21
  尽管董卓不久后即被诛杀,但乱世仍在继续,期间袁绍顺利地夺取了冀州,曹操也通过努力,歼灭了数十万黄巾军,得以占据兖州。
  不过形势对于他们而言依然不容乐观,袁绍有来自幽州公孙瓒的军事威胁,曹操也得时刻防范流亡关东的吕布,徐州的陶谦,以及南阳的袁术等多股敌对势力。

  形势的需要,使曹操和袁绍的手再一次紧紧握到了一起,两人相约结为军事同盟,从此相互扶持,站到了同一艘船上,这份患难中的盟约,因友情而更显牢固。
  长期与曹操和袁绍对抗的,是以袁术为首的另一个军事集团。
  初平四年春,袁术引军杀向陈留,邀击曹操,与此同时,其盟友陶谦出兵发干,公孙瓒亦同时派遣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全面进逼冀州。针对敌方咄咄逼人的气势,曹操和袁绍密切配合,大败袁术主力于封丘,从而一举粉碎了此次来自三个不同方向的会攻。
  建安三年冬,曹操在中原地区的心腹大患——吕布授首于下邳,次年,另一个竞争对手袁术则呕血病故于淮南。稍后在幽州地界上,随着易京楼轰然坍塌于一片火海当中,袁绍也完成了统一河北的霸业。
  这对挚友,终于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开始步入各自事业的辉煌期。
  然而,当出现利益和欲望无法协调的情况时,两人的友谊还会恒久弥坚吗?
  实际上,早在他们起兵讨伐董卓时,这个问题就已经有了答案。
  日期:2015-06-04 22:12:26
  当时袁绍曾问曹操:“如果举事不成,何地可以为据?”
  曹操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反问道:“你有什么打算?”

  袁绍坦言说:“我嘛,南据黄河,北恃燕、代,兼戎狄之众,而后南向争取天下。”
  曹操听后则说:“我没有哪个固定想要占据的地方,反正到时候依恃天下之智力,用大道治事,便无往而不利。”
  袁绍对曹操推心置腹,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倒是曹操的心机甚重,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只是搪塞了一番,说了几句大而空的废话。后来事实的发展证明,曹操并非没有目标,其真实的想法是占据中原要地,然后向北发展。
  总之,一个要南下,一个想北上,都希望能够统一中国。

  两个人在同一件事情上想到一块儿,如果只是小事的话,将会是一份能带来快乐的默契,可如果是关系到各自根本利益的大事,则会变成一颗足以摧毁一切(包括友谊)的丨炸丨弹……
  矛盾就这样产生了,且无法调和。
  当然,有道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也就是说所谓的矛盾,尽管由来已久,但最初也只能算是一些微小的裂痕而已。
  董卓之乱时,曹操就曾对袁绍欲私立刘虞为帝一事,表达过相左的意见,不过这样的矛盾并不是致命的,也不是不可以修复的,它顶多只会留下一点小的疤痕。

  毕竟曹操是一名具有长远眼光的政治家,他明白在当时的客观形势下,必须和袁绍“存小异,求大同”,说到底,他需要袁绍,而袁绍也同样需要他。
  这一点袁绍也心知肚明,他之所以帮助曹操,有情的因素,更有利的驱使,特别是那份希望始终操纵曹操的欲望,从他帮助对方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充斥着大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