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好控制。我们知道,在历史上,皇帝大多听大臣或者自己母亲(并非指全部都是亲生母亲)的听话,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年纪小。
不管是明朝的万历还是后来清朝的顺治都是如此,不是母亲就是大臣控制着自己,没办法,年纪太小。而这个原因,正是导致董卓“废少立献”的直接原因。
第二、自己跟养大陈留王的董太后一个姓。说来董卓倒不客气,他认为不管是陇西(董太后老家陇西)还是河间,五百年前是一家,既然是一家,那就是亲戚,既然是亲戚,那么自己就是皇亲国戚了,因此,他认为立刘协为帝合乎这个“亲戚”的身份。
第三、既然有了“亲戚”的身份,那么自己就有外戚的的身份,其他在宫廷斗争中死亡的外戚那些亲信都得归于自己(比如,何进何苗的亲信),那么,自己的军事实力就会增强。
第四、最重要的是他想改变旧秩序。所谓的旧秩序,就是士族垄断官职。前面说过,士族是东汉朝廷的中流砥柱,没了它,政府很难在走下去。之所以用“很难”而没有用“必定“是因为组成东汉朝廷的势力不只有士族。
我们前面多少介绍过士族跟宦官争夺权利的事情,那就是“党锢之祸”,但是前面没说的的是,组成政府的其实是三股势力。那就是士族、宦官、外戚,所以从底层一路爬上权利顶峰的董卓,认为必须改革这些旧有的政治制度,他想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制度,也就是说,董卓是个有野心的政客。
但可惜,他也就是有野心的“政客”而非“政治家”,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政客只有野心而无眼光,政治家则两者兼备。因此,董卓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是被士族的袁绍请来的,但他不仅没有感谢士族,反而迫害士族,因为他想建立新秩序,让士族不能垄断“做官权”,但可惜的是,他根本就不懂新秩序怎么建立,于是他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旧秩序,具体地说就是杀人。谁不听话,谁就该死!
因此,董卓认为,只要把那些不听话的人全部杀掉,那么世界就太平了。只是他不知道的是,杀掉不听话的人世界固然清静,但同时也是把自己立于必败之地。因此,我们看到董卓来到京城后就开始大开杀戒。
杀戒一开,人佛难免!
日期:2011-09-27 21:04:51
(接上文)
而董卓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握有兵权的人,具体说来就是袁绍(时任京师司隶校尉)手下有五千精锐西园部队;袁术(时任虎贲中郎将)手下有两千虎贲军;曹操(时任西园八校尉之一)手下有一千羽林军,就是打黄巾军的那些人。再加上何进、何苗的那些家兵万数余人,还有丁原、鲍信、张辽等等,粗略估计,三万人,而自己带来的只有三千人。
很明显,董卓是学过算数的,十比一的比例,要是打起来必死无疑。因此,当他把皇帝带回洛阳后,做了一件事,虽然如今读来不禁令人莞尔,不过当年他确实蒙骗了很多人,这些人包括已经熟悉战场的曹操。
说来,董卓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带的人多,所以他白天让这些人出去演练,折腾一天后,晚上让这些士兵悄悄走出城门,然后白天让这些士兵进城接着搞演练,就这么简单的办法,竟然骗过了那些老油条们。不得不说,人的名树的影,董卓这个自蛮荒之地打出来的将军,在袁绍等人心里从来不是传说。
不过,前面说过,大部分手里有兵的将领信了,还是有例外的,鲍信就是这个例外。
日期:2011-09-28 16:16:59
(接上文)
鲍信之所以不信,倒不是因为他的记忆力有多强,能够记住每个凉州兵的脸,而是他知道,先下手为强的道理。
怀着这样的心理,鲍信找到了当时兵力最强的袁绍,商讨灭董:“观董卓之兵威武强盛,定心怀不轨。与其放任不管,不如趁早灭之。”
而对于袁绍兄的反映所有的史书几乎都用了四个字来形容:“绍畏卓,不敢发。”意思是,袁绍被董卓吓唬住了,不敢发兵讨伐。换句话说,就是没种。
不过,所谓的畏惧董卓的心理,也许会有,但更重要的是,不想失去自己的实力。
袁绍心里明白,如果跟董卓开战,自己的兵力会有损失,但最重要的是,董卓手里还有皇帝。简单的跟董卓打,可以,但是一旦董卓利用了皇帝的名义,倾全国之军来围攻自己,不死是不可能的。而最有名望的士族,在那个时候,恐怕就会变成全国公敌,最有骂名的士族了。
更更重要的是,如果自己死了,那么自己为了心里的那个秘密走了这么久的路,岂不全废?
看到袁绍这样,鲍信的失望之情可想而知,愤怒之下,辞官回老家了。
而曹操表现的也相当没种,但是毕竟只有一千人,如何打?所以,在董卓刚进京城的时候,曹操表现的也很乖巧。没办法,忍一时风平浪静。
所以,我们看到何进、何苗的家兵归顺了董卓;而吕布杀了丁原后(此事后文交代,暂按不表)率领并州兵也归顺了董卓;张辽一看,傻眼了,剩下自己算怎么回事?归了吧,于是率部万余人归顺了董卓。
自此,董卓手上集结了全国最精锐的部队。而刚一进京时,董卓便向皇帝讨了一个大司空的职位。官位有了,兵力有了,接下来该干嘛干嘛吧。
董卓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变政,也就是换皇帝。原因前面已经详解,这里只说过程。
我们知道,在古代换皇帝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确切的说,是一件大的不能在大的事情。一般说来,凡是认识字、读过书的人都不会做这件事,因为这会被当时的以及后来的人骂死。也就是董卓这种浑人敢想敢干,因此他成功了。因为平常人会要人名,而浑人则能要人命,孰轻孰重?
想要人名的袁隗(袁绍的叔叔)就亲自“解帝玺绶”,尚书丁宫直接恶心的套用《春秋》大义来解释董卓更换皇帝的合理性。恶心,恶心那!少时的寒窗苦读,换来此时歌功颂德的遣词造句。
于是有人看不下去了,第一个就是我们的老熟人卢植老师。对于更换皇帝这种事情,自小被“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儒家思想熏陶的卢植,当场就跳出来,表示反对。董卓到没有开口,他直接拿起了身边的刀,打算动手不动口。还好,卢老师平时人缘不错,关键时刻,侍中蔡邕出身保住了卢植。
第二个是袁绍,表现的相当强硬,所以董卓跳起来,拿着佩刀说道:“小子,你以为老子的刀不快吗?天下不是老子自己说了算!”接着,袁绍拽拽的扔了一句:“天下只有你这把刀锋利吗?”随即拍拍屁股走人了。
没种就是没种,装什么蒜?
说是这么说,但袁绍认为自己挺有种的,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后,袁绍看到了董卓最致命的软肋,那就是他任用自己的亲信部队,也就是凉州兵来治理朝纲。这也就意味着,那些平时用惯了刀说话的人,现在改成用笔说话了,岂有不败之理?
虽然自己知道董卓的这个软肋,但得罪了董卓那是要没命的,于是袁绍离开了洛阳,去了冀州。
看自己哥哥开溜的袁术,也跑了,不过没去冀州而是南下去了南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