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不好混》
第22节

作者: 何朋利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想,有必要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此事大写特写,且以最后曹操的一句:“宁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来揭示曹操在灭门之后的心安理得。事情是对的,说法是不对的。
  首先,曹操杀吕伯奢是在杀掉其五子之后,即已经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错,为了不给捕捉自己的衙役们留下痕迹,只能斩草除根。
  其次,曹操在造成“吕氏灭门惨案”并没有说“天下”二字,而是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两句话的差别有多大,相信识字之人皆知。
  再次,曹操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凄怆”的。据孙盛的《杂记》,曹操知道自己误杀后“既而凄怆曰”,说了那句话。

  更重要的是,曹操说这句话并非就事论事。意思很明白,就是说算了吧,既然已经杀错了,那么后悔是没有用的,不如坦承点,说明白一点。
  我们根据曹操当时的情况,大概可以揣摩一下当时曹操的心理活动。
  我已经走头无路了,疑神疑鬼也好,草木皆兵也罢,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抱负,牺牲点个把人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知道自己错了,但我不会说一些不痛不痒的鬼话,什么我很后悔啦,我对不起他们啦,我白活了,我走了一条黑道啦。没意思,更不符合我曹操的性格,既然已经做错了,那就乖乖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吧,理解的就理解了,不能理解的就等等理解,一辈子不能理解的,那也行,反正,我不需要你们的理解。

  想骂的就骂吧,我不在乎。
  为了印证我揣摩的对错,我特意采访了曹操。
  我:“我之揣摩,可符君心?”
  曹操:“小子安敢轻视我曹某人!吾之悔意岂是你等可知?大丈夫生于人世,岂能无错?你等后世之人不解我曹操为人,皆是人云亦云。想那姓罗的无非崇敬诸葛耳,刻意贬低我曹操。无他法,且让我杀掉天下罗姓!”
  想到若被曹操将天下罗姓杀掉,势必造成时空混乱的恶果后,我急忙说道:“曹公一生秉直,喜说实话。然而,却不知,世间之人都喜对他们有利的谎话。若您说一句‘宁人负我,毋我负人’之语,想来您的名声定好。”
  曹操听后,只是冷笑一声:“后世之人?皆是蠢耳!你等亦是!”
  我:“.............”
  采访就在这种不愉快的氛围之中结束。
  但是,曹操毕竟杀了人,并且是误杀,还是灭门,不管用任何理由,任何借口,都难脱其残忍之性。不过,在此,我想问一句:古往今来,但凡能名留青史之人,几人不无此心性?而又有几人敢说出“宁人负我,毋我负人”之实语?

  曹操绝尘而去,向着未来前进了。飞驰的骏马,如血的残阳,身后的家舍依旧亮着灯光。只是,自我的安慰,能够洗刷掉那一滩心血?那一家鲜活的生命吗?
  曹操不知,我亦不知。
  日期:2011-10-07 09:26:21
  (接上文)
  随着曹操渐行渐远的身影,危险却向着相反的方向扑面而来。说到底,还是董卓的原因。
  当曹操经过中牟这个地方时,停住了。不,是被扣住了。

  此时,董卓的追杀令早已下发到各县市,而中牟亭长(官职在乡长和村长之间),这次打算认真完成这一指令。
  可他真的不认识曹操,而且曹操被抓住时一直不承认自己是曹操。当然,这不是他第一次撒谎,也不是最后一次,但无疑,这一次他撒的谎确实很蹩脚。既然不肯承认,又说不清自己是哪里人,于是,亭长打算按照盲流来处理。
  但所谓“吉人自有天相”,在小黑屋里蹲着的曹操,还是被人认出来了。《三国演义》说认出曹操的是陈宫,这当然是可笑的,因为陈宫从未在中牟任职。这个人的职务是功曹(相当于科级干部),并且劝说亭长放曹操一马。
  他的说辞是:如今天下大乱,而曹操在我看来是个英雄,现在实在不是狙杀英雄的时候啊。
  亭长想了想,点了点头,下令晚上放出曹操。当然得晚上了,毕竟董卓已经控制朝政,再怎么说,人家也是以朝廷的名义下发的通缉令嘛。命令是要遵守的,面子也是要给的,官职更是得保的。不过,曹操确实没来过我们这里,关我屁事啊。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不是曹操,都有可能被放出来,这说明此时的董卓早已不得人心。只是不知,若是我何朋利当时被抓,会不会也被放出来。
  闲话不扯,且说曹操被放出来后,一路绿灯,来到了陈留,找到了儿时的玩伴——张邈。
  并且在陈留这个地方,曹操得到了资助。资助他的人是个富商兼孝廉,名字叫做卫兹。
  我们若是回头看刘备先生的发迹史,就会发现一个有趣而共同的现象,那就是:他们都曾得到有钱人的资助。
  对于这个现象,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原因,不然,又有人羡慕嫉妒恨了。
  中国古代,有“士农工商”之说。有钱的大商人排在最底层,这让他们情何以堪?因此,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他们通常会资助一些看起来比较有发展前途的人。这些自然不是普通人,而是看你是不是个野心家。他们,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参与政治,用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

  比如秦朝国相吕不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遇到赢异人之前,他是全国最有钱的商贾,也是排在最底层的那一类人。为了改变自己的身份,吕氏毫不犹豫的资助了异人,使其终得王位,而自己呢?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之位。
  这件事对于后来那些商贾的刺激性很大,也渐渐的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终于在东汉形成了一种习惯。
  而对于这一类将人生比作一场生意的商贾来说,四个字就已足够说明其本质——投机倒把。但很明显的是,这是一场近乎于双赢或者双败的生意。
  资助的对象一旦功成名就,自己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如此一来自己的身份就不同以往了,这是为双赢,经典案例是吕不韦。而对于双败,就不用说了,案例多的数不清。
  资助曹操的卫兹,显然也有此种心理,只不过的是,从后来他的行为看来,卫兹是真心想报国平天下的。
  日期:2011-10-08 18:28:16

  (接上文)
  中平六年十二月(公元189年),在得到卫兹的资助后,曹操举兵讨伐董卓。这对于曹操的人生来说,意义并不亚于普通人的娶妻生子,因为,至少,有了抵抗董卓的资本。
  而曹操的举兵一事,也得到了诸位军事大腕的响应,纷纷打出诛杀董卓,匡扶汉室的旗号。
  对于曹操的这种可能招来诛族的行为,曹氏家族却表现的相当积极。尤其是曹操老爸,更是倾其所有。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咽不下被汉灵帝忽悠的愤怒。
  事情还要追溯到两年前的中平四年(公元187年)。
  操父曹嵩为了过把“三公”的瘾,花钱一亿买了个太尉。前文曾经说过,在汉灵帝时期,官职都是明码实价,只要你出得起钱,官位自便拿去。只是曹嵩的太尉刚当了五个月,就被撤销了。

  坑爹啊,老子的一亿还没捞回来,你他娘的就要收回卖给我的官职,生意场还讲究个公平,你这不是不按套路出牌吗?
  现在,曹操起兵了,虽然名义上是讨伐董卓,可谁心里也都明白,东汉,气数已尽。就算东汉依旧能够雄起,那么曹操也会得到封赏,光宗耀祖的事情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