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全始末--改变大唐盛世的大事变》
第2节作者:
平江过客
曾经的李隆基,是那样意气风发,那是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李隆基刚击败他的姑妈太平公主,逼她在家自杀,而真正掌握大权。此时整个大唐帝国,真正的在他的手中,在他的脚下。这时的他,就好像赤壁之战得胜的周郎,真有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飞灰烟灭的气概;但李隆基此时并不骄矜自满,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这一切的得来,是多么的不易。他永远忘不了,他的母亲,在某一天被祖母,也就是当时的南周皇帝叫到宫中去,就再也没有回来过。那一年,他九岁了,也懂事了,他跑去问父亲,妈妈到那里去了,但父亲却惊恐的急忙捂住他的嘴,叫他不要再问,问了连你的小命都没了。他一直无法忘记父亲那惊恐的眼神,从那一天起,他知道了,只有掌握绝对的权力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他开始改变自己,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直言无讳(注),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也才能保全家人。祖母无疑是喜欢他的,但只要有人影响到她皇帝的宝座,她下手是毫不留情的,这一点,已经不需要别人来提醒了。
(注)李隆基幼时聪明伶俐,颇有主见。七岁时,他父亲刚从皇帝的位置退下来,并改名武旦,而奶奶则当上了皇帝,有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时,当时掌管京城守卫的金吾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弄得武懿宗看着这个小孩儿目瞪口呆。武则天得知后,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反而对这个年小志高的小孙子备加喜欢,并留下深刻印象。
但隐忍是不够的,虽然李隆基的父亲不当皇帝了,但还是皇嗣,武家的人还是千方百计地要陷害他,於是有人告诉武则天,皇嗣武旦(李旦)阴谋复位!
武则天震怒了,武旦是她儿,是最疼爱的小儿子,也是最听话的儿子,其它儿子,老大老二都因为不听话被逼死了,老三李显(后来的唐中宗)被囚禁在房州,只有小儿子在身边,一向都很听话,这次竟想谋害她,一定是那帮想谋求大唐复辟的人唆使的,这次我一定要大开杀戒,让这帮人死了这条心。
武则天这样一想,决定找当时最著名的酷吏来俊臣调查皇嗣武旦的左右侍从,消息传到太子宫,所有人都觉得末日来临了。来俊臣的手段,他们可是听多了,那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在他的毒刑下,死亡,可能都是一种幸福!
来俊臣兴奋了,这可是一个大案,审查起来肯定要牵连上百甚至上千的人,这是他大显身手,让更多人畏惧屈服于他的好机会,特别是那些平常道貌岸然的高官,尊贵不可侵犯的皇族,真是再好也不过了。至于证据吗?只要我来俊臣说有,那就一定会有,人皆畏刑,毒刑之下,就算要人承认自己杀了父母兄弟,也不得不招,来俊臣有绝对的把握,充满信心。
来俊臣将皇嗣的左右侍从整群的带上堂审问,果然大周第一酷吏的名头不是假的,还不怎么用刑,只看到那些刑具,就有人自认帮皇嗣联络外官,有人联络军队,眼看皇嗣武旦这一次难逃天罗地网,突然有一名乐工冲出来,大叫,“皇嗣是忠心的,他绝对没有谋反,你们这样说,会害了皇嗣,也会害了你们自己。”
来俊臣见一小小乐工,竟敢扰乱审判,就喊道,“小小乐工,竟敢在此胡言乱语,扰乱审判,来人,将他拖下去!“
手下人见老板发话了,赶紧要把这名乐工拖走,没想这时乐工从怀中掏出一把短刀,大叫,“既然你们都不相信我安金藏的话,我今天就在此剖腹以証明皇嗣的清白”说完后就拿起佩刀对肚子一划,登时血如泉涌,肠子都看到了。此时,周遭的人都骇住了,没人发出任何声响。这时听到外面传来一个苍老而威严的声音,道,“赶快将他抬到就近的宫殿,马上传太医来”,正是武则天到了。
经过太医抢救,昏死一天一夜之后,安金藏醒来了,坐在他床前的是当朝皇帝,他即忙想起身,但力不从心,武则天止住了,问道,“安金藏,你何苦如此!”,安金藏身体极其虚弱,但还是勉强说道,“陛下,皇嗣忠心耿耿,天日可表,侍从们惧刑自诬,我若不切腹表白,则不但皇嗣将遭大祸,陛下日后也不免有椎心之悔,为陛下,为皇嗣,我都不得不如此”武则天听了,感慨道,“我对我儿子的相信,还比不上你啊!”於是下令不再追究,而李旦也因此逃过大难。
日期:2013-04-28 21:17:14
序言
在接下来持续更文之前,我想用一篇短文来说明一下,我为何选择这一个题材及我将用那一种方式来写这整部作品。
选择这个作品的首要原因是因为安史之乱是中国的大王朝(汉/唐/宋/明/清)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大事件。事件前后整个朝代呈现完全不一样的面貌,不只是强弱与盛衰的区别,而是整个社会与政府的组织运作已经产生本质上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直接影响到事件后唐朝接下来100年的社会与政治的状况,甚至延伸到了五代十国。在历史上,很难找到能跟它相提并论的事件。
其次,造成这项事件的男主角,李隆基先生。他的人生经历在历朝皇帝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童年生活在恐惧中,青年时政变成功,不久后当上皇帝。他开创了开元之治,统治一个大帝国最盛的时期。但晚年时期却做出许多昏庸决定,被臣子牵着鼻子走,国家分崩离析,本人被逼逃离京城,儿子自立为帝……这样的一生,其戏剧张力是非常强的,而作为文学作品的题材,想必是有机会产生足够魅力的。
第三,安史之乱很有名,但一般来说大家对很多细节是不清楚的。举例来说,并称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对策中,我们大多数知道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策(蜀汉帝国未来的发展蓝图),但对李泌与李亨(唐肃宗,李隆基的儿子)的彭原对策(如何彻底解决安史之乱的蓝图),则大多数不清楚,所以我想要把这段历史再一次清楚的让大家知道。
这是我选择安史之乱作为作品主题的原因。
再来谈谈我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创作这部作品:我会期望透过这部作品,大家能了解安史之乱的来龙去脉,这件事为何会发生?在过程中每个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关键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我试图在浩瀚的史料中,去选取及剪裁出我要的内容,透过适当的铺陈,呈现出来,每个人的解读也许不同,但期望你都能在其中对这整个变化中的政治/社会/经济/人性有更进一步的体会。
所以我想我会使用更多的减法,而不是加法。
黑格尔说,凡存在必合理,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所有历史的合理吧!
是为序!
PS: 我新开通了博客,除了连载的内容外,还有一些我在经济及其它方面的文章,有兴趣大家也可以去看看,感谢!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blog_main.asp?BlogID=4668931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