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并非虚构,世界就是程序代码,人类末日近在咫尺》
第10节作者:
__空心菜__
中学物理有这样的题目:告诉你一颗炮弹的质量是多少,它的初始位置在什么地方,离开炮膛时的加速度是多少,角度是多少,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你计算接下来的某个时点,炮弹会出现在哪里,最后的落点在什么位置。
日期:2012-08-02 19:23:27
这个题目反映了经典力学对于世界的认识。它认为任何事件都是有前因后果的,这种因果关系可以用科学定律来描述。所以只要知道了初始条件,根据科学定律和方程,我们就能预测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同样的道理,只要确定了事物在目前的状况,根据定律我们就可以倒推出它以前的情况。
这一观点似乎在现实中得到了证明。我们能够预测炮弹的运行轨迹和它的落点,能够预先知道日食将在什么时候发生,能够将人造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依据的都是对于这种因果关系的了解。我们能够知道人类诞生以前发生的事情,能够测定地球的年龄,能够通过宇宙膨胀的现象倒推出大爆炸理论,凭借的也是这种因果律。
日期:2012-08-02 19:24:50
在此基础上人们想,从宇宙诞生的那一刻起,万事万物的初始条件就已经确定了,而自然法则是固定不变的,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按照它规定的因果关系演变着。这样一来,假如我们能够了解所有的初始状态,又能够掌握所有的自然法则,还具有足够强大的计算能力的话,岂不是可以预知整个宇宙的演化历程,直到时间的尽头?
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是,从宇宙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将会怎样发展演变,就已经被决定好了,只是目前人类的认识能力不够,计算不出来而已。
这种观点就是“决定论”。
日期:2012-08-02 19:25:46
牛顿是决定论者,他认为宇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钟表,钟表的弦严格按照预定的方式放松,丝毫不爽。万事都已由物理定律所规定,连一个细节都不能更改,即便是每一个原子的行踪,也都是在宇宙开始时就确定下来了的。过去和未来都像是已经写好的剧本,宇宙的发展只能严格按照这个剧本进行。
曾担任过拿破仑老师的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也认为,假如他能够知道某一时刻宇宙中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运动情况,他便掌握了所有的细节,可以计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和将来。
日期:2012-08-02 19:27:21
决定论听起来是不是让人很难接受?但我要告诉你,它在科学史上的影响力,绝对超乎你的想象,连爱因斯坦都始终是坚定的决定论者。
然而世界是否真如决定论说的那样,只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电影,情节尚未开始,结局早已注定?
从感情上来说,一般人不应该喜欢冷冰冰的决定论,相信所有事情都已决定,因为那意味着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还好现在决定论已经被打垮了,首先站出来给了它当头一棒的是量子论,下面我们来看看事情发生的经过。
日期:2012-08-02 19:28:15
粒子世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绝对是一个难以想象的领域,因为即便是用效率最高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我们也只能看到原子层面的东西,而无法看到更小的粒子。所以在这个极端微观的世界,我们的认识往往都是通过间接得来的。
当人们发现原子的时候,本以为找到了希腊人所说的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但后来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逊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原子中电子的存在,这表明原子也有自己的内部结构。汤姆逊在缺乏实验证据的情况下,把原子想象成了一个带正电荷的球,带负电荷的电子一粒粒镶嵌在这个圆球上,人们把它称为“葡萄干布丁”模型。这种想象很符合人们的直觉,组成实物的微小颗粒,我们下意识地认为它当然是实心的。
日期:2012-08-02 19:29:41
然而他的学生,同样是物理学家的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原子中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带正电,它的大小还不到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在卢瑟福发表的原子模型中,原子核就像是太阳,占据了绝大部分的质量,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的电子就象是行星,沿着特定的轨道绕着太阳运行。这个发现完全颠覆了我们的直觉,微小的原子竟然不是实心的,它就象我们的太阳系一样,里面绝大部分地方是空荡荡的!
卢瑟福的原子体系并不稳定,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它会释放出幅射能量而导致崩溃,假如现实中真有这样的原子,那么它撑不了1秒钟就会解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想到,也许在原子这样小的层次上,经典理论不再成立,需要引入量子的概念来解释。
日期:2012-08-02 19:31:31
玻尔发现,原子内部电子不同的轨道有着不同的能级,电子只能吸收相当于两个轨道之间能级差的能量,从较低能级的轨道跃迁到较高能级的轨道,或者释放出相同的能量,从较高能级跌回较低能级,而不能像经典理论假设的那样,能够连续不断地吸收或者释放能量。这就是上一节中提到过的“量子”思想。
(未完待续,明天继续)
再次感谢各位朋友参与讨论!
日期:2012-08-02 22:11:23
第六节 骰子与蝴蝶(下)
玻尔的原子体系也只兴盛了大约13年。他试图引进量子的概念,来掀开原子内部神秘的面纱,但却没能揭示它真正的内涵。直到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矩阵力学,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的波动方程发表之后,人们才明白了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究竟是怎样的。他们的发现是如此的怪异,不仅在20世纪的物理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其哲学意义甚至足以颠覆我们原有的世界观。
日期:2012-08-02 22:12:16
在经典力学的眼中,世界是确定的。我们眼前的实在之物,比如运动中的篮球,在每一时刻,它的位置是确定的,速度也有确定的数值,两者都可以进行精准的测量。
我们说过,量子世界是一个规则完全不同的领域。世界的确定性这个看似浅显的问题,在量子力学中就变得复杂起来了。海森堡通过他的矩阵力学推导出了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结论:对于电子来说,它的位置和速度(通常说动量),我们只能确定其中之一,两者永远不可能同时为我们所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不确定性原理”,它表明对于电子来说,我们无法像篮球那样,同时知道它初始状态下位置和速度两者的信息。
日期:2012-08-02 22:13:25
对于这个原理,人们最初在认识上有些偏差,有人把它叫做“测不准原理”。言下之意是说,我们无法同时确定电子位置和速度两者的信息,并不是它们本身不确定,只是因为电子实在是太小了,没办法在不扰动它的情况下进行测量。但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事情要比想象的更复杂:我们无法给出电子的初始状态信息,不仅是因为测量的原因,而是它本身就不确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