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架构看炎汉王朝的龙兴八十年:汉兴八十年》
第6节作者:
轩辕秋 商鞅变法让人们看到了原来平民和贵族之间是可以随意转化的,贵族可以被打成平民,平民也可以一跃成为贵族,于是造反翻身成为了可能。进一步平民又想了,我都可以变成贵族,那为什么不能直接当皇帝?于是,秦嬴氏也最终被人民的战争拉下了马。
灭秦的战争真的是人民的战争,消灭秦国主力部队的项羽虽然是楚国贵族出身,但首举义旗的陈胜吴广和最终取而代之的刘邦都是穷苦老百姓出身,是地地道道的平民。
日期:2013-08-10 13:15:16
秦始皇的子孙万世为王的美梦注定是一场空,商鞅建立的法家统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让社会流动起来的制度,即便是君王也难以逃脱。
为什么陈胜吴广能说出那句“王后将相,宁有种乎”?在商鞅变法之前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在那之前王侯将相真的是有种的,如果出身不好,就注定一辈子和这些功名利禄无缘。
那时候“刑不上大夫“,王侯将相都是像秦嬴氏这般几百年上千年流传的世家,一般的平民根本没有机会翻身,即便是造反都没有人会认你,因为没有人看得起你。就这样,几百年几千年里,贵族永远是贵族,平民永远是平民,社会上下层之间几乎没有流动。
商鞅变法让人们看到了原来平民和贵族之间是可以随意转化的,贵族可以被打成平民,平民也可以一跃成为贵族,于是造反翻身成为了可能。进一步平民又想了,我都可以变成贵族,那为什么不能直接当皇帝?于是,秦嬴氏也最终被人民的战争拉下了马。
灭秦的战争真的是人民的战争,消灭秦国主力部队的项羽虽然是楚国贵族出身,但首举义旗的陈胜吴广和最终取而代之的刘邦都是穷苦老百姓出身,是地地道道的平民。
日期:2013-08-10 15:31:49
商鞅变法之后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流动性很大的社会,帝王将相有可能几代之后就成了平民,平民也有可能几代之后就成了帝王将相,这和西方社会有显著的区别。西方社会在资本主义革命之前都是家族式的缺乏流动的社会,贵族上千年来都是贵族,各个国家也都是由各大家族支撑,有的家族势力大的甚至可以独自对抗一个国家,任何国家的政治其背后都是由各自贵族们所左右的。中世纪的时候,欧洲大路上每个国家的王室都互相有着各式各样的姻亲关系,这是一个庞大的牢不可破的利益团体,平民想靠自身的努力混入其中,难如登天,根本不可能有像刘邦、朱元璋这样一举翻身的人存在。
所以,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人民的历史,而欧洲古代的历史只是那么几个大家族的历史。从两句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倪,欧洲人说“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真正的贵族“,而中国人说:”富不过三代“,这就是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日期:2013-08-10 16:29:38
第四章 祸患常起于忽微
在回顾万秦嬴氏家族上千年艰苦奋斗夺取天下的历史之后,我们把目光拉回到这个故事开始的年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
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秦始皇驾崩。
在在位的第三十七年里,秦始皇巡游天下,周览四方。他先到了南方的吴国,然后沿着长江入海,从海上北上到现在的山东半岛,之后又继续北行。等他到了黄河下游的平原津时突然生病,而且病来的非常疾非常狠。
秦始皇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于是立下遗诏让远在北方的公子扶苏即位。
日期:2013-08-10 20:24:56
年份:秦始皇三十七年 公元前210年
公子扶苏与秦始皇的政见不同,和秦始皇喜好法家不同,扶苏是一个崇信儒家的人。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扶苏曾经劝谏,他认为,天下初定人心不稳,孔子学说是很多人习颂的学问,应该得到尊重,如果一直这样拥严酷的法律来治理天下的话,可能会出乱子。
断断的几句话就可以看出公子扶苏是个非常有见识的人,他能够在秦朝最鼎盛的时期看出现今统治潜藏的隐患,绝非一般人,这种居安思危的远见和能力令人称赞。秦始皇当时并不同意儿子的这个观点,还一怒把他赶到了边郡和蒙恬一起御边,带有很强的贬谪的味道。
日期:2013-08-10 21:27:56
其实秦始皇这一手处理可能还有着深意。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或许也意识到了自己穷兵黩武、法令严酷的问题,认为儿子有可能是对的,但让高傲了一辈子的他突然间把头低下来还做不到,所以便先把儿子赶到远远的不在身边的地方,让自己耳根清净几年。
“以后你愿意怎么干那是你的事情,不要现在逼老子干就好。”
这种心态和汉武帝末年有些相似,明明意识到了儿子是对的,但出于面子、尊严和多年的习惯等各种原因,始终不肯开口承认。当然,汉武帝最后承认了,他发了著名的轮胎罪己诏,只不过让他下决心迈出这一步的代价比较大,那就是儿子的性命。
甚至有可能秦始皇把扶苏派到边郡去就是一种锻炼。从后续故事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扶苏仁弱不堪,有可能是个仁爱君王,但绝对不是乱世的霸主,他的犹豫和脆弱甚至比汉武帝的太子刘据还要严重。也许秦始皇是想让边郡的战事和军旅生涯来锻炼扶苏的心智与性格,让他成为一个更加合格的秦国君王吧。
试问秦始皇如果真的完全不喜欢扶苏,怎么可能让他去和秦朝最好的将军蒙恬在一起呢?更何况身边还有三十万秦军最精锐的部队?不至于这么托大。
日期:2013-08-10 22:46:24
公子扶苏据说是仁义爱民的化身,但这种事情都不好说,如果他真的继位,在秦朝这种制度之下也不一定会怎么样,不一定就真的会成为一个爱民的君王。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若是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用一个人掌权之前的表现去估计他掌权之后的表现是绝对不明智的,也是难以让人信服。我更愿意相信后人对扶苏的无限称赞是出于对他未能即位而感到的遗憾。
当然,扶苏当了皇帝就算再差,想差不过他弟弟胡亥,能把千年基业、大一统的江山在两年之内就败掉,历史上只怕难有人出其右。
秦始皇临终选择了扶苏,其实就是死之前的回光返照,对自己曾经作为的一个修改。他知道此时的天下需要一个仁爱君王了,他走的时候也许刚刚好,一切都在设计之中。
日期:2013-08-10 23:59:33
只可惜,“祸患常起于忽微”,设计好了一切的秦始皇却忽略了身边的人:胡亥,赵高,李斯。他的遗诏甚至没能出得了沙丘宫就被扣了下来,他的死讯也一直没有散开。赵高直到部队赶回咸阳控制局面之前都没有发丧,路上尸体发出恶臭,为了遮掩,就弄一堆鱼在车队里,让味道混在一起,免得大家起疑心。
说来也是凑巧,两个没有处理好儿子问题的霸主都死在所谓的沙丘(当然不是一个地方),前一个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因为没有处理好两个儿子之间的斗争,最终被儿子围起来给活活饿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