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
第1节

作者: 麦余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引子
  晚饭后,我像往常一样正在市民广场散步,小妹打来电话说,老家北山上的石料场,快挖到大堂姐的墓地了,石料场老板告诉她,一个月之内若不把墓迁走,他就要按无主墓处理。小妹说完,我便气愤地说:“大堂姐是因公牺牲的,墓地上有公社革委会立的碑,是谁随便迁的吗?你去找村领导,让村领导出面制止他!”小妹说:“唉,别提村领导了,他们见了张国华连个大气都不敢出。昨天我去找他们,他们说革委会时期的事都不算数了,张国华在镇上有执照,在村里有合同,现在是依法办事,他们无权干涉。”听小妹这样一说,我心里更是窜起一股火来,忍不住骂道:“这些王八羔子,什么玩艺!一代人流血流汗,付出青春甚至生命,说不算数就不算数了吗!张国华是个什么人?怎么这么大的本事?”小妹说:“你忘了吗?就是咱们街上的小二子呀,现在是全镇首富,村委那帮人就指望吃他的喝他的,都说他家趁七八百万呢。大哥呀,你说的这些话都没用,现在的社会,你还不明白吗,谁有钱谁就是老大。你还是快和二堂姐联系一下,看看怎么办吧。”

  我恍然大悟,对呀,张国华就是小二子的大名呀!过去一直叫小名,倒是把他的大名忘了。当年这个穿着露脚趾头的鞋,经常牵着自家的羊吃生产队的庄稼,在村里没人正眼瞧的家伙,现在居然成了全镇的首富,这不是世界翻了个个吗?我忽然想起前几天电视上的一则新闻,某市郊区几十座烈士坟墓被开发商推平后,记者去采访,当地政府连个说法都没有。大堂姐并未获得烈士称号,自然更不会有人管了。想到这里,我觉得小妹的话是对的,而我却有些不识时务。现在大爷家和我们家的亲人中只有小妹还在老家,这件事让她承受了很大压力,我忙安慰她几句,让她稍等,然后,我便打通了美国二堂姐的电话。我把情况向二堂姐说完,二堂姐沉默了一会,淡淡地说:“迁就迁吧,几十年的事了,较这个真有什么意思。”

  我把二堂姐的意见告诉了小妹,并问她迁坟时是否需要我回去,或者寄些经费。小妹说:“有了二堂姐的话就行,你身体不好,这么远就别回来了。经费的事,也用不着咱们出一分钱。张国华说,咱们选好地址,迁坟的事他安排人干,所有费用他全承担”我问新墓地选在哪里比较好,小妹说:“这几年村里死了人,都是葬在东山上,那是个土山,没有什么可挖的,绿化也很好。”我听了心里不由一动,忙说:“好,东山是见证了大堂姐全部爱情的地方,把她葬在那里是最合适不过了!”小妹不解地问:“当初为什么选在北山上呢?”我说:“公社领导说,大堂姐曾有个理想,要把家乡这座光秃秃的北山绿化起来,大爷也这么想,就把墓地选在那里了。当时的目的是想召唤后人,一定要完成英雄未竟的事业。”小妹叹了口气说:“唉,这么多年也没把北山绿化起来,好不容易栽活的几棵树也都砍光了,山也挖去了一半。”我又嘱咐了小妹一些迁坟的注意事项,尤其是要保持原来的墓碑,千万不能毁坏,一切商量妥当,便挂断了电话。

  回家的路上,我一边想着几十年前的那些人和事,一边看着周围的高楼大厦和马路上涌动的汽车,忽然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在一个懵懂少年的记忆里,三十多年前的那段历史,就像过去了好几个世纪,就像不是真的,甚至像发生在别的国度。
  日期:2013-06-05 22:07:24
  第一章  故乡
  一九七一年初冬,随着“九一三”事件的发生,无产阶级文化大**运动渐渐进入尾声,全国局势也开始稳定下来。正是这个时候,在上海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南下干部王天佑,却因老上级倒台的牵连,全家被下放回了北方的原籍。
  经过两天一夜火车的颠簸,王天佑一家终于从一个叫鲁集的四等车站下来。二十多年前,他就是在这里被乡亲们送上火车,跟着工作队南下的。时光流转,造化弄人,如今他又回到这个地方,仿佛回到了人生的起点,怎能不让他百感交集。革命了大半辈子,一下子成了局外人,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看客,他心里不觉生出一阵凄凉和怅然。
  黄昏时分,西风阵阵,炊烟袅袅,王天佑带着小鸟依人的妻子和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从鲁集往北步行了十里路,来来来到了故乡大洼村。他们从村南口进村,顺着南北大街一直往北,走到一个挂着大洼管理区牌子的门口时,王天佑想起这里原先是乡政府所在地,而现在却叫管理区了。拐过管理区门口,远远地看到安平街西头围着一群人,却是鸦雀无声。王天佑有些纳闷,便放慢脚步,想先看看是怎么回事。正在这时,人群中突然发出“砰”地一声,像是一声枪响。王天佑心里不觉“咯噔”一下,双腿立即僵在地下。怎么回事?难道这里还在武斗吗?听说有的地方公检法都瘫痪了,革委会就在大街上枪毙人,难道家乡也这样?若果如此,自己不是从一个漩涡又跳进了另一个漩涡吗?王天佑心里怦怦地乱跳着,额头上冒出了一层冷汗。

  这确实是一声枪响。
  原来,最近安平街西稍门上发生了一桩怪事,每天一到黄昏,随着广播喇叭里《东方红》乐曲的响起,一只青毛梢子黄鼬便在稍门顶上的神龛里舞蹈起来。神龛前几年已被红卫兵捣毁,只剩了一个空洞洞的龛台,现在居然又有人摆上了香炉,还传说那只黄鼬成了仙。说来也真邪,每天傍晚,一抹淡黄的夕阳照上龛台,那黄鼬就在这里上蹿下跳,摇头摆尾,一会翻跟头,一会拿倒立,耍得特别起劲。这个时候,西稍门下便聚集起一帮人,像看戏一样欣赏着黄鼬的表演。

  这件事一出,却惹恼了本街上的一个青年。此时的神州大地,正是“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岂能让小小一只异类作祟。于是,就发生了刚才的一幕。那黄鼬闹得正欢,人们看得正痴迷时,这青年悄悄用步枪瞄准了它。在扣动扳机的一刹那,一个老年妇女突然拉住他的衣襟,阻止他道:“别惹事,那是黄仙!”话音未落,枪声响了,顿时,香炉被击得粉碎,那黄鼬却闪电般翻过一片青瓦屋脊消失了。

  “没打着!”人群中发出一片失望的喊声。青年回头责怪那老婆子道:“二奶奶,你添什么乱呀!我就不信什么牛鬼蛇神,什么狐仙黄仙,前两年砸了大庙里那些佛像,到现在也没听说谁招了什么灾!”
  人群嚷嚷着散开了。天佑明白了是一场虚惊,心里渐渐平静下来,便拔起腿来向安平街上的老家走去。天佑的父母解放前就都去世了,唯一的妹妹出嫁后,家里就剩了他独身一人。因为那时工作繁忙,又随时有牺牲的危险,他并未急于成家。后来解放了,上级要组织南下工作队,他无牵无挂,便报名参加了。临走时,他把大门上的钥匙交给二叔,让他们家给照管着老宅子。谁知,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二叔已经作古,现在是叔伯兄弟王天义当家。天佑半个月前给天义写了信,告诉了他回来定居的事,也不知道老宅子拾掇得怎么样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