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夏朝—— 从未有一本书将夏朝讲诉的如此清晰》
第6节

作者: 似水归涵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大禹整夜未睡,但此刻正是治水的关键,他无法脱身,他必须要带领族人们去治水,他是这些人的支柱与信心。至于少女,大禹只能命令最可靠的亲信去涂山氏打探。
  少女返回到涂山,她心里暗暗的期待大禹得知她去寻找的消息后,可以来涂山找她,看他们的儿子,哪怕只停留一天也好。可是她等来的却只是一名夏族族人。
  少女是个敢爱敢恨的人,她喜欢大禹,她便直接去大禹的营地里求婚;现在她对大禹由爱生怨,她便不想再见到大禹,她将对大禹的爱全部转移到了儿子启的身上。

  幼小的启在母亲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母亲给了他一切能够给他的,但却对他父亲的事很少提及,启也是在族人们的闲谈中才得知自己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夏禹;启从小就在想为什么父亲不来看自己,不来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亲信返回了营地,大禹得知妻子的态度和自己居然有个儿子后的心情既是惊喜、又是惭愧。他没有时间去照顾这个尚未谋面的儿子,他也不知道怎样去面对那个曾经深爱自己的女孩。
  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方面是因为治水确实重要,另一方面也是大禹在回避深深的内疚,毕竟在当时的社会,在这种氏族联姻的情况下,由母系氏族抚养孩子长大也是一种传统,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并且还有他妻子那绝然的态度。
  在这种环境下启长大成人,而禹则接替帝舜成为了天下的共主,为了夏族的发展与未来,大禹迫切的需要儿子启回到他的身边,而涂山氏对他几次的请求全都置若罔闻。
  夏族的统治需要稳固,大禹迫切的需要夏启回到他的身边,百般无奈之下禹带领着他的军队,以巡视为借口靠近涂山。
  在这里有禹年少时的辛劳,有他洞房花烛时的欢乐,也有他深深的内疚与希望;夏族的营地驻扎在山外,各个氏族的首领都来到涂山参拜禹王。
  人声鼎沸、万众喧哗已经不是少女的少女重新登上了那片山崖。

  她孤独的望着山下,轻轻的吟唱着那首情歌:
  侯人兮猗,侯人兮猗; 侯人兮猗,侯人兮猗。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启随着并不熟悉的父亲回到了夏朝的都城,等候着他的将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未来,启暗暗的下定决心要做一番比父亲还要伟大的事业,如此才对得起生他养他的母亲。
  而大禹也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将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启,既是弥补那亏欠多年的父爱,也是为了那已经忘记了容颜的少女,禹心中始终都记得少女当初的话语,“我敬佩您、我喜欢您,我要嫁给您。”。
  日期:2015-05-28 13:27:51
  7,寻根溯源
  不说、不闻、不问,早以看透了世间一切世情的大禹就这么高高的在王座上坐着,默默的俯视着自己的儿子和自己曾经的朋友,任由它们争斗。
  禹王不说话、便没有人说话,皋陶的死令权利无法正常交接,于是所有人都默许了禹超越限期的统治,无论是夏族、东夷族或其它的部族。
  时间在平稳中点点滴滴的过去,潜移默化里夏系部族逐渐占到上风,除了东夷外其它的氏族都选择了支持夏,伯益的势力被压制,原先没有什么名气的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父亲的蒙蔽被推到了很高的高度,被民众所熟知。
  治国很多时候跟治水是一个道理强堵不如缓通,这点大禹懂,一起治水的伯益也懂,可是他没有办法;眼看万事渐渐具备,那一张网里鱼儿准备殊死搏斗,渔夫准备拉网捕食,弓箭搭上了弓弦,利刃即将要出鞘,在血光飞溅前、噩耗传来,神一样的禹王去世了。
  世间有这么一种人他活着不用为谁而活着,他肩负着自己的理想就这么一直的走下去,即便前方是关山重重,他也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凿开一条通天大路,他有坚强的意志,有深不见底的城府,他看到的死人比活人还要多,他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对手,还是朋友。

  他活着的时候受到万众敬仰,他死后他的功绩也会在争论中流传千古,他有错误,但他被人们所铭记的永远都是他的光芒,这就是伟人,伟大的人。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出现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真正的伟人不超过十个,而夏朝一代只有一个夏禹。
  那个德高望重的人死了,无论是他的子民还是所属部落的民众都陷入了巨大的悲哀和对未来的迷茫,他们不知道即将要发生什么、他们不知道以后要遵从谁的命令,从上层建筑的顶峰到社会构架的基石都短暂的陷入了一种思想的真空,这里面最先缓过神的是伯益。
  用两个成语可以概括伯益此刻的心情‘大难不死’,‘劫后余生’,一盘已经被围死的棋突然间满盘皆活;兴许就是因为胜利来临的太过简单,以至于一向严谨的他犯下了个致命的错误。
  新王登基,无论是内心臣服与不臣服的人都默许了这个事实,大家开始悄悄的做起准备,可仅一晚的时间,伯益便突然下令,以意图叛乱、行为不轨的名义将上一代领导人禹的儿子启关入了大牢。
  日期:2015-05-29 08:21:03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大夏的民众愤怒了、朝堂里的大臣充满了怨气,部落领导者们也都有了异议;禹王尸骨未寒居然有人便对他的子孙下此毒手…
  有能力的人开始行动,它们试图把启营救出来。按照一般的常理,伯益既然已经做坏人了,便要坚持着一坏到底。可不知道伯益是对自己的实力太过自信,亦或是心中犹豫不决,他始终都没有下令处死威胁巨大的启,只是将它囚禁着。
  就这样启活着,监狱里的窘迫与被囚禁的耻辱无时无刻的在磨砺着启的精神;也曾有落寞到极点的时候、也曾有过对人生的无奈与怀疑,每当启绝望时他就会想起自己的母亲,记忆里在昏暗的灯火下那孤单、伶仃又繁劳的身影、睡梦中隐隐听到的低声饮泣。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对启的激励,他要活着,他只有坚强才能对得起的母亲,他不能放弃、不能颓败,他是母亲的全部,只有取得成功他才能为母亲带来欣慰。
  坐在王位上的伯益,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始改造这个国家,他有自己的理想,他希望大家能觉得他比大禹更加优秀,更加像一位王者。
  可政治上的改变谈何容易,朝堂间的大臣和外面的氏族首领明显分成了两派,少数亲近东夷族的选择支持,大多数则反对,这些反对者在暗中蓄力的同时,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望向了牢狱中的夏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