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蛮夷到正统的涅槃--楚国史话》
第10节作者:
神弓射雕 这时,武公就故意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谁呢"?
他的大臣关其思就说:"可以攻打胡国。"
郑武公于是大怒道:"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于是将关其思杀了。
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而不再防备郑国。
郑国于是趁机偷袭,消灭了胡国。
日期:2009-08-24 14:17:55
21.
武公十年,娶了申候的女儿武姜为妻。生太子寤生。
太子出生时,难产,武姜夫人等于在鬼门关里走了一回,所以从小就不喜欢太子寤生。
后来,生下小儿子叔段,段是顺产,因此夫人很喜爱他。
等到武公二十七年,武公生病眼看就要不行了,武姜向武公提出希望让段来即位。武公因为忌讳废长立幼不合礼仪而拒绝了。
等到武公卒,寤生立为郑庄公时,武姜就要求庄公将段分封到京,虽然郑的大臣们表示反对,但庄公不敢违抗母亲的命令,还是答应了这个请求,将段封于京,号称为京城大叔。
这就造成了和晋国一样的情况,段被封的京邑大于国都。
地方大于中央,想不乱都难。
段到了京邑后,就开始秣兵厉马,做起了造反的准备。
以此同时,段要求西部和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听命于自己。
段还利用母亲武姜在都城做内应的优势,大量的拉拢庄公手下的大臣。
这就使大臣们无所适从了。于是公子吕找到了庄公,问道:“国不能容忍有二个君主。你到底打算怎么办?如果你想让位于大叔,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你不想让位,就应该除掉他,不要像现在这样搞得人心惶惶。”
庄公不温不火的说:“不用着急,多行不义必自毙。”
于是大叔得寸进尺,又将直到廪延的城邑都收归到自己的辖下。
对此,子封谏道:“现在段的实力急剧膨胀,实力大了人民都会归附于他的”。
庄公还是一样不急不慢的说:“不以仁义亲民,实力再大也没有用”。
依旧不予理会。
庄公看来是个真正的智者,看问题比手下的大臣看得远的多。也深刻得多。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庄公是伪君子,因为他故意诱惑段叔犯错。
其实这样说的人都是不懂人性的人,不为自己争取利益的人是愚蠢的人而不是正常的人。
但人只有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去争取利益,才能保证社会有序的,健康的发展。
庄公显然不是君子,所以他所做的并不值得宣扬。但庄公所做的一切,都是使用规则允许下的正常的手段来争取自己的利益,这样的做法就需要被指责的吗?
倒是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津津乐道于应该先下手为强而指责项羽在鸿门宴没有杀死刘邦。
我要说的是,也许这样做项羽能成功,但显然违反了规则,这才是应该被指责的。
在由西方思想发展而来的现代法律体系中,认为对方会杀自己就先将对方杀死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
但这样的事,在中国历史上却屡见不鲜。以至于,不这样做都是不正常的了。
所以说,没有本事或自认为本事没有对方强的人才会采取先下手为强的策略,而强者总是在对方的意图暴露后再出手。
庄公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自信,才多次容忍了段叔。
因为段叔的所作所为都不足以威胁到庄公。
当然,儒家学者指责庄公没有教育好段叔,似乎有点道理。但也是站在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上强人所难。因为有自己偏颇的母亲在,庄公是没有可能教育好段叔的。舜不是也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弟弟象吗?为何他们不指责?
庄公22年,段以母亲武姜为内应,准备发动对庄公的进攻。
而埋伏在段身边庄公的内应早已将段起事的时间告诉了庄公。于是庄公打了一个时间差,命令子封帅200战车乘虚而入,进攻京城。京城的人民都反对段叔。所以,兵不血刃即解决了段叔。
段叔跑到了鄢,庄公于是伐鄢。段叔只能再次出逃,跑到了共地。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
孔子为了重整礼仪而著春秋,按照礼仪的标准对春秋期间的各个事件进行了划分整理。“每用一字,必寓褒贬”。也叫做“春秋笔法”。
而这句话则是解释“春秋笔法”的最好的脚注。
段不弟,故不言弟――因为段不愿做庄公的弟弟,所以不说弟。
如二君,故曰克――因为庄公和段叔已经是实际上的二个君主,所以叫做克
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没有教育好段
不言出奔,难之也――不说出奔,是在责怪庄公。(这句话历来有许多不同的理解)
还是那句话,春秋笔法虽然合符礼仪,但不合符人性。
从此之后,儒家思想越来越偏离了人性,最终成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而当偏离了人性的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后,中国人也变成了心里这么想,嘴上那么说的人。
用时髦的话说就是“睿智”。
想当初芮伯对厉王分析尊重人性的重要性,召公对厉王所说的让人民畅所欲言的重要性,是多么的深刻。可是随着春秋战乱时期的来临,这些根本性的东西都迅速被遗弃了。
于是,“强者”的游戏慢慢演变成了“智者”的游戏。
直到面对西方列强时,才猛然发现自己已经变得如此的虚弱。
要知道,为逃避我们的打击,而被迫西迁的一支匈奴人就曾经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
日期:2009-8-25 15:01:00
22.
庄公击败段后,因为怨恨母亲武姜帮助弟弟造反,将她迁到护城河边城颖居住,并发誓说:“不至黄泉,不要再相见。”
但是,过了一年,又开始思念起母亲来了。但话已出口,怎么办呢?
庄公只好命人修筑了一座高大的土台,思念母亲时,就登台向城颖方向眺望。后来人们就把这夯土台叫“望母台”。
颍谷人颍考叔听说了这个情况,就以进献礼品的名义来见庄公,在庄公宴请他的时候,将肉全部留了下来。
庄公很奇怪,就问他为何如此,颍考叔回答道:“我的母亲吃遍了我做的东西,但没有吃过君主赏赐的东西,我这是留给她的”。
一句话捅到庄公的心窝子里了,庄公于是将自己的苦恼告诉了颍考叔,希望他能出个主意。
颍考叔就是为这事来的,自然早就有主意了:“如果挖个地道深入地下水,即为见了黄泉,你们在地道中相见,谁敢说你毁约?君主何必烦恼呢?”。
庄公于是大喜,依计而行,终于母子尽弃前嫌。
见面后,庄公将母亲又搬回了宫殿居住,得了大团圆的结局。
周王室东迁,郑国是其主要依靠的力量,所以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王室的卿士。
平王一来忌讳庄公权利太大,二来喜爱虢公(虢公是个有能力的人),于是希望虢公也能出任卿士以分庄公之权。
郑公知道了非常气愤,就直接跑去找平王责问。
这一下可把平王给吓坏了,连忙对庄公保证决无此事。为了平息庄公的愤怒,还将自己的儿子狐和郑公子忽进行互质,即交换人质。
如此一来,周人就对庄公的专权跋扈极为不满了。
平王在位51年,死后他的孙子林立,是为桓王。
桓王即位后,希望重整周天子的威严,于是任命虢公辅政。
庄公恼怒之下,不再前来朝拜,并二次私自收割了属于周天子土地的粮食。于是周、郑交恶。
直到桓王3年,庄公再次前来朝拜周天子。而桓王因为郑私割周禾而没有理睬庄公。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