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晕》
第2节

作者: 春天蓝色的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张旭东诊断病情从不用医疗器械,而是用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百分之八十的病他只需一望便能确诊,只有少数患者才要用到“闻、问、切”。他之所以着重于“望“,是因为他深谙中医的精髓。中医把人看作“浓缩的宇宙”:如果说十二经脉是宇宙中的湖泊山脉,奇经八脉就如同大地的沟渠;如果说五脏六腑是漂泊在大海上的陆地,人体气血就如同贯穿在各洲际间的大海。而人的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特别是脸色和舌质舌苔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视其外应,以知其脏,则知所病矣。”张旭东用他独特的方法诊断后就开个中药方子,简单得使人难以置信。但是,许多在大医院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到他这里居然药到病除。而且,他从不定收费标准,患者经济富裕的就多付点,贫穷的可以少付甚至不付。当然,他并非什么人、什么病都看,没有确切把握的病基本上是婉言谢绝。他每天上午营业,只看五人。下午看书、喝茶、聊天。晚上打坐练功。排号请他看病的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达官贵人。因为他每天看病只限五人,所以人们给他的绰号是“怪医张老五”。

  夏中华今年四十三岁,长得清秀儒雅,浓黑的眉毛下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常常处于若有所思的状态。他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市博物馆工作,自己与朋友开了个“永宝斋”玩古店。他看古玩,不用手摸,更不用任何仪器,而是十有八九“一眼定乾坤”。遇到非常特殊的器物,他才需要用舌头舔一舔来断定。按他的话来说,他看一眼,不仅能看出形、工、质、色、包浆,而且能感受到物品的气场。因为一件器物的时间越长,它汲取大自然的精华后储藏的能量就越大,气场就越强,而自然的气场与人体的气场能够相通。至于他为何要用舌头舔一舔,他却始终秘而不宣,只道是“独门功夫,天机不可泄露”。所以人称鬼才“夏一眼”。

  韦大海因为喜欢收藏古玩,常请夏中华掌眼,并向他学习鉴定古玩的知识。当然,韦大海出手大方,给了夏中华丰厚的报酬。当夏中华在社会上遇到麻烦时,韦大海都能替他摆平。
  日期:2012-09-13 23:26:24
  韦大海与夏中华关系的飞跃,还得说起三年前一次巧妙的合作。省长潘若安和他的儿子潘吉平时酷爱收藏。潘吉因闻“夏一眼”大名,有一次通过朋友请夏中华到家中帮助掌眼。潘吉当然不可能把全部藏品给夏中华一览无余,只拿出十件东西请夏中华鉴定。夏中华一一看过,知道这十件藏品都是高等级的文物,但其中有六件是赝品。他不便直说有假,只是感叹道:“这十件都是好东西,但我更看好其中的四件。”其实最使他怦然心动的是其中一件四十多公分高的元青花龙纹四系扁壶,无论是从形、胎、釉、纹、工来看,都是开门见山的真品,其价值不会低于曾在国外拍卖行拍出过天价的“鬼谷子下山”青花罐。他对潘吉说:“你这件东西市场是不认的,但我认,假如你肯出手,我可以帮你找到买家。”潘吉心中窃喜,但面带遗憾地说:“我父亲已经叫我把这件东西退还给人家,你朋友想要,过几天可与他联系。”接着,他把对方的名字和电话给了夏中华。夏中华当然明白这是在演戏,连连道谢后即告辞。

  夏中华自己没有资金实力,他把此事告知了韦大海,并保证韦大海能赚大钱。韦大海相信夏中华的眼力,五天后到潘吉的指定人那里以三千万的价格买下了这件扁壶。自此之后,潘吉与夏中华来往密切,夏中华伺机把买主韦大海介绍给了潘吉和他的父亲。韦大海在潘吉那里买了好几件东西,并送给潘省长几件漂亮且价值不菲的古玩。当然潘吉父子并不知道韦大海在其中赚了大钱。单是这件元青花龙纹四系扁壶,韦大海一年后就以一亿八千万的价格转让给了国内一位大收藏家。他给了夏中华两千万酬金。以交流古玩为媒子,韦大海和夏中华成了潘省长家中的常客和贵客。

  韦大海今年四十九岁,人长得瘦小而精神,黑黑的脸上一双眼睛小而犀利。他穿着朴素,除非特别需要礼仪的场合,平常都穿着布鞋。他的发迹本身就是个传奇。他大专毕业后到深圳闯荡,一次偶然的机会救了一位姓何的女老板的命。女老板拿出三百万来酬谢他,他坚决不要,在女老板的苦苦恳求下,他最终与她达成协议:这三百万算是韦大海借的,三年后一定归还。他拿了这三百万,先找到一家工厂废弃的大仓库,与厂家订了十年的租货协议。而后把仓库进行了简单的装修,使其清爽明亮。这时,全国许多布料大量积压,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布料大甩卖的摊子。他通过电话与一些布厂联系:将布送入他的布料专卖店代销,按出厂价定价,给韦大海百分之五的佣金,一月一结算。许多厂家因销不出布而即将倒闭,听到这一消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与他签订了协议。由于韦大海开的是专卖店,品种多,价格便宜,可信度高,半年下来,生意红火,许多厂家蜂拥而至。这时韦大海把代销的佣金提高了百分之三,同时又把布价提高了百分之五。商品的价格在一定阈值内是不易察觉的。三年下来,韦大海竟挣了一千多万。这时候,他回绝了所有厂家的代销协议,而是把专卖店分割成了一个个摊位,算下来,他一年的摊位费就可以净收三百万。许多厂家和商贩纷纷前来买摊位。韦大海如期还给女老板的不是三百万,而是四百万(他认为应该有一百万的利息),女老板对他更为欣赏,向他承诺:今后如有需要,她会尽力相助。

  日期:2012-09-13 23:41:16
  韦大海不仅每年收着摊位费,而且腾出精力,回到家乡办了个水泥厂,八年中,水泥厂从原来的年产三十万吨扩大到年产三百万吨。他看中的不仅仅是水泥赚钱,更是因为国家有这样的政策:地方政府必须为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大型水泥厂配备不低于三十年的矿石资源。韦大海深知,即使他不搞水泥,这些矿石作为发电厂的熟料,照样可以卖好价钱。资源,才是他长期的“摇钱树”。这几年房地产调控开始,银根收缩,房产价格下跌,许多地产商要么倒闭,要么看到苗头不对另觅他途。就在此时,韦大海开始向房地产业进军。他首先与曾给她第一桶金的女老板开始了合作,因为她如今已是国内赫赫有名的“何氏投资集团”董事长,韦大海的“大海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海集团”)成了“何氏集团”的旗下公司,这大大增强了他的竞争实力。同时,他重金聘请了几位擅长于房地产业的专家,为他出谋划策,具体把关。

  至于韦大海有多少财产,有人按他的工厂和商贸房来计算,估计在三十亿元左右。而有人把他的收藏品等隐性资产计算在内,认为至少在五十亿元左右。到底他身价几何,这还是个谜。韦大海乐于行善,口碑很好。他这十多年单是捐给“希望工程”的钱就有三千万,同时,还长期救济着十多个生活贫困的孤寡老人。他的能力和善举不仅得到了许多老百姓的尊敬,也得到了党政官员的认可。前年,他被增选为江河市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但他从来不愿人家称他韦主席,而习惯于接受“韦老板”或“韦总”的称呼。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