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赖死赖活的那些事儿--八零碎忆》
第4节作者:
第六天堂V 第二天我爸又有事出差,我妈送我去学校,头出门捯饬半天,帽子戴半天都觉得不正,以至怀疑是不是我的脑袋长的偏..衣服上的褶让我拽了又拽,后来我妈及时阻止了我,说儿子你再拽就把袖口拽下来了,人家就是那样设计的。我说妈你回头给我买一不带褶儿的成吗?我妈说成成,回头我给你蒸包子都弄不带褶儿的,赶紧走吧祖宗,要迟到了!
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我妈一路狂踹赶到学校,正好赶上学生登记的人收拾东西,我妈喘着粗气拉着我的手颠颠儿跑过去说:“同志,真不好意思,孩子捣乱出门晚了,您帮忙给登个纪吧。”我看了我妈一眼,心琢磨我也没捣乱呀?不就拽了拽衣服吗?你跟屋里洗头换衣服好像要相亲似得折腾半天怎么赖上我了?
登记那人很不耐烦的看了我和我妈一眼,说:“您这以后得注意呀,学校是有纪律的,不能跟在自己家似得,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孩子捣乱这不是理由,如果你们教育得当孩子怎么会捣乱呢?得注意教育!”
现在想起那孙子当天的话我就来气,什么都跟教育挂钩,好像你丫就不是爹娘父母养的,你丫小时候乖的就跟玩具似得!有多少孩子的兴趣爱好被你们这帮孙子都扼杀在摇篮里了?都你娘的被你所谓的教育洗了脑,束缚在你们制定的框框里!
听完登记那人的话我妈赶紧点头说是是,以后我们做家长的肯定和学校联合教育孩子,双管齐下,让孩子以后做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我知道我妈怕不给登记,找关系不好使的话我又得跟家待一年,人家孩子都上学了我还成天跟大街上疯,这让父母难堪。
我当时用很愤恨的眼神看着那个登记的,心想以后多的是时间,你丫防着我点!
那人懒洋洋的登记完,告诉我妈去哪个班,找谁,怎么走,到哪儿去领书…我妈满脸赔笑的谢过之后带我飞奔而去,等我们到那个指定的教室以后,屋子里已经坐满了人,几乎都是一孩子挂一家长,也有因为家长忙,让邻居大人带过来的,不过这都是少数,在那个正起劲号召只生一个好的年代,像我这样的独生子女是尤其受到父母溺爱的。
我妈带我从前门进去,歉意的冲讲台上的女的一笑,那女的也冲我妈点了点头,示意自己找个地方带孩子坐下,我妈环视了一下,带我跟靠门第二排的边上坐了下来。
那女的翻过手腕看了一下时间,然后清了清嗓子,马上教室安静下来:“各位家长,同学们好,我姓马,以后就是一年级四班的班主任,现在因为老师少,所以同学们的语文和数学都由我来教,请大家自觉排队领课本和练习本,领完签名,然后大家稍等,我去核实名字,之后同学留下,家长就可以回家了。”
这女的声音不大,语速挺快,但是每个字都能让人听的很清楚,我想这就是教师语言的一大魅力吧。领书的时候我边跟后面拽着我妈衣角儿,边四处踅摸,纳闷二子他们跟哪儿上课,告诉我就在一楼,可我侦查半天了也没他几个的影子,就他们那智商肯定成天打手板儿,在教室门口罚站呀,怎么不见人呢?……
爷爷说只要不听话的人轻则打手板儿,重则打屁股,更厉害的就是拿着自己凳子跟门口写作业、罚站…..头上学我琢磨还是打屁股比较靠谱,这样最起码别人看不出来;搬凳子罚站、写作业也没事,赶上天儿好晒晒太阳,赶上哪班上体育还能看着他们做游戏。
要是打手板儿再加罚站就完了,手肿的跟窝头似得,谁看都得说:“瞧见了么,那丫今天的手比昨天更像窝头了,看来他老师没少给他下功夫。”
我妈很快就把剩下的入学手续办完了,临走的时候往我书包了放了一个梨,一根香蕉。说这个下课吃,上课要听话,中午学校管饭,你跟这儿别淘气,下午妈过来接你。我说妈你走吧,我保证听话。我妈摸摸我的头出门走了,我看着我妈走远突然感觉心里有点空……
刚进校门的新鲜劲儿猛地消失殆尽,我耷拉着脑袋回到教室,因为个子较高被安排到倒数第二排靠南挨窗户的位置,老师为防止俩小男孩在一桌捣乱特意安排的男女一桌,后来他们发现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我把书包放桌子上,环视屋里的同学都没人说话,大部分的眼球都被课本上的图片吸引,少数的人跟我一样贼眉鼠眼的在互相打量,我知道这些以后就是跟我一拨的了。不过终究是陌生环境,看了一会儿我就趴在桌子上往外看,我的位置正好能隐约看到大门,我希望时间过的快一点,妈妈的身影早点出现……
下午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精神大为好转,一是因为中午吃饭的时候二子他们找到我了,二是他们说胡同口戏台子那儿晚上放电影。
日期:2011-09-29 21:44:07
五、
北京胡同露天儿放电影和农村放电影差不多,都是自带板凳、茶壶茶碗、瓜子花生,不同的是农村放电影都是在打谷场上,两根木头立在场上的一边,木头中间是一块儿超大的投影幕,我小时候是布制材料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农村放电影多为历史、战争题材,差不多都是红色经典,每次放电影都有人用村里大喇叭喊一下午,甚至换着人喊,直到喊话的这几个人连喝水的力气都没有才意犹未尽的关掉麦克风,其实喊第一遍的时候村里人就都知道了,之所以不辞辛苦的喊一下午,是想通知外村的人们晚上也过来看,那个时候如果哪个村放电影都会吸引很多大姑娘小媳妇儿来围观,一个影片会在附近的几个村子连续放映,这帮人便会尾随放映员各村窜腾,当时小情侣最期待放电影,他们可以名正言顺的约会不怕被家里骂,趁人多的时候拉拉手,男的凑近女的耳边说句话,女的听完红着小脸儿轻啐一声:“讨厌”……
村里放电影一般都是在下午天还没黑就准备开始了,首先是放音乐: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五大剧种轮流来,曲曲都是经典,在音乐声中人们陆陆续续的赶到场院里,环视周围,为自己找一个合适舒服的位置,放好板凳拿出瓜子,然后和周围人家长里短的开唠,小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跟场院里跑来跑去上窜下跳乐此不彼,场院边上是一些年轻男女,男孩手舞足蹈的和身边的女生说着什么,脸上的青春痘都兴奋想要开花;女孩时不时咯咯的笑着,笑声好听的宛如银铃,不太好听的如母鸡抱窝,放映员站在拖拉机车斗里有条不紊的调试放映机镜头投到荧幕的尺寸角度……整个场院热热闹闹壮观异常。
我们胡同放电影的纯粹是文化站为了应付领导,每次都磨磨唧唧的搭屏幕,抬机器,也没有热场音乐,一年到头儿可能放的都是同一个影片,并美其名曰:温故而知新。
我们之所以喜欢放电影,是可以卖给大人东西,普通的如瓜子花生,贵点的如甜枣蜜饯。再就是梨子香蕉。看电影的都是街坊四邻,卖他们,他们不好意思不要,抓我们一把吃的,然后给我们几分钱,这几分钱对于他们而言并不算什么,但是于我们而言,攒多了可以买玻璃球、小人书、大白兔奶糖、果丹皮、烤地瓜、冰糖葫芦…
经过一晚上的奋斗,我跟二子、魏轮、小昌攒人民币共计三元七角六分,对于孩子来讲这在当时是一笔丰厚的收入,我妈每天才给我三毛钱的零花钱,所以这三块多钱比过年时的压岁钱都更加有意义,压岁钱一般都没在兜里焐热了就让我妈搜走了,她把我整整齐齐的票子放到自己口袋里,然后从另一兜儿里掏出一堆钢镚给我,说:“儿子,过年了,今儿妈给你平时四倍的零花钱,都拿着!”然后掰开我的拳头硬塞到我手里,也不管已经泪流满面的我,转身而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