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你神经的故事:募捐重建办主任》
第14节作者:
正大光明佛 经过各自单位的折腾,指挥部这个内设的小班子几天后终于搭建而成了,接下来,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各部门报送来的灾后建设项目审查、调整安排,以及项目的资金控制概算等。
由于新来的这一批人基本都是领导经过“慎重”考虑而选出的,而且背负着回去后闪光的使命,所以大多还是比较务实,他们一上来就开始开展繁忙的工作,审核各区县报来的灾后重建项目。这里面,其中以交通局调来的徐昭、王喜荣两人为典型。两人都是三十多岁的人,徐昭体型较胖,行动迟缓,无论往哪儿一坐,其风度总给人以书记、县长之类的错觉,所以他有一个绰号“徐书记”,虽是谑称,他也欣然接受,并把它当成了自己日后前途的一种目标。王喜荣瘦高身材,眼睛较小,据说其伯父是市人大的副主任,所以大概在伯父精神的影响下,他一大学毕业就走上了人民公仆之路,甘为仆而不愿为主,专业事务上他一般不说长道短,而在党的各种会议上,却都能瞥见他活跃的身影,他虽然是市交通委员会的成员,但他喜欢研究的不是市里的交通问题,而是要通过小交通求解出人类进步的康庄大道;仅此一项,就让人相形见绌了。两个人被交通局作为专门人才选送到这里来,据说都在工程工地上摸爬滚打了多年。按市委书记的意思,灾后重建办公室主任本来最初决定由裴常担任,但刚刚宣布第二天就调整了,因为募捐办主任田聪敏因身体不适去医院后被查出患了肿瘤,虽是良性肿瘤,但需要间歇性治疗,于是经过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由李市长兼任灾后重建办公室主任,而裴常兼任募捐办主任,同时兼管着以前的领域。田聪敏因为有病需要减少工作量,所以暂时让她只负责财务室。
日期:2011-12-09 13:41:26
裴常随即正式接手募捐事宜。募捐办现在共有六个人,除了原来的几人外,包括刚从市民政局抽调来的副科长曾小蓉和武强,据说两位在募捐方面很有经验。由于灾后重建资金的缺口很大,仅农业、交通、水利、电力几大板块就急需二十亿以上,而目前向省里争取到的两三个亿,需要分批分阶段才能完全到位,一下拨付的不多;同时,市里能挪出的救灾资金也十分有限,所以,现在唯一的办法是,一方面压缩部分不紧要的开支,一方面动用一切力量争取社会的支持。为此市委书记提议,今年凡是行政事业单位吃财政饭的,每人减一个月工资用于灾后建设,如此一来,顿可节约出资金九千万。
日期:2011-12-09 13:42:29
即便如此,灾后重建资金的缺口还是较大,接下来唯一的希望就是向社会募捐了。因为临江市在历史上还未经历过如此大灾,所以在募捐方面没有多少实际的操作经验。尽管,市红十字协会在灾后第三天就公布了捐款帐号,但据指挥部了解,他们至今为止收到的捐款仅四百来万,简直是杯水车薪。而且大部分捐款人还指明了使用方向,要求主要用于医疗卫生方面。裴常经过认真考虑,为使自己刚刚接手的募捐工作为灾后重建提供尽量多的资金支持,他向市委书记和代市长建议,统一扣减公务员和事业人员工资的措施暂缓一个月实施,在此之前由他在全市所有机关单位中,开展一次自由捐活动再说。市委书记指示,这种方法可行,另外也可以再联系文化艺术界的同事们,利用他们高雅身份,积极参与到募捐工作中,带动和激发更多社会力量的捐助。
虽然,田聪敏先前负责的募捐办已经做了不少的募捐工作,在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设立了一些捐助箱。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中华民族太多的灾难,把大家的同情都榨干了,所以这些捐助箱里每天收到的捐助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不够工作人员一天的工资。没有办法,裴常只好中止了这项既费力又不讨好的工作,打算直接从全市各机关单位自由捐款活动开始。
日期:2011-12-09 13:46:29
由于是市委书记和代市长亲自点头同意和倡议,所以,大家谁都还不清楚市委后面埋有什么伏笔,机关单位的同志纷纷热情响应和支持,不到两天,全市五十几个局级机关的自由捐款总额就达到了三百多万。这里面既包括了几个在前次救灾工作补助中,获得不少实惠的单位,也包括了一些灾情涉及关系不大的部门。与此同时,另一番别开的场面随之而来:一些人抱着效法先烈,为党为国分忧的理由,趁火打劫式的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些市级机关单位甚至很有创意地请媒体见证,搞了个“预备党员捐款大会”,到会的预备党员一下子就来了六百多人,虽然捐款增加了不少,但预备党员的名单也随之增加了一长串。大是小非面前,裴常只好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不但如此,市委书记听说之后,也是对此行为大加夸奖。虽然他们的捐款只有七万两千元,金额不多,但这些预备党员中却能把这个小事搞得轰轰烈烈,风生水起,这不能不佩服他们的能力和未来潜力,相信这些人不久后的将来,就会得到领导的重视和一番重用。
日期:2011-12-09 13:48:30
机关单位的自由募捐活动完毕后,按照市委书记的建议,裴常打算下一步去联系书画协会。但还没等他去,书画协会就已经得了点风声,主动联系上他了。他们连连诚恳地表示,在这次临江的灾后建设中,不能没有他们书画艺术家们的身影。其中“书画协会”的会长是市政协的一位委员,名叫公孙栖云,据说还有几个别名,例如枕墨、雅轩等。也就是说,他把轩、枕、栖即整个居家用具全部携在身上了,但一般大家称呼他的时候,都习惯地称他为“枕墨先生”。此人一头卷曲头发,脏蓬蓬的胡须,虽然年近花甲,却身材健硕,一副挂着金丝的眼镜里透露出几丝深不可测的文人气息。听他讲,他是全市有名的书画家,号称诗书画三绝,见到裴常后,没等裴常主动问起,他便自我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二十年前,老朽曾在新加坡举办过书画展。获得很高的评价,微有薄名......展后,当地一个有名的企业家愿以新加坡元三百万购买我的作品,而我,当即将作品售出的款项,分文不取地捐给了当地的一个寺庙。回国后,虽然同行们景仰我,徒弟们也以我自豪,但我从不自满,因为在老朽看来,艺术是无法用钱衡量的......”
日期:2011-12-09 13:49:52
“什么,三百万?”裴常顿时吃了一惊。因为袁行的原因,他对书画也有点简单的了解,但对临江稳坐第一把交椅的“枕墨先生”却是第一次听说,对他的作品情况更是毫不知晓。在他的理解中,书画只是民族文化的一扇屏风,有事无事放在客厅里可以点缀墙壁,供少数高雅的人士欣赏,除之而外就只适合扔在暗角里。虽然这次是书画家主动找上门来,市委书记也有过建议,但裴常心里,却压根怀疑能从这里获得多少丰厚的收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