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文臣,女人——历史因你们而精彩(两汉卷)》
第17节

作者: 战国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公元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是为孝景帝。景帝有一个心腹,被人们称为“智囊”,他就是晁错。晁错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文帝在世的时候,他就数次上书,对匈奴用兵、守边备塞、劝农诸事提出看法,多被文帝采纳,他也因此成为太子刘启的心腹。
  景帝即位后,晁错又提出 ,诸侯王的实力过于强大,应该改变这种局面,以稳固朝廷的统治。这个建议当初他也对文帝提出过,但是文帝并没有采纳。晁错认为,强大的诸侯已经成了中央政府的心腹大患,如果不及早解决,迟早会酿出大祸。
  这种思想在文帝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提出过,他就是贾谊。贾谊在那封著名的奏折中,提出了一件痛哭、二件流涕、六件叹息之事。其中最让人担忧的值得痛哭的事情就是诸侯过于强大。在研究了汉代建立之后的数次诸侯起兵造反的问题后,他总结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强大的诸侯总是首先早饭。从楚王韩信到梁王彭越,再到淮南王英布,莫不如此。但是那个时候的诸侯国怎么能跟如今相比,经过建汉以来这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人口大量增加,各诸侯国少则十几万人,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口。“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诸侯们的后代跟朝廷的关系会越来越疏远,以疏远的关系,在资与他们强大的实力,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待续)
  日期:2014-04-07 12:09:54

  【正文】  
  但是为什么如今诸侯们跟朝廷一直相安无事呢?因为大国之王还小,朝廷派去辅佐他们的傅相还握着权利。等到几年之后,傅相们年老了,诸侯王们血气方刚了,事情就要糟糕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诸侯们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孙,这样,大国就变小,也就无力跟中央抗衡了。这其实就是推恩令。推恩令在武帝的时候,由主父偃提出,并得以施行,但是这种思想在文帝的时候就已经有贾谊提出来了。

  可惜贾谊的这番先见之明并没有被文帝所理解、所采纳。十几年后,文帝去世了,景帝上台了,那些诸侯王们也都长大了,所有的问题都积压到景帝手里了。
  景帝在听取了晁错的建议之后,觉得问题确实严重,是该解决问题了。晁错提出解决诸侯国过于强大的问题的办法是——削藩。就是通过缩小诸侯国封地的办法来削弱诸侯们的实力。这个办法显然并没有贾谊的那么高明。一个普通人,你想要从他手里夺取东西,他肯定都会拼力反抗,更何况那些素来尊贵骄横的诸侯王呢!失去封地,就意味着失去尊贵的地位,失去无上的权利,他们怎么可能乖乖就范呢?

  果然,削藩之事进行得并不顺利,在三个诸侯国之行之后,就引起了诸侯王们的强烈不满,当第四道命令刚刚颁布,叛乱就发生了。挑起叛乱的,正是吴王刘濞。
  吴王刘濞的封地有三个郡五十三个城,从他征兵的情况来看,十四岁到六十二岁之间的男子有二十多万人,那么算上其他年龄段的男子,算上女子,他的吴国差不多有六七十万人口,也算是一个大国了。论关系,他是当今皇上的堂叔,如今做侄子的却要夺叔叔的权利。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跟当今皇帝有过节。当年就是这个皇帝打死自己儿子的,而且他肯定对自己当年坚持让把儿子葬在长安心存不满。所以,“削藩”的消息一传出来,他就怀疑是皇帝存心要跟自己过不去。于是,他便加紧了谋反之事。

  不过刘濞心中当然清楚,要想起兵,仅靠自己一家的力量是远不能跟朝廷抗衡的,以前就有这样的例子。还在汉文帝的时候,文帝的亲弟弟、刘邦非常宠爱的少子淮南王刘长就企图造反,结果还没有形成规模,就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了。还有济北王刘兴居,趁文帝北上迎战匈奴的机会起兵造反,结果短短三个月,朝廷仅派一个棘薄侯柴武率领十万大军前去,刘兴居就被剿灭了。再往前数,英布、彭越、陈豨,那可都是威名赫赫的猛将,还不是被轻而易举的平复了。所以,要想起兵,只有一个办法,组建同盟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整个天下动摇,使朝廷土崩瓦解。

  汉景帝初,天下的诸侯王还有二十多个,除了吴王自己,齐悼王刘肥的后代七个王,淮南王长的后代三个王,孝文皇帝的儿子两个王,燕王刘泽的孙子燕王定国,赵幽王友的后代赵王遂,楚元王的孙子楚王戊,景帝自己的儿子六个王,此外还有南粤王、闽越王、东瓯王等。景帝的六个儿子看来不会跟自己站在一起,首先他们是父子,关系更亲些,而且这些家伙现在还很小,大权都在相国跟太傅手里,那些人可都是朝廷派来的,对朝廷忠心耿耿。这六个诸侯王被刘濞排除了,剩下的那些,可以试一下。

  (待续)
  日期:2014-04-07 16:29:05
  【正文】

  那么第一个该选谁呢?刘濞选择了胶西王昂。因为这个人比较强悍,好兵,而且就在不久前,他因为私卖官爵,被朝廷收走了六个县。他肯定心里一肚子火,一点就能着。于是,刘濞马上派中大夫应高去见胶西王,探探他的口气。本来想这样国与国之间的来往,都应该有正式的国书,但是这次应高去的时候并没有带国书,因为他去执行的不是一般的任务,万一胶西王跟赵敖一样是个誓死忠于皇帝陛下的人,带国书去不是要留下证据吗?要是将来他真的要揭发,只要来一招丢卒保车,牺牲应高,自己就会脱身事外了。

  应高不是傻子,他知道此行对自己来说极为凶险,成,自己是功臣,不成,自己可就完蛋了。所以,一定要想办法让胶西王就范。他是个很有辩才的人,见了胶西王,他说:“吴王不才,有一个迫在眉睫的焦虑之事,不敢埋藏在心里,所以找我来跟大王您商量。”按辈份,刘濞是胶西王的堂叔,堂叔如今自称不才,态度是多么谦逊!胶西王马上很受用了,他说:“什么事情让吴王这样不安,说来听听。”

  应高说:“现在皇帝任用奸臣,被奸臣蒙蔽,只顾自己的利益,听信谗言,擅自改变法令,侵夺诸侯的封地,对封国征求越来越多,诛杀惩罚善良的人,这些情形日益严重。俗话说:‘吃完米糠就会吃到米’,他们的目的不光要侵夺诸侯们的封地,恐怕是要消灭诸侯。吴王和胶西王是有名的诸侯,一旦被注意盯上,恐怕不能安宁自由了。吴王身患内疾,不能朝见皇帝二十多年了,曾经被皇帝猜疑,又没有办法解释,现在缩敛肩膀小步走路,犹且害怕不被谅解。我听说大王因为卖爵的事而被罚罪,我听说诸侯被削减封地,不应该这样严厉,所以我担心惩罚恐怕不只削地就能罢休的。”

  胶西王说:“是有这样的事,你说该怎么办呢?”应高此时将自己的口才一展无余,他马上说道:“憎恶相同的互相帮助,爱好相同的互相留连,情感相同的互相成全,愿望相同的共同追求,利益相同的死在一起。现在吴王自认为和大王有相同的忧虑,愿借着时机顺应事理,牺牲个人身躯为天下除害,你觉得这样可以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