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读明史----对一个王朝的“拨乱反正”》
第16节

作者: 黑木崖上一棵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4-26 08:50:51
  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刘进士又迎来了第三次入仕的机会,担任浙东行省都事(参谋),从七品。歇官五六年了,还能想到起用他,是想利用他的智慧,解决一个人------方国珍。
  方国珍兼有私盐贩子和渔民的双重身份(张士诚、陈友谅的合体)。他不仅是元朝末年第一个起兵造反的人(比韩山童、刘福通还早3年),而且还是一个挺麻烦的主。元军进剿他就逃到海上,元军前脚走他后脚马上回来;元军强大他就投降,元军弱小他就吃掉你;他降了政府就索要官职、钱粮,一不称心就又重新反叛。麻烦就象那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谈不上响当当,却招之不来、挥之不去。

  不过,他毕竟不同于那些高举明王旗帜、不共戴天的造反者,在他与元政府之间并没有你死我活的矛盾。他有时也会为政府做不少好事。比如说,他与政府军合作,一起攻击张士诚;在张士诚降元后,张出粮、他出船,绕开京杭运河,将江南的粮米经海路运送到大都。
  所以,对这么一个反复无常、也对政府作出过一定贡献的造反派,元政府也是左右为难,所以又想到了刘进士。
  刘进士到任后,开出的药方是:“方氏首乱,宜捕而斩之”。方国珍反复无常,目的无非是要挟朝廷,索取更多的利益。刘进士坚决主张消灭,并且只拿方国珍兄弟,余者不问。

  果然,此计一出,方国珍的军心立刻不稳。不过,方国珍也不是个善类,他拿钱开道,成功地贿赂元朝高级官员,朝廷又一次让步,弃用刘进士的药方,再次对方国珍进行招安,使方国珍躲过一劫。
  在此博弈期间,为防止刘进士的捣蛋,地方官员还特地将刘进士全家请到绍兴旅游,在好山好水、好吃好喝之中让他舒舒服服地做了一年多的张学良。
  在事成之后,地方长官却也没忘记刘进士的功绩,拟将其提拔为行省郎中(处长),五品。民主测评也做好了、考察报告也写好了,上头批下来却是个总管府判官,七品。
  刘进士顿时感到寒从足起。
  虽说当不当这个鸟官,并不是他最看重的事。他打小读圣贤书,一生忠君报国,当官无非为实现一个读书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宏愿。经历一次次的风雨,多少次置个人前程于不顾,只为实现心中经世济民的朴素理想。但是,这一次刘进士彻底地绝望了,满怀着愤闷第三次辞职回乡。

  这一年是至正十八年(1358年),刘伯温已经48周岁。
  日期:2013-04-26 14:50:17
  还有朱升的九字真言就那样,无非是将明太祖的政策文字化了。你将之前朱元璋的行为梳理下,看是不是就是这么做的?
  -----------------------------
  是的
  我也是这么在想的

  朱在和州时候,就劝服郭子兴“缓称王”
  下应天后“高筑墙”,打下一个府州,就建设好一个府州(城墙、人心齐抓)
  并让康茂才“广积粮”
  这些行为,都在朱升九字真言之前
  朱升最大的功绩
  应该是在鄱阳湖之战
  提出,圈粮困敌
  使陈友谅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输掉了战争
  日期:2013-04-27 08:33:59
  至正二十年、龙凤六年(1360年)农历三月,刘伯温终于和宋濂、章溢、叶琛一起,来到了应天(浙东四学士,由此多了一个宋濂,而少了一个胡深)。
  早在半年前,在朱元璋攻克处州之后,明王已经晋升其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副总理)。
  朱丞相向陶安征询对这四个人的看法。陶安是个虚怀若谷的好人,一个真正儒雅的人,“臣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如宋濂,治民不如章溢、叶琛”。朱丞相听了很高兴,于是聘请宋濂为长子朱标的老师,任命章溢、叶琛为营田司佥事,并把刘伯温留帐参与谋议。朱丞相还专门在应天城为他们建造了“礼贤馆”,以示对知识、人才的重视。
  浙东四学士的应仕,将是浙江人登上大明朝政治舞台的开始,在未来的三百年里,在王朝最关健的时刻,将无不闪现出浙江人的身影,多少次,他们力挽狂澜于王朝的危难之中;明亡之后,一个个拿起笔砚记录历史的,仍然还是浙江人。
  日期:2013-04-27 08:34:25
  刘伯温向新老板提出了《时务十八策》,其主要精神如下:
  策一: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策二:蒙元运穷,势如强弩之末。
  策三:元运既穷,亦毋须与韩宋合力北向。韩宋与元相抗,无力节制于我,锐进南方,可无后患。

  策四:建康为六朝故都,居之可占天地人和之利。
  策五:张不过一守虏,不足虑。陈则虎视狼顾,于我志在必得,亟宜全力击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余如陈友定,明玉珍,胸无大志,羽翼未丰,不足为患,徐徐图之可也。惟方国珍近在腋下,慓悍狡黠,不可不防。但方之志在于横行,未有远谋,其众系盐民啸聚。使有所养,则方氏之众自解。
  策六: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之道在于修德省刑,轻徭薄赋。
  策七:尚贤者,政之本也。得人失人之关盛衰兴亡,明矣!
  策八: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官。必试其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无论农与工肆之人,不鄙其侧陋,则四方之贤,响慕来归矣!
  策九:人非大圣,鲜有全材,适用为可。使人尽其才,材尽其用,此用人之道而治国之大要也。
  策十:耕不忘战,战不忘耕,以耕备战,以战护耕。
  策十一:征缮岁给,取之于民。若索取无度,知取而不知培,民用乃竭,此元运式微之因也。

  策十二:与民休养生息,乃能长治久安。
  策十三:利不及众,则起天下之争;爵不求贤,则萃天下之怨。是以赏禁僭,罚禁滥,赏罚分明,则令行禁止,威权自立。
  策十四:善战者省战、不善战者益敌。省敌者昌,益敌者亡。以我之敌,敌敌,敌不敌,乃胜。
  策十五:制万变者在于专;察万微者在于定。四海之民听于一君则定;百万之师听于一将则胜。是以众志之多疑,不如一心之独决。
  策十六:兵行过处,计丁给田,使民来归。

  策十七:尊儒重孔,兴塾延师。
  策十八:苟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决壅去蔽,兴利除害,则取舍在我,无往而不适,何患帝业之不成哉!
  《时务十八策》MS要比《隆中对》更高明些,从天道到策略,从民心到人才,从军事到经济,都谈到点子上了。朱丞相终于等待到了自己的张良张子房,他甚至不叫刘基的名姓,只称呼他为先生(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
  刘伯温是个现实主义者,他能够摆脱宗教疯狂的局限,来考虑全局战略,那就是不能跟着明王、刘福通去与元朝抗衡,而应该将重点放在扩大自己的地盘上;对付张士诚及明玉珍、陈友定之流不足虑;方国珍就在眼皮底下,重在瓦解他的手下;陈友谅最强大最凶狠,对付他,必须全力以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