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的黄昏——细说王莽的成与败》
第21节

作者: 巫解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2-12 18:40:04

  第四章 新朝代汉(2)
  2、加封“九锡”
  这边厢,王莽正忙活着跟知识分子们讨论茴香豆之“茴”字的写法。那边厢,一干大臣又把新奏章送到了王政君手中。

  当然,这奏章的内容依然是请求朝廷继续封赏王莽。
  ——瞧瞧人家王莽这人缘。
  奏章中写道:“当初周公摄政,用了七年才稳定住局势,把国家搞得像模像样。可我们伟大的安汉公,仅仅辅政四年,就把大汉朝治理得井井有条、和谐稳定,GDP嗖嗖地往上窜。他简直比周公还伟大。所以,我们请求把不久前授予他的新称号 “宰衡”的地位提高到侯爵亲王之上(也就是说,让王莽的地位仅仅处于王政君和汉成帝之下,并且用诏书的形式把这个地位合法化),同时,与之匹配,要赏赐他“九锡”。

  王政君数十年如一日地答曰:“就这么办。”同时下令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封“九锡”的具体方案。
  这里,咱们先说一说“九锡”吧——
  “九锡”,其实应该是“九赐”。大概嫌“九赐”念起来不够响亮,不够抑扬顿挫,便改成了“九锡”。它其实就是指皇帝赏给大臣的九种器物。当然,这大臣必定是立了盖世奇功的。所以,尽管《礼记》中就有关于“九锡”的记载,但在王莽之前,还没人享受过这个尊荣,可见它的不同凡响。
  据《礼记》记载,这九种器物分别是:
  一曰车马。车是金车大辂和兵车戎辂;马是玄牡二驷,即黄马八匹。
  二曰衣服。指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一双。赤舄即红鞋。
  三曰乐则。指定音、校音器具。
  四曰朱户。也就是红漆大门。  五曰纳陛。关于“纳陛”有两种说法。一是登殿时特凿的台阶,使登升者不露身,如同今天的VIP专用通道。二是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太陡。

  六曰虎贲。也就是守门的军士,配额为三百人。
  七曰弓矢。彤弓矢百,玄弓矢千。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
  八曰斧钺。即“斧钺钩叉”中的斧钺,一种兵器。
  九曰秬鬯。指祭祀时用的特供香酒,以稀有的黑黍和郁金草酿制而成。
  ——自从这封奏章之后,不断有人上书请求加封王莽。至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先后有487572人加入到了请封的队伍中(这不是我杜撰的数字,而是《汉书》中明明白白的记载。至于为什么这么精确,我们得问班固)。
  这四十八万多人中,几乎囊括了西汉帝国的所有阶层,上至诸侯王、公爵、中层官员,下至基层干部、底层百姓,全部热情踊跃,像前列腺一样纷纷发炎,哦不,发言。而发言的主题只有一个:快加封俺家王莽吧。
  民意汹涌啊,相关部门只好加快了步伐,终于赶在第487573人准备上书前拿出了“九锡”的具体方案,呈报给了王政君。

  王莽听说后,不厌其烦地再次表示了诚惶诚恐和拒绝。但王政君和大臣们也不厌其烦地再次拒绝了王莽的拒绝。
  这年的五月庚寅日,王政君亲自来到大殿,对着殿下的王莽宣读了加封“九锡”的策书。在这个类似于授奖词的发言中,王政君先是回顾了历史,肯定了王莽之前的巨大贡献。然后分析了现在,证明了王莽的不可或缺。最后又展望了一会儿未来,希望王莽带领大汉朝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说完这些后,王政君郑重宣布:现在,我宣布,授予王莽“九锡”之赏赐。鼓掌!
  于是,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王莽跪地接受了封赏。

  其实,“九锡”的实物并没什么尊贵,尊贵的是其象征意义。它代表着一种介于君臣之间的微妙的地位,并且是完全合法的。王莽获得“九锡”之后,事实上已经离龙椅只有一公分的距离了。
  王莽是历史上获得“九锡”封赏的第一人,在他之后,获此殊荣的分别有曹操、司马懿、司马昭、杨坚、李渊等诸位专职改朝换代的大佬。
  所以,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说:“王莽之后,强梁高官要篡夺政权时,总要先玩这套把戏,教那位即将被诛杀或即将被罢黜的倒楣皇帝,先加给自己‘九锡’。所以在‘九锡’出现之日,也就是旧王朝结束,新王朝登场之时!”
  此言无误。但其中的“篡夺”二字似乎略含幽怨。

  其实大可不必。天下本是天下人的天下,在历史局限之下,“能者居之”天经地义。不过是方式的不同罢了。汉平帝的老祖宗刘邦,不也抢了人家秦二世的天下吗?
  我觉着,值得幽怨的反倒是这个细节:西汉之末有王莽,东汉之末有曹操,整个大汉朝生生被“九锡”了两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