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群---献给陪我们一路走过的那群人》
第27节作者:
枯荣长沙 日期:2012-09-29 15:10:43
站在昆明湖的东岸向西望去,俨然就是西湖的苏堤,六桥影影绰绰的出没在随风舞动的柳枝之中。十七孔桥是连接廓如亭和南湖岛的一条玉带。桥是仿照芦沟桥而建造的,但又与之不同。人都说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但十七孔桥的狮子却是可以数清的。我没数过,但数过的人告诉我有五百多只,回家后我查过书,书上准确的讲是544只。
沿着岸边走去。一路上,秋风怒号之声令人惊心动魄,想起“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诗句。风卷着浪拍打在岸边的石壁上,裂成无数小浪花飞溅出去,有几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架势。绕到湖的南岸西堤的时候风尤其大,想起了一位北京的大学同学说过,他记得小时候湖边总是风很剧烈的,而且湖面上总是有盘踞的捕鱼的鸟。鸟我没见到几只,风算是领教了,不知道当初慈禧是否也感受过这里的北风,哪里有杭州的半点静气?大伙一路被这萧瑟的悲风吹的七零八落,到达一处可以避风观景的地方“玉澜堂”。说起“玉澜堂”我一开始以为是慈禧太后的园居之所,电影“火烧圆明园”中,慈禧的小名就叫玉兰!没想到是光绪皇帝这个倒霉蛋住的地方,戊戌变法失败后,除了中南海的瀛台,就是这里软禁过光绪皇帝了。
再到“宜芸馆”,这是皇后居住的地方,隆裕太后和珍妃,谨妃都在此居住过。我问林姿是不是你们女人都愿意到这来住着?她想了一会说如果能上网的话可以考虑,哈哈……进门两边的墙上均有石刻,是乾隆帝的御笔亲题。我也好书法,从小练过些字帖,觉得他的笔法应是学王赵,端庄清秀,匀称适中。在岳麓书院里,康熙写的“学达性天”和乾隆写的“道南正脉”都挂在那。你可以看得到其实他的祖父康熙帝的字虽不比他强多少,但是老康的字存世稀少,拍卖会上就卖得起价了!而老乾太爱显摆了,传世的书法作品也太多,以至于和他的诗作一样的命运,不怎么值钱了。天下的理大都一样,物以稀为贵,我问是林姿是不是爱给太多了也就不值钱了?她说相爱的人只会嫌爱少的,没有嫌多的……
日期:2012-10-01 09:25:42
园子里还有个地方不得不去,就是那个融汇中西的特色的石舫,它真正的名字叫“清晏舫”。整个船体是中式的,而顶部的装饰和船桨叶的模式是来源于西方。乾隆老儿将其建成一座石舫,好象大清的江山坚如磐石,无覆舟之忧。魏征引用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里的“夫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之句,来劝谏唐太宗李世民,要以民为本。而今的“以人为本”,大概也是由此而来吧!
过了石舫,就要开始攀登万寿山了。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只要到达“画中游”,你就会发现眼前豁然开朗,身心也为之一振。拾级而上,到达万寿山的最顶峰“智慧海” ,心中犹然生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惬意。智慧海语出佛教的《无量寿经》中的“如来智慧海,深府无崖底”一句。在通住山顶的鳞峋怪石之间攀行,有一点累,但好在我们几个还年轻,手脚并用,登上了颐和园的最高点。在山尖上绿树的掩映中凭栏远眺,秋日的阳光照得湖面波光粼粼。玉泉山的宝塔和香山,一片青黛之色。有深有浅,有浓有淡,似是一幅泼墨山水画,浓重而不失淡雅,叫人心旷神怡,几致物我两忘。山上的佛香阁建于乾隆二十三年,也就是1758年,在光绪十七年的时候重建,耗费了银两78万多两,是颐和园当中花费最多的工程。我总是纳闷那时的统治者怎么这么有闲功夫,花这么多钱来修建花园,被痛揍了那么多次后还是舍不得补点军费。佛香阁是全园建筑的中心,站在平台上,可以俯视整个昆明湖和排云殿等。进去一看,墙上有清朝的太监的档案,感觉好玩。在阳光的照射下,几座西藏的样式佛塔,显得更加金壁辉黄,庄严肃穆!
日期:2012-10-04 12:13:49
我听说这颐和园原叫“清漪园”,还是觉着原来的名字好听。现在这名字听着就憋气,什么“议和议和”的,明明就是求和,当年这里被洋人毁了又修……林姿说这里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皇上啊,妃子啊,佛爷啊,等等,都曾经在这里留下许多许多的脚印,我们踩在这块土地上时,说不定哪个脚印就正好印在皇上啊或者佛爷的脚印上了,呵呵。佛香阁的肃静,七百里长廊的典雅,横垣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英法联军破坏的历史痕迹也遗留在上。
要说颐和园的感受可以用张弓的一首藏头诗—《游颐和园有感》来描述:颐 养 天 年 万 寿 山,和 光 同 尘 昆 明 湖。园 林 艺 术 巧 夺 天,风 轻 云 淡 思 帝 王。景 色 宜 人 空 气 新,美 丽 湖 光 精 神 爽。如 镜 水 面 船 飘 荡,画 中 取 景 忆 沧 桑。
回来的时候彭羽和钱科还在争着“颐和园”三个字,是不是光绪的手笔,我觉得这些问题其实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三个字承载的百年来的历史,还有今天我们的足迹。
日期:2012-10-04 20:10:53
离开京城的前夜,大伙三五成群的轻松去了,我和钱程、彭羽等一起在新华社附近的潇湘会馆吃了顿算是比较正宗的湘菜。小三子打来电话喊我们一同去KTV,小三子就是唐璜,只是最近《康熙微服私访》比较火,大家觉得他和里面的三德子很挂相,大家都爱这么叫,习惯了。他平日里多和钱程一起出没,总有人问钱程和他是不是两兄弟,钱程每次听到都一百个不乐意,说我是弥勒还听着舒服,说象太监?特别是他那张圆脸上干干净净的基本上不张胡子,以前不觉得什么,最近老觉得别扭。
别看唐璜这小子笑起来跟三德子这个小太监,憨憨的,最近做起业务来可有东厂的做派,很有手段。要不这段时间他的腰包怎么鼓得这么快?说来也怪,在电视媒体在当地很强势的情况下,且广播电视报纸在本地报业纸媒中也并非主流,他的业务也能做得那么好?大家都要他透露几招,他也只是用他招牌的微笑着说,“碰哒狗屎运咯”。今天,也是他请客。不知道拐了多少个弯,坐了好几十块钱的士才赶到他请客的地方,远是远,但是一进门就知道这地费用不低。听说这个KTV会所隶属于北京一家鼎鼎有名的大集团旗下,集团的名字很牛,具体不好说,反正就是保证赢利,只赚不赔的意思。人家老板背景厚,家底大,所以在这玩,安全!对了,今天我们是清一色的男生过来的,说好不方便带女眷……这个包厢看上去比我爷爷家那个四室两厅的房子的总面积还要大,我们和唐璜的北京朋友一行九人,加上陪唱的小姐和服务员,近20人在里面也不显挤。
这个晚上的过程同样是喧哗而没留下其他什么,直接说结尾吧,各自带着自己中意的妞消失在夜色中。我和比较老实的彭羽俩人一起回酒店,不是我怯场或冒充柳下惠,主要是林姿在等着。黄跃好象也没带小姐出台,原因很简单,钱不够,听说这里的消费怎么着也得800元/人往上走,而且干这事咱星城人都不兴问他人借钱,说是兆头不好会走霉运。但是要补充的是,也没看见他和我们几个一起回,有人估计他是跟妈咪走了。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每次出去玩就他和妈咪打得最亲热,每到一个新地比熟客还放得开,一到这种风月场所就象鱼儿投入了水的怀抱。也难怪,谁要他帅的掉渣呢,要认命,钱程老说人家和我们不是一个档次的,我们是花钱去耍的,他不仅耍了不要花钱,要是没进钱也就算是亏了。我们都曾积极的做跃哥的工作,争当他的经济人,保证将他打造成星城的头牌,一定卖个比全聚德的鸭更好的价钱。稍微打点基础,我们就会张罗着替跃哥开个自己的店,品牌就参照全聚德叫“全来德”,意思就是“都搞得”。
而后的一个多月大家都各自忙碌,我们继续分别展转于上海、广州等区域中心城市,进行推广活动,都忙着联络的客户,虽然有点辛苦,但总算是有吃有喝有玩,也不亦乐乎。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