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人粮草,口中夺食,攻其必救,李牧这一招确实够狠。
这些天来,一直是秦军攻打,赵国防御,坚守在大本营守护粮草的秦军,打破脑袋也想不到李牧居然会亲自率领赵军杀出城来,抢夺粮草。
因为赵军出其不意,所以没费吹灰之力,就抢占了秦军的大本营。
然后,李牧故意让人放起冲天大火。火光足以让几十里外的桓齮看到;李牧又故意放走秦军,让溃败的秦军骑着马向桓齮报信。
所以,黎明时分,桓齮就带领攻打肥下的主力人马,回师杀奔而来。
而李牧就等着桓齮会杀奔而来,他在桓齮的必经之路了,埋下了十万弓箭手。
十万弓箭手,每个人都能够开硬弓,射大雕;每个人都经过了十年的高强度训练,每个人都参加过当年围剿匈奴的战争。现在,他们又要围剿秦军了。
而这一切,桓齮都不知道,桓齮只知道,他必须抢回粮草。
日期:2012-10-06 11:24:53
【74】
桓齮带着主力部队趁着夜色向大本营赶来,一路走得匆匆忙忙,一路走得踉踉跄跄,他们心急如焚。
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染亮了远处的山峦,也染亮了天边的浮云,秦军无意中向愈来愈亮的东方天际望去,突然惊掉了下巴。
东边天际,曙光照耀下,赵军的十万弓箭手严阵以待,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边。
秦军还没有从惊愕中反应过来,十万支箭镞就挟裹着巨大的啸声,乘着早晨的第一缕微风,飞到了秦军中。
秦军趁着夜色救援,而赵军趁着夜色埋伏。夜色帮了赵军的忙,让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排兵布阵。夜色没有帮秦军的忙,让他们对近在咫尺的赵军毫无所知。
同样都是夜色,而且都是同样的一片夜色,李牧利用夜色完成了对秦军的包围,而桓齮利用夜色把秦军送进了包围圈。
这就是天才将领和普通将领的区别。
十万弓箭手连珠般的几轮箭镞射后,秦军像被割倒的麦捆子一样接连不断地倒下去。桓齮看到秦军成为了十万弓箭手的死靶子,喝令全军加快速度,拼全力冲向大本营。
他到现在还幻想着能够将赵军从大本营撵出去,夺回粮草。
事实证明了,这又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李牧就赌桓齮在遭到箭镞射击后,会舍命冲向大本营,所以,他在大本营附近埋伏了所有的重装步兵,他们矛在手,刀出鞘,专门等着秦军送上门来。
秦军急急忙忙跑了大半个夜晚,一个个跑得气喘吁吁,现在终于能够看到大本营上空被烟火撕裂的大纛,他们刚想喘口气,突然又看到了赵军重装步兵,赵军重装部队用盾牌构筑了铜墙铁壁,阻挡了他们的去路。饥肠辘辘的秦军无论发动怎样的攻击,也无法冲破以逸待劳的赵军重装步兵的防线。
桓齮这时候才想到了退路,他命令秦军赶快退回去,再奔走几十里,将肥下夺回来,作为固守待援的基地。
事实上,这支秦军孤军深入,远离秦国,从陕西跑到了河北境内,这一路上黄河、中条山、太行山、吕梁山重重阻隔,而那时候太行八陉都还没有开凿,秦国要派援军,估计从陕西走到河北,起码需要半年时间。而半年后,桓齮带着的这支秦军早就变成了木乃伊。
所以,桓齮现在能够做的,只有固守,哪里能够待援?
秦军仓皇回撤,还没有奔到肥下,远远看到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尘埃落定后,他们看到,赵军最强悍的骑兵,完成了对秦军的包围圈。
日期:2012-10-06 15:35:55
【75】
《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方比敌方人数多十倍,就可以围攻;我方比敌方人数多五倍,就可以攻打;我方比敌方人数多一倍,就可以向它宣战;我方人数和敌方人数相当,要能够分割它;我方比敌方人数少,要能够守御;我方无法战胜敌方,要能够躲避。
《孙子兵法》说得很清楚,只有在人数多于敌方时,才可以实施攻击和包围。
然而,现在,李牧率领的赵军数量不如秦军,他却敢于包围秦军。为什么?因为赵军处处占据主动,秦军处处被动。在短短的从肥下到宜安的几十里的路程中,秦军来回奔跑,赵军以逸待劳;秦军饥肠辘辘,赵军酒足饭饱。秦军筋疲力尽,赵军士气正高。所以,李牧就敢于打这场歼灭战。
李牧实在是名军事天才,他是打埋伏的高手,他也最喜欢打埋伏,为了打埋伏,他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围歼匈奴的时候,他依托葫芦峪的高山峡谷,将匈奴包了饺子,这可以说利用了有利地形,他有打埋伏的条件;而现在,没有有利地形,没有高山峡谷,他却仍然敢于打歼灭战。
这次,他利用的是夜色。
为将者,不仅仅能征惯战,身先士卒,还要能够通天文,知地理,洞悉心理学、历史学、数学等等学问。他要像气象台一样预知天气,要像探险家一样熟知环境,要像心理学家一样分析敌方将领的性格,还要像数学家一样计算敌方的行军速度和进军路程,像历史学家一样避免前车之鉴……
这场围歼战的结果是,秦军全军覆灭,史书记载:“斩首十万”。
史书中的数字都是约数,老书生估计这场战国后期最大的歼灭战中,秦军死亡人数远远大于十万。因为,桓齮不可能只带着十万人马,就敢于穿过魏国,进占齐国,然后回师攻向赵国。十万人想要在三个国家里畅通无阻,又想灭掉赵国,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这场战役,秦军投入的兵力,应以二三十万为宜。
战役结束后,秦军主将桓齮带着少数亲兵逃往了燕国。战败回国,按照秦国律令,是要被杀头的。燕国孤悬于最北方的极寒地带,会相对安全一些。
桓齮把他的名字改成了樊於期,投靠在燕国太子丹的门下。
处于全盛期的秦军遭此惨败,让秦始皇大为光火,此时,秦军的战斗力已达巅峰状态,此前此后的十多年里,除过与李牧交战外,秦军再没有打过败仗。
秦始皇发出了全球通缉令,追捕桓齮:凡是能够割下桓齮人头的,赏赐千两黄金、万户封地。
秦始皇不知道此时桓齮逃到了燕国,更不知道桓齮身份证上的名字改成了樊於期。
后来的事情,地球人都知道。燕太子丹为了燕国免于灭亡,派出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这个刺客的名字叫荆轲。
荆轲为了能够顺利见到秦始皇,就想把樊於期的人头作为晋见的礼物。樊於期毫不犹豫地自尽了。荆轲手持樊於期人头和燕国地图,果然很顺利见到了秦始皇。可是,这个不称职的刺客没有完成任务,让樊於期白死了。
樊於期,即桓齮,也是一条好汉。
此战过后,李牧的名气在诸侯国中如日中天,赵王兴奋异常,他逢人就说:“秦国有白起,赵国有李牧,怕他秦国做什么?”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封地在今天的河北省武安县。
日期:2012-10-06 18:33:12
【76】
两年后,秦始皇用恩威并用的策略,逼迫韩国和魏国听命于他,然后,秦始皇派秦军兵分两路,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他向赵国展开了复仇之役。
北路秦军从陕北的延安,进入山西太原,然后穿过崎岖难行的井陉关,进入河北境内,攻克了番吾,然后进军邯郸。番吾,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平山县。这个县很有名,进入了中国历史课本,因为中共中央曾有一段时间在这个县一个名叫西柏坡的村庄里办公。
南路秦军从邺城出发,也就是魏国名臣西门豹治邺的那个地方,向北进攻。邺城,是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