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起来这里似乎就是塔顶的样子了,从窗户向外看去,地上的树木清晰可见。同时我也再次证明了塔莉亚的说法,这里确实是快洼地。
上面应该还存在着什么结构,不过我们暂时没有发现继续向上的楼梯。
话说这么长时间了怎么没听见陈在海的动静?这人想来不安分,这时候不会又惹出什么事来吧?
“老苏!老苏!你快来看看这个!”我还没想完,一帮就传来了他激动地声音。
声音的方向是和塔莉亚他们不同的另一方,我看见陈在海正一个人在一堆机械设备前鼓捣着什么。
“那看看这东西,不觉得眼熟吗?”陈在海道,“还有这些数据和这些图表。”
闻言我便把注意力转向那腿类似什么东西的控制台上面。刚看一眼我就理解为什么陈在海会觉得这东西眼熟了,眼熟是当然的,这东西可是我们平时都快看腻了的老熟人了。
不管是按钮拉杆的排布,还是那个和雷达屏幕很像的绿色网格圆盘,这太机器和我们见惯了的气象雷达站的操作台几乎一模一样。
在我看来更奇怪的是这东西和我们早期使用的苏式雷达站很是相似,我马上下意识地去看出厂编号和机型,很可惜那里被别人刮掉了,看痕迹还是很久以前就被刮掉了。
这里是日本人建的灯塔吧?为什么会出现疑似苏联的气象雷达呢?这一点让我很是迷惑。
不过更让我在意的还是那些数据和图表,这根本就是某个地方成堆的气象数据!在气象局工作了这么多年,我曾无数次的和这些东西打交道,绝不不可能看错。陈在海也是明白这一点才叫我过来的,这下事情有意思了。
我马上搬来一张没用的桌子,混乱地扫掉上面的杂物。现在我总有一种感觉,这些数据和图表会是很大的线索。陈在海找出的这些还很是杂乱,有整理的必要。
气象数据可分为气候资料和天气资料,我面前的属于前者,它通常所指的是用常规气象仪器所观测到各种原始资料的集合以及加工、整理、整编所形成的各种资料。
和后者不同的是,气候资料是长时间序列的资料,而天气资料是短时间内的资料。这表明日本人曾长时间的观测某一地点的气象变化,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这片区域。
整理了一会我发现这种工作量我一个人短时间根本完不成,只好把还在研究控制台的陈在海叫了回来,两个人一起这工作马上就有眉目了。
我们汗流浃背地整理了几个小时,总算是能看出这东西的大致样貌了。
首先这些数据记录得极为详细,天气的变化记录是一天为单位测量,虽然中间少了很多数据,但不影响我们对大局的把握。
开始的时间是1939年,几月我们无法判断,因为缺少的资料太多了。但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了,那篇日记也说他们在1939年开始在这里驻守的。日本人曾在某个地方持续不断地观测气候,这在战争中是很不合理的。
这些资料不仅费时费力,为此建设各种类型观测站的花费更不是个小数目。这些资料不能当成武器,也不可使拿到谈判桌上去威胁盟国。
除非是有必要这么做的,这片地区有价值让战争中的日本消耗大量资金来观测。
最重要的是我一直以为被观测的区域,一定会是我们所在的这片地区。然而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无论怎么看,湿度,温度,风力,一切的一切都表明观测的这片地区绝对不是山区!
在我看来这地方更像是某片巨大的海上才会出现的数据。
“你怎么看?这些数据不会是......”我问陈在海,“怎么样也不至于吧?”
“老苏你想的没错,怎么看这都只能是海上才有数值。这东西是在某片海上测得的。”她笃定道。
我心里还是有一丝挣扎,希望这些东西只是我们看错了,“话也不能这么说吧,像这种气象,很大湖不是也有可能吗?”当然如果真有这种湖,那它的面积一定不会比渤海小上多少,这些我都很明白,但这种天方夜谭的事情任谁都不会那么简单就接受的。
在林海的深处建这么一座有气象分析能力灯塔就已经够奇怪的了,现在还让我相信这座塔一直子在分析不知道从哪来的海域的气象数据,这绝对超出我的接受范围了。
我们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技术员,我们的专业被用在如此匪夷所思的地方,我真是连做梦都没想到!
“老苏我能理解你的感受。”陈在海喃喃道,之后他又从一旁的文件堆里掏出了一个笔记本递给我:“那你再看看这个吧,只看封面就好了,全是日文,咱们看不懂的。”
我狐疑地看着她交给我的笔记本,很厚,拿在手里感觉得出很有分量。
而封面上手写那几个字我到现在都难以忘怀。看到那级个字时,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沉到海底一样。
日本有很多字都和汉子一样,有些表达的意思都很相近,而我在封面上看到的这几个字正好全是汉子。
封面上是这么写的:
航海日志
关.东.军远东方面特殊潜地航行部队582分队
日向号
这这,这是什么东西啊?航海日志?先不说那个莫名其妙又前后矛盾的部队番号。为什么我会在北方的林海中的奇怪灯塔找到一本日军舰艇的航海日志啊!
潜地部队?有这种部队吗?还是用船潜地?我感觉自己的脑子有点不够使了......加上刚才的那些气象数据,情况已经是一片混乱了。
“老苏你现在吃惊还太早,这里还有一堆更厉害的。”陈在海继续说道,“这次你就不用看了,看也看不懂,我就直接跟你说了吧。”
“你还记得我跟你说过我曾经在地质队呆过的事吧?”我点头。
“所以我能看懂这些东西”他指着自己手里的一大推文件说道。
好了,我感觉我的思考快崩溃了,还要来?
“没错,这些东西是地质学上的数据。准确的说是断层扫描的数据,详细的专业知识我就不和你说了,总之按照这上面的说法来看,这里曾近是火山频发地带,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咱脚底下存在着一个大到你绝对无法想的洞窟。这东西大到那时以日本人的技术,根本只能探知它的存在的地步。”陈在海终于说出了这么久最不能让人接受的话。
这种洞穴的形成原因很是复杂,它不同于一般的地质构造同,或是溶洞。地质学上是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洞穴的,很可能是古时的一场巨大的之地变动形成的,也可能是复数小型洞窟相互侵蚀,相互融合形成的。
他很明显地发现了我的动摇,便拍了拍我为我点了根烟。“你这样我能理解,毕竟我刚才也是这样。如果咱们发现的都是真的话,那这次是可就真大了,大到天上去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