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6-02 16:43:15
没有幽若的雄霸是一台没有命门的野心机器,同样的例子还有小说《诛仙》中的鬼王万人往,女儿碧瑶一去,鬼王“心无所绊,魔性丛生”。步惊云错杀幽若是第一次错,放过雄霸是第二次错。没有第一次错,第二次错就不是错,命运是环环相扣的死循环,就像泥菩萨给雄霸的四句批言,尽然信了,就信到底吧。风云懵懂,和尚装懂,皆不知“前事既尽,后事务必尽”的道理。希望和反制力是一对动态平衡,希望尚存时,反制力是作为一种威慑力存在的,前牵后推之下,方能控制局面走向,一旦希望丧失,威慑已无意义。诛心之举既废,反制力一定要由威慑变现,及时扑杀,永绝后患。
日期:2015-06-03 16:55:26
正文更新:
“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矣”,冯道在《荣枯鉴》中刻意将外在表象和真实企图做出截然相反的对比并非告诉读者伪装就是简单地内外逆变,如此论述只是冯道为说明问题最直接、最简单的极端表述罢了。内真外假和内假外真自然是瞒天过海的常规手法,但是以伪饰伪和以真饰真又何尝不是险中求胜的上上之策呢?用信息迷惑对手,全真不可,全伪也不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难辨才是关键。檀道济《三十六计》中讲“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道尽其妙,按语所配举例也是极其精彩,原文如下“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嵩为人千余,披黑夜,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砍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这段史实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令狐潮乃大唐叛将,投降大燕后反攻故国。张巡作为雍丘守将抵抗燕军。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令狐潮叛国前正是雍丘县令,后被雍丘张巡等人攻占,也许是面子问题,也许令狐潮是强迫症晚期,在此后的数年间,令狐潮就跟统领雍丘的张巡卯上了。当时的唐朝承平日久,国势中衰,在安禄山“闪电”战术下一时间难免顾此失彼。大唐举国震荡,面对令狐潮十数万大军,雍丘既无兵员补充,又无粮草储备,已成孤城。面对执着的令狐潮,雍丘有限的守备力量一天天减少着,所以这种情况下,张巡草人借箭的奇招多少也是逼出来的。
日期:2015-06-03 16:56:12
张巡其人,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少通博群书,有谋略,知兵法。志量高远,不拘小节。史书记载张巡平日所结交者,若非“大人”即是长者。张巡虽有建功立业之心,却无依附权贵之意。当时有人劝其投靠当权的杨国忠,张巡断然拒绝,并慷慨而不厚道地说道“是方为国怪祥,朝宦不可为也”。读史到此,不由笔者击案叫绝,此人有志有量有才,还会冷幽默,好汉子。但后来看完张巡一生经历,笔者半响无话,唏嘘良久。一叹张巡军事造诣史书罕见,雍丘守战虽以防御为主,但张巡“火烧叛军、草人取箭、出城取木、诈降借马、鸣鼓扰敌、城壕设伏、削蒿为箭、火烧蹬道”等一次次战例无不是攻守兼资,攻中有守,守中带攻,料敌合变,出奇无穷。二叹张巡军心民心之用,睢阳守战,兵困粮绝,守城士兵每日分粮以勺计,瘦弱地拉不开弓,没有粮食,就吃树皮、纸、铠甲上的皮革和弓上的胶。就在这种情况下,睢阳满城军民在张巡统领下没有言降之人。战况危急,有士兵不堪苦战心存退意,张巡屹立危城对欲退者说道“我不去此,为我决战”,士兵感其诚,皆效死命。三叹张巡志坚性狠,睢阳守战后期,城中树皮、纸,凡是能吃下去的东西都消耗殆尽。睢阳终于成为死地、绝地,终于有人向张巡提议不如突围而求取城中军民一线生机。张巡和副将许远从全局考虑,认为一旦放弃睢阳,则江淮不保,大唐朝廷将失去最重要的赋税和兵员来源,最终失去反攻大计。再则,城中军民面黄肌瘦,战力衰竭,突围求生机会渺茫,不如坚守孤城,以全大义。为鼓舞城中军民士气,张巡辣手摧花,将爱妾杀死煮熟后强令官兵吃下,副将许远也杀掉家中仆僮充作军粮。睢阳守战进入了最惨烈、最悲凉的人人相食的时期,城中老弱妇孺皆没有逃脱被食的命运。
日期:2015-06-04 17:18:23
正文更新:
回归正题,张巡在信息传递上灵活的虚实转换是其战术多变的基础保证。战场信息和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内部张力不同。对战双方本身要受到军备消耗的压力,其次要面对来自敌方突如其来的打击。所以在军争过程中,没有多余累赘的动作,所有的一动一静都要经过周密计算,所有的一举一动都有算定的意义。古语云“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人精神上的敏感性和生理上的敏感性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在经受重复刺激后就会习惯性地出现麻木知觉。如果“备周则意怠”仍带有理性成分,那么“常见则不疑”则是从感性和生理上消磨着对手的耐性和敏锐性。军争结果向来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对战的双方将领不仅在智量上见高下,在个人性情上的交锋更是拳拳到肉。一个人在高压之下的控制能力、应对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面对极端情况时的忍耐力和关键时刻敢拼敢赌的勇气都是超出谋略范畴以外的非理性因素。
日期:2015-06-04 17:19:15
信息虚实转换无非靠的是以真饰伪或者以伪饰真,种种应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发挥功效自然妙极,但如果双方皆是高手,信息甄别能力毫无破绽,那么所有信息的虚实转化就不会那么轻松自如了,尤其在正和博弈中。若遇到这种情况,反而是直来直去更具功效,这就是笔者所讲的“以真饰真”。
在二月河先生的小说《九王夺嫡》后期,康熙皇帝年老体衰,皇子们为谋取皇位的斗争也进入到最后的白热化阶段。至皇太子胤礽二度被废,太子之位虚席多年,在满朝大臣和诸皇子众目热眼睽睽之下,随时都有晏驾之忧的康熙皇帝迟迟不肯确立太子。对于谁是最终的皇位继承人,朝廷上下揣度纷纷。当时正值康熙六十五岁大寿,不想急报传来:西线兵败,和准噶尔部战斗中,将军传尔丹贪功冒进中伏,清军六万大军全军覆没,此次败局实乃清军数十年来未有之败。但这场败局在心在夺位的诸位皇子眼中,却有着另外一番意味。既然传尔丹兵败,朝廷必定另派军队平叛。大军在外,便宜行事,君命有所不受,朝廷数十年无战事,若要能掌握这支虎狼之师,当真可在那“天下第一大事”中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康熙皇帝让谁担任平叛大军的将军,在满朝文武心中,谁就是康熙帝圣心默定的皇位继承人。
不久,十四皇子胤禵走马上任,被封为前所未有的“大将军王”,出师平叛,而对皇位亦颇为热心的皇四子胤禛却被康熙帝指派负责军队后勤事务,这种“为人作嫁”的差事像一盆凉水一样浇在了雄心勃勃的胤禛头上,久久泛不过劲来。接下来,我们看看原文中邬思道对此是何见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