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露亦如电 话说佛教那些牛人》
第14节

作者: 秋水微之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新州打柴人
  山中幽静,树木丛生。晨起露还未息,倒悬于枝叶,莹莹生光。鹊鸟刚作,已响起了折木砍枝的声响。
  砍柴的少年用麻绳把折下的柴禾枝桠捆作两大捆,再横着用一根扁担挑上,抡向肩膀。山路崎岖,东绕西拐,令人生迷,然而,只要绕出山口,便能豁然开朗了。
  岭南新州在唐时还被看作是“未开化”的地方,经济文化落后,跟不上中原以及江南的盛世繁荣。所以这个地方在那时是用来发配贬谪官员的,某某大员触怒了皇帝、亵渎了职位,不是被流放到西北边疆就是被发配到岭南了。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济文化的发展往往会让人陷入物欲的泥潭之中,大唐奢华,世风淫逸,能保留着淳朴民风的地方,恐怕算是这落后的岭南了。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古老的哲思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大法宝吧。

  茶肆街坊,物简而人稀。一进街道,少年便被唤进一间客店。掌柜的收了两捆柴,给了少年几个铜钱。“孤儿寡母不容易啊,”掌柜的向旁边喝茶的客人叹道“这少年是个有心人,三岁丧父,如今打柴为生,我便常常给些照应。”众客中有一人手捧着本书,读着读着停下来说:“掌柜好心肠,与人为善,颇有佛心呀。我这里正好有本佛经,向大伙儿念念,也传传这慈悲佛心!”众人应和,于是这人便朗声念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一念,可迷住了一个人。

  少年放下柴,来到前堂,听到众人议论,起先并没有在意,但一闻佛经,两条腿便挪不动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能够“降伏其心”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说的妙啊,世间的相,生死离别,样样苦人,想到父亲的贬谪、英年早逝,母亲的无依,少年的心以被这经中所言震撼了。但这“诸相非相”的境界如何修得呢?少年不觉倚在门口,注视着念经的人,默默地听着,思考着。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人念完了佛经,喝了一口桌上的茶水。众人都静静坐着,心里回味着佛经中的意味,只是经文意深,又是满篇斯文话,莫说是这些岭南的山野之人,大唐都市里的民众草听一遍也不见得能领悟到多少东西。
  只见那少年走上前去,向念经的人施礼问“请先生讲解这经中妙义!”那人见到少年眼中满是恳切,心知是个有佛缘、有悟性得人,便直言道“这经名唤《金刚经》,是蕲州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弘忍大师为众讲解的,小兄弟真想听其中妙义,可前往拜师学习!”少年点了点头,遂又皱了皱眉头。客店掌柜看出他的心思,说道“我就说这小伙儿是个有心人,既有这份佛缘,可去尽力学习!”又说,“你不必担心母亲,乡亲都会帮你照料的!”那念经的人也忙从包裹里取出些银两递与少年,说“这些你可用作安顿母亲和路上盘缠!他日你学有所成,定要回来教化岭南百姓啊!”少年满心感激,点了点头。

  于是这岭南打柴的少年向北前去黄梅,开始了他的修悟之路。
  不错,这少年姓卢,后来的法号叫慧能,正是禅宗六祖。
  关于慧能卖柴闻经的公案历来被人们传诵,《坛经》里说道“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又说有一客当下就赠银十两,让他去拜见五祖。看来慧能果真很有佛缘,也幸运地生在一个民风淳朴的地方,种种机遇让他有机会去见识大佛法、去开发自己的潜力。那时候中原人把岭南人唤作“獦獠”,贬低他们是“未开化”的虫兽,然而六祖慧能的出现,令所有人惊叹不已,也算是“鸡窝里飞出了凤凰”吧。

  日期:2012-06-18 17:37:00
  二“优等生”与“差等生”
  话说禅宗五祖弘忍禅师在蕲州黄梅县东禅寺开坛收徒,广传佛法,四处僧众多来求法,不出几年,其座下弟子已超过千人。达摩祖师初传禅法时是以《楞伽经》为经典,讲明心见性、如来禅法,可是过了一百多年,由于这部经书详示了名相之学,逐渐成为法相唯识宗的“主要教材”,五祖另辟蹊径,用更能说明禅宗妙义的《金刚经》来教授修习。后世人往往将《金刚经》与禅宗联系在一起,这可以说是五祖的功绩。

  神秀,俗姓李,出身于洛阳的贵族世家,他在洛阳受戒出家时已经很有名气了。后来神秀投入五祖门下,由于勤奋研习禅法,颇得五祖赏识,逐渐成为资深上座。所以在五祖其他门人心中,神秀就是大师兄,是继承五祖法位的最佳人选。
  慧能(也作惠能),俗姓卢,岭南新州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靠打柴维持生计。出身虽然贫困,也未曾读书识字,可这少年却能不卑不馁,做到处处留心思考。有一次听到有人讲《金刚经》,十分着迷于其中的大智慧,询问之下知道是五祖弘忍禅师所教授的,便安顿好母亲,毅然北上到蕲州黄梅东禅山求师五祖。
  那个时候,岭南那个地方还很落后,岭南人被视为“未开化”的“獦獠”,况且慧能又大字不识一个,于是,迎接他的是师兄弟的歧视和老师的不重视。
  五祖问说:“汝何方人?欲求何物?”劈面就问出身,看来大德也有世俗的时候。慧能回答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听着这小子心气儿还挺大,当下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你一个岭南大字不识一个的“獦獠”就想成佛?五祖这样说想来也是为了“应俗”,底下坐了那么多“富二代”、“官二代”,要是轻易让这穷小子“入了行”,恐怕难以服众。可是,这个穷小子下边的一句话却令五祖心里大为惊叹。只见慧能郑重说道:“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是佛教言“众生平等”的基本概念,修佛的哪个不清楚?这么一说,五祖明白了这是个有心人,值得好好栽培;其余人也看得出这小子说的有几分道理,想用强轰走怕是不妥。五祖怎么决断呢?“乃令随众作务”,说你就在寺里打杂吧。

  这样一来,慧能算是留下了。慧能可不傻,“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他在禅寺中一边默默做着挑水、舂米的工作,一边找机会“蹭课”听讲。
  神秀和慧能的的背景情况就是这样,在一般人眼里,两人就像是一个单位里处境迥异的两个员工,一个是工作认真、成绩优异的深受领导赏识提拔的“二把手”,一个是刚进门的地位低微的服务生;或者说,两人分别是一个班里所谓的“优等生”和“差等生”。
  背景与地位的歧视,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在社会中生存,不可避免地被安上各种关系标志,可是人真的要被这种标志所左右,或者说人能被这种标志所左右吗?恐怕不妥,也不能。释迦牟尼提出“众生平等”学说,墨子呼吁“天下之人皆相利、兼相爱”,有问题就要有解决,门第、地位绝不能是人的价值的体现!勘叹老杜当年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说这些是局外话,我们且将两人比作“优等生”和“差等生”,其实受歧视的差等生不见得就“差”,慧能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终于还是来了。
  日期:2012-06-19 17:48:16
  三《坛经》里的玄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