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影响下的战国》
第31节

作者: 墨羽迷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10-09 21:47:11

  【强悍手段】
  在先声夺人后,赵武灵王开始找两边的代表人物征求意见。有戎狄背景的肥义、楼缓、仇液等人当然同意,而且从赵国的国情、地形、人文等现实情况出发,有力地论述了施行胡服骑射对国家结束分裂、增强国家的竞争力、促成国家深刻统一的好处。
  但以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和赵文、赵造、赵俊等人为代表的赵国宗室贵族不愿丢掉手中的权力,以胡服骑射必将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各项国家政策随之改变、变动太大容易造成国内局势的不稳定(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阻止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公子成,赢姓,赵氏,名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赵武灵王没做公子成的思想工作,因为觉得自己人会帮自己人。殊不知,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是以公子成为代表的宗室势力。  

  没有办法,公子成摆出一副我是王叔我怕谁的姿态,使者说不动,只好老大亲自出马了,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拜访,耐心地说服了宗室贵族集团的首领公子成,向他表明了自己改革的决心和对以胡服骑射为标志的全面改革的整体构想。并且表示有雄才大略的治国者,为了获得国家的利益,不应采取固定的套路和方略,应该不拘一格(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
  经过一番发人深省的开导,有考虑到赵国目前的颓势,公子成被说服了,第二天就穿着胡服前往上朝。
  由于公子成对胡服骑射的接受,赵国的宗室贵族也就大都跟着同意了。
  周赧王八年(前307)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少数民族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并且以能任官,明确了游牧文化的主导地位,使大批出身低贱和有戎狄背景的人得到重用。  

  赵武灵王的一系列措施使得赵国蓬勃发展,但是,不可避免的,一些贵族又出来闹事了。
  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等赵国宗室见赵武灵王动了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没办法,权利被大大削弱了,该闹事的还得闹事。公子成被说动了他们可没被说动,商量了几天就伙同着四处散布谣言说:“赵雍这家伙真不是东西,平素就看着我们不顺眼,这是故意做出来羞辱我们。”
  赵武灵王听到后,勃然大怒,立即召集满朝文武大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只说了一句话便拂袖而去:
  “有谁胆敢再说阻挠变法的话,我的箭就穿过他的胸膛!”
日期:2012-10-10 22:45:40

  【赵国铁骑】
  赵武灵王的强势震慑了那些提出反对意见的贵族,再没有哪个不开窍的公子哥赶去触赵武灵王霉头,胡服真正的在赵国上下推行开来。  

  其实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除了为适应同周边国家的军事竞争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解决以代郡和邯郸为代表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  
  赵国是一个游牧文明重于农耕文明的国家。也是华夏系统中与北方戎狄各族交流最全面、最深刻的国家,公室与戎狄的通婚程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赵国的文化如同他们国君的血统里有大量的戎狄之血一样,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混合体,赵国的戎狄化比秦国更严重。赵武灵王即位后,重用出身于楼烦的楼缓和出身于匈奴的仇液,再加上父亲的托孤重臣肥义,赵国的戎狄外族之臣成了赵武灵王最重要的一批助手。
  赵国虽然也采用此前一直施用的大臣异地就任制,即有戎狄背景的大臣到农耕文明的中心邯郸,华夏族大臣则到游牧文明重镇代郡为官,以期达到加强两种文化的交流和国君控制两派大臣的目的。但这种办法显然功效不大,代郡与邯郸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成为了赵国政变的两个牢固据点。而且,代郡的势力不断渗入到游牧文明的另一个重镇太原郡,邯郸则控制了地近中原的上党郡,赵国的南北分裂局势在扩大。赵国的两种文化、两大政治势力处于不断的争斗状态,而且越离越远,这需要赵武灵王铁腕整合,明确各自的地位,将其整合为一个依赖重于排斥的整体。  

  赵国的内政与其他中原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其他中原国家的内政矛盾主要体现在宗室贵族与多为地主、自耕农出身的军功贵族之间的矛盾,而赵国的内政矛盾则体现为华夏族大臣与有戎狄背景的外族大臣之间的矛盾。
  两派之间的矛盾往往都是由于华夏族的大臣蔑视、排挤戎狄族大臣而引起的。在赵武灵王之前,赵国曾发生多起争立国君的政变,其频繁程度为当时各国之最。
  在争立国君的两派中往往一派由有戎狄背景的大臣支持、以代郡为根据地,一派由华夏族大臣支持、以邯郸为根据地。邯郸与代郡分居赵国的南北,分别是赵国进军中原的基地和制约戎狄的据点。邯郸与代郡之间隔着中山国,邯郸要与代郡交往就得绕很大的圈子,需要经过太行山西侧的上党郡和太原郡才能进入本来处于邯郸北面的代郡,很不方便。邯郸与代郡的联系远不如与它们临近的中原和戎狄之间的交流紧密。

  两个重镇本来在民族和文化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交通的不便利更加大了这种差别。邯郸对代郡的控制本来就一直很不力,而代郡出于同戎狄国家军事斗争的需要又有便宜行事的巨大自治权力,邯郸与代郡实际上是赵国执行南北不同攻略的两个国都。赵国有很多贵族就是在控制了代郡后,有了向赵国中央政府挑战的实力。赵国国君喜欢用没有复杂背景、出身于戎狄的大臣,他们能力出众而易于控制,远较能力平平却野心不小的宗室成员为强。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赵武灵王多年,趁着胡服骑射解决这个问题似乎是最好的时机。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组建一支庞大的战无不胜的铁骑,赵武灵王深知此事的重要性,所以本次改革的主要目的即为骑兵。
  为了有一块良好的训练基地,赵武灵王率军攻下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并改作"骑邑",以训练骑兵。
  赵国在军事上使用骑兵、采用适应骑射的胡服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但那时只是战士们一种自发的行为。不是某个人的创造,而是根据军事斗争的实际需要,很自然地采用了更容易获胜的斗争手段而已。可以说,游牧民族在与中原接触后不久,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骑兵,只是在数量、质量、战术使用上都很原始,起不了左右战争胜负的主要作用。
  胡人的游牧生活和军事训练一体化,在与中原农耕文明国家的作战中,由于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性都很强,经常能够取胜。赵国与秦国、燕国这些与游牧民族国家接壤的国家,在几次败给胡人后,便采取与胡人同样的作战方式,招募胡人骑兵充当教官,或者直接充当士兵,为中原国家服务。
  但这种雇佣骑兵很不可靠,而且很难指挥,华夏族的将领很少有骑术精湛、懂胡语、深通胡人文化的,崇尚英雄主义的胡人又不愿服从他们不敬佩的将领,军中将领不和,兵家大忌。这也是赵武灵王想要拥有强大骑兵最大的阻碍。
  赵武灵王苦思良久,提出把赵国将士直接培养成骑兵与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支能被国君牢牢控制的国家骑兵。  
  于是赵武灵王把自己训练的精锐骑兵作为军官教导团,开始培训骑兵军官。原来的步兵和步兵将领要想转为骑兵,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
  同时,赵武灵王还招募大量的胡人,充实到骑兵队伍中。由于赵武灵王控制了骑兵的军官,这支新组建的骑兵军不同于以往的骑兵雇佣军,被赵武灵王牢牢地控制着指挥权。赵武灵王借组建骑兵、选拔骑兵的机会,对赵国的步兵系统也进行了一次从上到下的大整顿,亲自选拔步兵将领。赵武灵王选拔军事将领严格遵循能力原则。
  这样,国民中许多有能力的人都得到了任用,而大批的赵国宗室贵族遭到了裁撤。赵武灵王通过对军队系统的调整、改建,更稳固地控制了赵国的军权。骑兵是一个技术性比较强的兵种,对将领和战士的选拔与训练都很严格。培养和装备一个骑兵的费用相当于十个步兵,而国家给骑兵的待遇则是贵族的水平。骑兵是当时的特种兵和军官团,是赵国的军事特权阶层。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军事将领主要是从骑兵中产生,至少要有在骑兵部队服役过的经历。

  由于骑兵的特高待遇和非常好的军官前途,赵国的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家里能够出一个骑兵,最好是一个骑兵将领。于是乎,赵人养马蔚然成风。骑兵的装备也比步兵要复杂得多。一个骑兵必须要有两匹马,用特制的骑兵弓,配备不同用途的箭,要有长刀和短刀,夜里御寒的皮蓬和可供长途奔袭的口粮和水。
  骑兵的服务人员也很多,有负责养马的,负责收集牧草的,给马看病的...不知道的都快认为这些马是王室成员了,瞧着日子过的,比一般有钱人都好多了。
  骑兵的武器装备不同于步兵,主要由胡人工匠负责生产。骑兵用具中有大量的皮革制品,对牛羊的需求很大。与游牧生活相关的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赵国士兵的形象也与中原各国的士兵形象差别较大,与楼烦、林胡这些胡人倒很相似。赵武灵王本人也能操胡语,惯住帐篷,喜欢水草生活。
  骑兵的流动性很强,兵籍管理和给养保障比步兵要复杂得多,必须要新建立一个政府服务部门专门为之服务。于是乎,马籍应运而生,此做法也大大加强了国家对全国骑战潜能的掌握和调用。
  骑兵,就这样毫无悬念的席卷赵国。
  终有一日,他们将驰骋疆场,为赵国建立不朽功勋,他们有一个新名字——赵国铁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