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2节作者:
皇帝不称朕 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率部横越长江,占领元军据守的太平路(改为太平府),随即攻取句容,并于第二年攻克元朝江南重镇集庆路(改应天府,即南京)。这是朱元璋“龙飞”的关键时期,过去寄人篱下的他,自渡江后开始独立发展,不仅有了自己的部众,还在江东占据了一块稳固而富庶的根据地,不再是“流寇”了。
发达了的朱元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宗族的支持。他记得父亲曾说,老朱家的本宗出自金陵属县句容,地名叫朱巷,而此地就在金陵城外不过40里,他立即命人去寻访。
其实朱家的世次,顶多能上推到五世祖“仲八公”。仲八公生3男,老三“百六公”是朱元璋高祖。百六公生2男,老二“四九公”是曾祖。四九公生4男,长子“初一公”是祖父。初一公生2男,老二朱世珍就是朱元璋的“先考”了。
朱元璋的伯父朱五一有4个儿子,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父娶了泗州人陈氏,也生了4个儿子,依着从兄弟的行第,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和重八。老幺重八就是朱元璋,他父亲在年近五旬时才生的他,是老年得子。
诸公看呵,朱家祖先的名字,从仲八公一路下来,初一十五,像是过节。元代的小民百姓,就是这样取名的。唯有朱父,大名“世珍”,雅得有些怪异。其实这并非他的本名,他原来的名字毫不出奇,叫朱五四。朱元璋当大官后,觉得用重八这个牛倌的名字发号施令太显寒碜(他的对头张九四,改名叫张士诚了),就改名元璋,字国瑞。顺带手给他已经过世的父亲也改了名,他的哥哥重四、重六、重七也都有了新名,叫兴隆、兴盛和兴祖。
据《世德碑》讲,朱家在元朝是淘金户。在元代严密的户籍制度下,百姓被强制编入各种户籍(如儒户、军户、乐户等等),一旦入籍,子孙不能改业,世世代代对官府承担义务,实际上就是官府的奴隶。而元代的定籍非常随意,好比朱家世居句容(今江苏句容),金不是当地的土产,教金户哪里去淘了金来贡献给政府?只有自己掏钱去买金充贡。长此以往,无以为继。朱家为重役所困,无计得脱,久之家计消乏,只有逃亡一条路。初一公就是这样逃到泗州盱眙县的。祖父死后,两个儿子不善经营,加之动乱频仍,家道益加衰落,一家人又迁到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的乡间居住。
朱家迁离盱眙时,朱父才8岁,到朱元璋派人访亲时,已过去了七、八十年。亲戚还能找到吗?不要紧,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朱家世代务农,忽然间出了个大官儿,还是统领本乡本土的大帅,谁不愿来攀个亲?这一寻访不打紧,同族父老昆弟竟然来了40多人。
朱元璋大喜,与他们“叙长幼之礼,行亲睦之道”,仿佛当年刘邦衣锦还乡,击筑而唱《大风歌》的情景再现。当年刘老三(刘季)被父老们簇拥着,人人嘴上涂了蜜,话儿可心暖人,把刘邦吹得晕晕乎乎,一曲才罢,就下令永远免除“龙兴之地”丰、沛二县的赋税。朱元璋当皇帝后,也下旨免除他最先占领的几块地盘的赋税,他坦承,这一手是学汉高祖的。
朱元璋在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撰写《朱氏世德碑》,不是无缘无故的。这一年的三月,身为宋龙凤政权江南行中书省右丞相、吴国公的他,获得一项重要荣誉:他的考妣三代,即父母、祖父母和曾祖父母,都被追封为吴国公和吴国夫人。
龙凤政权的皇帝叫韩林儿,他的父亲韩山童是白莲教徒,元末红巾军的领袖,他自称宋徽宗的子孙,所以建国后即以宋为国号。韩山童被元军捕杀,韩林儿在刘福通等人的扶持下建国登位,年号龙凤,先后定都于亳州和汴梁(今河南开封)。
朱元璋其实与韩宋政权并无渊源,他本人也不是白莲教或“明教”徒,但他在江南占据一块地盘后,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接受了当时在中原淮上一带实力雄厚的龙凤政权的封号和名义上的领导。当时的文书,都是先书“皇帝(韩林儿)圣旨”,再书“吴王(朱元璋)令旨”,纪年也采用龙凤年号。元朝的至正二十三年,就是韩宋的龙凤九年。
甘居人下的朱元璋哪里想得到会有做皇帝的一天?他的敌人多着呢!陈友谅(汉)、张士诚(吴)、明玉珍(夏),还有其他一些小诸侯,割据一方,实力都与他相若;北边正统的元朝,实力大为削弱,虚弱不堪,仍然还占领着中原及北方的广大地区。就是在他头上,还顶着一个姓韩的朝廷。这个朝廷一度非常强大,曾派兵三路北伐,一直打到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和辽东(今东北辽河以东),差一点把元帝的宝座给掀翻了,但它在北伐失败后迅速衰落。为了笼络在名义上依附于它的实力派,龙凤政权特赐给朱元璋三代恩典。朱元璋闻命,欣然接受,好像还有点大喜过望,亲自来到先人的坟茔前,焚黄告祭,把令人扬眉吐气的喜讯通知地下的枯骨。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还把别人赐的帽子当宝贝。后来做了皇帝,昔日的主子在官方口词里已为妖人、盗贼,朱元璋开始回避曾臣服于龙凤政权这段历史,三代追封吴国公的事更不必提起,《世德碑》也被毁弃,朱氏煌煌之德,成为了讳史。
朱家儿郎做了皇帝,他的祖先也不可再为人臣了。朱元璋登基后,立即追尊其四世祖为帝:
高祖为德祖玄皇帝
曾祖为懿祖恒皇帝(以上二人葬于句容朱巷,墓已不可寻)
祖父为熙祖裕皇帝(葬泗州)
父为仁祖淳皇帝(葬凤阳)
并为他们起建陵寝,这便是中都皇陵(在安徽凤阳)和泗州祖陵。
从祖父辈开始,朱家就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在乱世中辗转求生。洪武元年(1368)正月乙亥日,迎来了朱氏家族史上最为红火旺盛的一天:老朱家最有出息的孩子重八公子在南京登基坐殿!同一日,一大批因流离贫病而亡的子孙们在阴间称了王(阳间皇帝的政令能否行于阎罗殿,我表示怀疑)。朱元璋将他已死的伯父、堂兄弟、亲兄弟及兄弟之子,一概追封为郡王(明代郡王两个字,如南昌王;亲王一个字,如燕王)。
这些所谓的皇族,说白了就是朱家的男丁,除了大哥的儿子朱文正,都死在朱元璋起兵之前,没有看到老朱家富贵昌盛的那一天。朱文正也没有看到,他在朱元璋渡江之前就投奔了叔叔,热火朝天地帮叔叔干事业,结果朱家的豪宅看看将成,他本人却被狠心的叔叔处死了。这个后文再表。
朱家男性成员封了王,女性该封公主。
朱元璋有两个姐姐,大姐死得早,洪武三年追册为太原长公主(明代制度,皇帝之姑封大长公主,姐妹封长公主,女封公主),大姐夫王七一赠驸马都尉(简称驸马)。
二姐朱佛女,比四弟年长13岁,在朱元璋到濠州(今安徽凤阳)参军的前一年去世。她与丈夫李贞育有一子,小名保儿。朱佛女死后,李贞带着孩子潦倒于乱兵之中,“濒死者数矣”。听说内弟领兵驻守滁阳(今安徽滁州),急忙带着儿子来投。朱元璋这时刚刚有了些势力,“思亲询旧,终日慷慨”,对手足之亲的到来异常之喜——“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这是朱元璋的原话。他把16岁的保儿收为养子,命随己姓朱,取名朱文忠(即李文忠,在明朝建国前后复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