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33节作者:
皇帝不称朕 总而言之,由于明清以来,印刷术大为发达,私家著述极为昌盛,造成大量的历史载记不可称为“史”,只是戴着史的帽子的小说、故事与流言蜚语,作者肆笔乱写,而我们对其真实性极难辨别。这使得我们在讨论一些问题时,不可避免地碰上相关史料左右手互博的情况。
傅斯年先生说:“大凡官书失之讳,私记失之诬。”傅先生是主张明成祖生母是碽妃的,他说:明代官史略去成祖的生母,是讳;而野史谓其为元孽,即是诬。成祖愈讳言其生母,私家愈侈言其“真父”,此犹官报与谣言,各有所缺。
我们可就傅先生所论稍加发挥:论者谓朱棣生母为达妃,其实是对这位老祖的“污名化”,是对成祖朱棣负面评价的一种另类的表现形式。
这并非无故的,缘因明太祖朱元璋肆行惨杀,世人所望,惟在太孙朱允炆。皇太孙浸润儒术,性格宽和,天下归心。惜乎允炆谋国不善,亡于燕王朱棣。而朱棣上台后,益肆屠戮,种种倒行逆施,更不下于其父之下。傅斯年先生在《明成祖生母记疑》一文中说:
“在明人心目中,永乐非他,绝懿文(太子)之裔、灭方孝孺之十族者也。偏偏其生母非汉姓,而洪武元年直接至正(顺帝年号),庚申帝(即元顺帝)为瀛国公子之说甚嚣于人心,则士人凭感情之驱率,画依样之葫芦,于是碽妃为庚申帝妃,成祖为庚申帝子矣。”
后面我们还将讨论被朱棣篡夺帝位的建文帝是否“逊国”出亡。终明之世,士大夫心中固以建文为正,以永乐为篡,建文君明明死了,偏要凿空编出种种“革除遗事”,不准他死;又凭感情之驱率,以成祖为达妃子,为庚申君之子,虽年代之不合,不问也!
总之,对失败者同情,对暴虐者不齿,人们把嬉笑怒骂寄托在各种离奇的故事与传说里,恶人并未一定要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人们将他作为放在一个令他羞耻的地方,也是对他的惩罚和鞭挞。——而史实之真,则不一定是唯一的追求了。
我们最后再总结一下,朱元璋长大的24个儿子中,身世存有异说者有:
懿文太子标、秦王樉、晋王棡,称李淑妃,或“诸母”生;
燕王棣,称为元顺帝遗腹子,或达妃、高丽妃或碽妃生;
代王,野合所生;
某王,与**所生;
潭王,陈友谅遗腹子。
明天开讲第二章《骨肉之变》……
日期:2013-07-27 11:17:05
第二章 骨肉之变
一 朱元璋训子
28
俗话说,虎不食子。朱元璋从无杀子的劣迹,他对孩子们护爱有加,他最重骨肉之情。他建立的明朝,是典型的家天下。
或许有人要问,老朱是家天下,老李老刘们搞的就不是家天下?诚然,过去的历朝历代,没有一个不是家天下,不姓李,就姓刘,皆是一家一姓的王朝。只是朱元璋的心胸看起来比所有君主都更窄,他不止要让自家人世世代代坐稳天下,还不许旁人从他家碗里舀一匙羹。
我们不拿他干的某一件具体的事来举例,就说他开创的明代宗藩制度。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地位,最为后人推许的,是其开国定制,洪武三十余年间,他从各方面奠定了新朝的各项制度。开口闭口都是“太祖之制”的明代人自不必说,清代人对朱元璋也都佩服的不得了。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里有一章专门讲明朝的《开国规模》。在顺治皇帝眼里,朱元璋简直是天下第一明君,不单唐太宗比不上,就是“历代贤君”,如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些人,都不如他。顺治帝的爱自然不同于追星族——“爱是没有理由的”,他推崇朱元璋,主要是佩服他规划了一代王朝的优良制度,他说:“古代贤君,他们做的事,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要三七开、四六开。唯有明太祖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所以我说,历代之君都比不上他!”康熙帝下江南时,专程到南京孝陵叩拜,写下4个字的评语:“治隆唐宋”,赠给坟下的前辈。清代以来有一句话非常著名,叫“清承明制”,即清朝的制度,都是从明代承袭而来。而明代大政的基础,则是由朱元璋一手奠定。
清人对朱元璋的评价是否恰如其分呢?我觉得有些过分了。其实朱元璋手创的好多制度,在他身故之后,要么被废弃了,要么被偷梁换柱,变成道具(可参看我写的关于明代早朝制度的两篇论文);有的则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给明王朝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比如宦官制度这块胎记,就是从洪武朝的肚子里生出来时就有的(对于宦官制度,一般认为是朱棣造成的,其实这是误解,可参看拙作《洪武朝内府官制之变与明初的宦权》),还有一个,就是极为不合理的宗藩制度。
明代的宗藩问题就历代而言,是最为严重的,从决策科学性的角度来说,也是最不科学的。这个制度概而言之,是只要姓朱,大家都有官做,有饭吃,其继承制度是这样的:皇帝之子除嫡长子继承皇位外,余子皆封亲王;亲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余子皆封郡王;郡王以下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此类推分封。
女性成员也一样,从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也是人人有封,都有禄米吃。如果容我发一句奇论,则我要说:朱元璋是中国最早的女权主义者,他坚决地与“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些根深蒂固的陋习做斗争。瞧,朱家的女儿们,生养死葬,老朱家都要管的!
总之,凡朱家男女子孙,生来都有封爵,各按等级吃一份铁杆庄稼。偏偏朱家人的生育能力又从其属相,都很能生,好比封于山西的晋王府,有一位郡王,竟然生了100个儿子,没说的,按照分封制度,硬生生封了99位镇国将军(长子则继承王爵)。再以中原富庶之地河南为例,该省分封亲王达5位之多,郡王更近百人——王爷这玩意儿,在明代是大大贬值的了,不知何故,竟有人要回到明朝当王爷?
到明代中期,朱氏宗族人口已相当庞大,每过若干年还要翻一番。这些人被称为“天潢贵胄”,是不准从事任何生产活动的,也不许他们出来参加科举考试做官(直到天启年间,从稍微放松),他们存在的意义,真的很像寄生虫,只管吃喝拉撒睡,别无正事。
朱元璋制定的宗藩政策,充分反映了他利用强权以行一己之私。这样不合理的制度,是前所未有的。前朝不说了,就说“承明制”的清朝,爱新觉罗氏也有自己的宗室,若依明朝的制度,康熙帝20多个儿子,就要封20多个亲王,然后在某个省择一善地,让他们“之国”(又名“就藩”),安营扎寨,繁衍生息,世代享受尊荣富贵。然而清朝的皇子不一定就能封王,封亲、郡王的只是少数几位,其他人只能封贝勒、贝子等,这就有个降杀。而不是像明代,大搞平均主义,只要是老朱家的血胤,都一体照顾,人人有封,个个都有皇粮吃,出嫁、送葬等红白喜事,朝廷还有相应的补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