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51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建文三年十一月,小马皇后生下次子文圭。圭之于奎,少了一个“大”,这就像当时朝廷与四叔燕王的战事一样,日行日蹙。几个月后,燕军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大大的江山真的弄丢了。此为后话。
  总之,朱允炆父子的姓名,大大的古怪,被某些精明的预言家抓住,认为这是太子一系持国不久的证据了。

  同室操戈,同根相煎,用文一些的话讲,叫“兄弟阋于墙”,语出《诗经?小雅?棠棣》。诗名里有一个棣字;朱元璋的26位公子,名字里都带一个木字旁,其中排名第四,封为燕王的,正是一个“棣”——如果懿文太子朱标也像某些史家那么能掐会算,他一定会感觉到,这才是一个真正不妙的恶兆。
  日期:2013-08-10 10:53:48
  接41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日,朱元璋驾崩于大内西宫,享年71岁。遗诏内容很简单,除了说“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主要就是后事的简单安排,关于外藩诸王,遗诏说:“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即要求亲王们在各自封国内“哭临”,不许到京师来奔丧。
  十六日,朱元璋入葬于早已建好的孝陵(今南京孝陵),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辄将来讲什么太祖皇帝、高皇帝,都是此翁。
  朱元璋从死到葬,在短短6天内完成,一朝开国之君的敛葬似乎稍嫌急促了些,这为后来燕王指责建文帝不孝,留下了口实。
  上引遗诏出自清修《明史》,而在《明太祖实录》里并未收录此诏,因为朱棣根本不承认这有个诏书,即便有,他也一口咬定出于伪造,根本不可能是太祖真实意思的表达(这个真实意思,经他这么一搅合,算是只有鬼知道了),朱棣甚至指责建文帝是矫诏即位。
  《太祖实录》的纂修者只好顺着朱棣的意思来编纂了,该书对朱元璋临死前的情节,是这么介绍的——
  “乙酉,上崩于西宫。上素少疾,及疾作,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渐剧,乃焚香祝天曰:‘寿年久近,国祚短长,子孙贤否,惟简在帝心,为生民福’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还京。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上不之知也。疾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言不及他。
  文中的“今上”,即是当时的燕王;因为《太祖实录》是永乐时期重修的,故称朱棣为今上(今上皇帝)。

  这段文字讲,朱元璋在临崩前,曾差太监召燕王还京。如果朱元璋此举意在令燕王继位,则与遗诏称朱允炆“天下归心,宜登大位”相违;如果他只是想念第四子,欲于阖目前一见,则同样与遗诏令诸王“勿至京师”的要求龃龉。故此,实录写入此节文字,必然要删除与其内容不合的遗诏。
  实录想告诉读者,太祖皇帝平素身体壮健,发病了仍坚持上朝理政。直到病体日沉,意识到挺不过去了,才开始考虑“子孙贤否”的问题,并立刻派太监持金牌、符验去召燕王上京。
  此处用的是“曲笔”,它没有明写召燕王何事,但通读上下文,便知是令四儿子来继位的。它且暗示:孙儿不贤,第四子才是他属意的接班人。此文写朱元璋临终起易嗣之心,也试图暗示:朱允炆虽然具有皇太孙的身份,但未必就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他违反祖父之命,阻回燕王,是“矫诏”的篡逆行为——这是典型的贼喊捉贼。
  明朝的制度是,谁居皇太子、皇太孙之位,谁就是法定的大位继承人,拥有“储君”“储贰”的大名分。国不可以一日无君,太子或太孙是国之根本,相当于副皇帝,正主儿一旦不讳,将立刻由他接管国家最高权力,所以又称“国本”。朱允炆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被立为皇太孙,至此已经6年了。朱元璋既然身体健康,头脑清楚,没有发生老年痴呆的症状,怎么会要升天时,突然把皇太孙摆在一边,试图另起炉灶,请燕王来添乱?

  燕王朱棣“接(莫须有之)旨”后,立即奋马南下,却不想在淮安被“用事者矫诏”勒还。用事者,就是指在朝管事的人。在朝廷管事的,应是皇帝,有了皇帝他还来管事,则此人一定是权奸。所以“用事”不是一个好词,一般都分配给太监王振、刘瑾、魏忠贤这些人,而朱棣所指,是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等建文帝的亲信大臣。
  这位“用事者”趁朱元璋病重,假传圣旨,将兴冲冲赶来即位的燕王撵了回去。而老父亲为奸臣蒙蔽,一直到要“挂”不住了,还一个劲地问:“老四来了没?老四来了没?”而皇太孙就奉侍在病榻旁,却“言不及他”,对国事没有任何的交代,只顾嗷嗷乱叫“老四来了没”,岂非精神病发作!
  编造的东西总容易露出马脚,实录囫囵拉杂的记载经不起推敲,如它说朱元璋病势来得急,才命人去召朱棣,然而使者北行,朱棣接命后从北平南下,怎么也要一个月时间,待朱棣骑抵淮安时,皇太孙早已继位了。《明史》纂修官朱彝尊就指出,“谓用事者矫诏却还,当在是年之秋也”。而到秋天时,新君建文帝朱允炆已迫不及待地对叔叔们下手了——燕王,你还敢来吗?
  以上情节《明太宗实录》(永乐朝的实录,在朱棣的孙子宣宗朝修成)也略有涉及: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官召上。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大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
  情节与《太祖实录》大体一致,而细节有所丰富:将“用事者”坐实为兵部尚书齐泰,更指出“矫诏”出自皇太孙(建文帝)的指使。
  当然,胜者为王的“历史”,是不可信的。《明史》就没有采用这些内容,弃之不用,即是对其真实性的否定。事实上,朱棣直到占领南京前,从未对皇太孙继承的合法性提出过质疑,他数次给朝廷上书,都是称朱允炆为帝,自称为臣。他肆意篡改历史,都是在他登基之后授意史臣所为,作为胜利者,他现在可以随便往失败者身上踏上一只脚了。
  《明实录》这么编写,意在指出,朱元璋真正属意的继承人是燕王朱棣,对此至死不渝。在《太宗实录》里,史官们(请注意,一旦历史学家当官,那他书写的就不再是历史,而是教科书了)还编造了这样一个故事: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朱标薨后,朱元璋召侍臣密语——各位,瞧,又是一次被曝光的“密语”。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不是经常有人给我们讲一些秘闻吗,装得何其神秘,好像他专门指派中情局特工打探来的。其实呢,不过是些小道传言,里面还夹杂了许多他自己的创作。
  且听朱元璋密谈时怎么说,他未开口先一声叹,然后缓缓道:“长孙允炆少不更事,而主器必须得人啊!”随即道出衷肠:“朕欲建燕王为储贰,以承天下之重,庶几宗社有托。”
  “若立燕王,将置秦、晋二王于何地?”翰林学士刘三吾先反问道,然后说:“且皇孙年长,可继承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