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发财不得不读的一本书:胡雪岩经商的智慧》
第19节作者:
京城说书匠 日期:2014-05-09 11:33:50
他乡遇故知
何桂清,道光时期重要的大臣,字丛山,号根云,云南昆明人。道光年间,此人历任编修、内阁学士、兵部侍郎、江苏学政、礼部与吏部侍郎等职位,可谓位极人臣、威震天下了。
这么一个位高权重的官员,究竟与王有龄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在王有龄小的时候,王家还是很有钱的,虽然称不上富甲一方,但也绝对是一个小康之家。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王有龄小时候还是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的。但是,由于他小时候特别顽皮,对于读书也没什么兴趣,所以他读书并不怎么好,这也是他屡试不中的根本原因。
看见自己儿子这么不爱读书,王有龄的父亲这个愁啊,我这辈子已经没戏了,如今儿子也是这副德行,要是再这样下去,我王家岂不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所以他必须得想一个办法,好好解决这个问题。
话虽如此,但是“人的命、天注定”,对比那位只会拼命读书的曾国藩,王有龄根本就不是这块料,不管是严加管教,还是物质诱惑,或者是精神教育,王家使尽了各种办法,依旧对王有龄没有任何的作用。
到了最后,王有龄的父亲彻底绝望了。在一次痛骂儿子,借酒消愁后,王有龄的父亲没有回到自己的房间,而是一头扎进了仆人老何的房间里。按照他的本意,他就是想吩咐老何烧壶水,好让自己醒醒酒。
可是,就在王有龄父亲看见老何儿子的时候,他的酒突然就醒了,而他的双眼,更是散发出了“如获至宝”的金光。
在那个阴暗的角落里,在一盏孤灯的陪伴下,老何的儿子何桂清,他正拿着毛笔,在桌上艰苦地练着字,而且字写得非常不错。
“如果这是我的儿子,那该多好呀……”此时此刻,看着这位艰苦努力的少年,想着自己不务正业的儿子,同样的年龄,同样的性格,差距怎么差这么大呀?
就在这个时候,王有龄的父亲灵机一动,他要让这个孩子上私塾,成为自己孩子的陪读。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让何桂清这样用功读书、认真听课的孩子坐在王有龄的旁边,他也一定会受到影响,进而也酷爱学习吧。
事实证明,这就是王有龄父亲的一厢情愿。
但是不管怎么说,王有龄的父亲还是讲述了自己的请求,他希望何桂清能够来私塾上学,好好地陪自己这个不肖子读书。而面对这个请求,老何根本就没有拒绝的理由,甚至可以说,他根本不相信这种“天上会掉馅饼”的好事。
在古代,孩子上学主要去“私塾”,就是个体经营的学校。这种学校一般都是有名的大儒所开,而且人家这种学校讲究“宁缺毋滥”。为了不砸掉自己的金字招牌,他们轻易不收外人,您要是没有关系、没有亲戚朋友帮忙,有钱也没用,而且这种私塾学校的学费,也是奇贵无比。
日期:2014-05-11 17:49:39
如果放在以前,这种上私塾学校的事情,那根本就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但是现在,何桂清真的梦想成真了。
由于与王有龄家境不同,所以对于何桂清而言,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而且由于他的脑子非常好使,学习也非常刻苦努力,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何桂清的学业就突飞猛进,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反观王有龄,他的学业依旧原地踏步,根本没有任何的起色,从他后来的成绩来看,王有龄并不笨,只不过,他是真的不爱学习。
当然了,何桂清对于他而言,他并不是自己学习的榜样,而是又多了一个玩伴。从那以后,只要一下课,这两个孩子就会跑出去玩,他们干一样的事情,玩同样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他们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对方的知己。
当然了,每次看到这幅场景的时候,王有龄的父亲都会悔恨无比,他一定会用脑袋去撞墙。
后来,由于自己的不懈努力,何桂清得到了上天的眷顾,终于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而随着他把自己父亲接到京城后,何桂清就与王有龄失去了联系,两家也再也没有了关系。如今十几年过去了,王有龄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何桂清的仕途之路居然如此顺利,他已经位极人臣,成了一位大清的二品大员。
回想往事,何桂清这个看门老头儿的儿子,居然变成一只金凤凰,从秀才、举人开始,一直金榜题名、位列翰林,最后官居户部侍郎,成为了大清真正的擎天一柱;而自家这个真正的豪门士族,居然家道中落、代代衰败,最后居然到了无钱投供、勉强糊口度日、几近饿毙街头的地步。
两者这么一对比,真是应验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句话。
何桂清与王有龄的故事告诉我们,风水轮流转,不同的人生态度,完全可以造就不一样的结局,正因如此,这大千的世界,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既然知道了这位何大人,王有龄觉得这是一个天赐良机,无论如何,不管用上什么样的办法,王有龄都要见他一面,所以在花了无数的金钱,打通了无数的关系后,王有龄终于见到了这位何大人,这位小时候天天与自己玩耍的何桂清。
如今老友见面,还是十几年没见的“玩伴”,两人自然寒暄欷歔不已。回想当年在王府的点点滴滴,叙谈当年的同桌之情,俩人自然谈得是不亦乐乎、高兴不已。
虽然王有龄与何桂清是老友相见,但碍于现在他们身份相差悬殊,所以在谈话的时候,王有龄都要察言观色、小心应付,而他的内心,更是喜忧参半、忐忑无比。
喜的是,何桂清的突然出现,让本来没戏的“投供”出现了转机,只要何桂清肯帮助自己,那么自己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逢凶化吉;但是忧的是,世间变幻莫测,人心更是难料无边,如今已经位极人臣、飞黄腾达的何桂清,他还会念及儿时的情意,为了当年的友谊帮助自己一把吗?如果他选择了不理不睬,自己又该怎么办呢?
这种种的假设,纠结的心结,它们一股脑地充满了王有龄的内心,他只能感叹造化能人,郁闷地喝着小酒,痛苦地等待着老天爷最后的决定。
但是,当王有龄听见这句话的时候,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转机,终于到了。
“王老伯近来身体可好?”
等了这么久,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一听到何桂清询问自己的父亲,王有龄不由得悲由心生,他痛苦无比地回答道:“家父先前与我到杭州捐官,谁曾想,在杭州,家父已经……”
还未说完,王有龄立刻失声痛哭不能自已,在擦干自己的眼泪后,王有龄一股脑儿说出了最近所有的遭遇,最后他含着热泪对何桂清说道:“家父生前遗愿,希望我能够虚补一个官职,如今我穷困潦倒,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才冒昧来见兄长,希望你无论如何要帮帮我,以告慰我父亲在天之灵。”
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还能不帮忙吗,何况何桂清这个人也不是一个忘恩负义之辈。当听说王老爷子不幸逝世后,何桂清也痛哭不已,在他的定义中,如果不是王老爷子的援助收留,还让自己上私塾学习深造,很可能他们父子早已流落街头、暴尸荒野了,更何谈今日之成就。
到了最后,何桂清动了恻隐之心,既然今生无法报答恩公,那么照顾一下恩公的后人,也算是自己聊表寸心,告慰恩公的在天之灵吧。
在擦干了自己的眼泪后,何桂清对王有龄说道:“我不会忘记恩公的旧情,一定会全力帮助你,说吧,你想到哪里补缺任职?”
一听这话,王有龄擦干眼泪说道:“我想回杭州任职,一来,我父亲惨死在杭州,我要回去终生为其守孝;二来,我的恩人在杭州,我要回去报恩。”
听到这番回答后,何桂清立刻竖起了大拇指,他佩服地说道:“好,有情有义,不愧为恩公之子,假以时日,你定能成为忧国忧民的好官。既然你想回杭州,那也不是什么问题,新任命的浙江巡抚黄宗汉,他与我是同科进士,我们之间还有一些交情,待会儿我写一封信,让他好好照顾一下你。”
话虽如此,但是何桂清清楚知道,黄宗汉这个人是一个见钱眼开、贪得无厌的人,就是有自己的举荐信,要是没有银子,王有龄这趟也是白搭。
所以到了最后,何桂清又交给了王有龄五千两银子,但是碍于好友的颜面,他没有点破这些银子的真正用途,只是对王有龄说了一番“这笔钱是自己的一点儿心意,还请你笑纳”之类的话。
何桂清的这番言论,王有龄压根儿就没有听懂,他真以为这笔钱是路费呢,所以没有任何的拒绝,他就心怀感激地接受了。
那么,秉持着这种“信仰”的王有龄,他能够“投供”成功,获得自己梦寐以求的官职吗?
一个字形容:悬。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