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从史料细节探究历史真相》
第43节作者:
zlzxs 陈仓之战时,董卓被安排殿后,寸功未立,两人由此交恶【范书《皇甫嵩传》:(皇甫嵩)遂独进击之,使(董)卓为后拒。连战大破之,斩首万余级,(王)国走而死。卓大惭恨,由是忌嵩。】。
日期:2015-06-03 12:56:47
此战后,凉州叛军退回凉州,王国病逝,韩遂等人拥阎忠为首领。
不久,阎忠也逝世了,于是凉州叛军就分裂成若干势力,其中以韩遂和马腾两家势力最大,互相牵制。
皇甫嵩也并未趁胜追击,夺回凉州,而是镇守三辅,与京兆尹盖勋一同负责三辅地区的军务。
盖勋上任后,以长安城内士兵太少(只有五千人)为由,向朝廷申请征兵满万,刘宏批准。盖勋并任命士孙瑞、魏杰、杜楷、杨儒、第五儁等五人为都尉【范书《盖勋传》李贤注引《续汉书》:(盖)勋领郡兵五千人,自请满万人,因表用处士扶风士孙瑞为鹰鹞都尉,杜阳魏杰为破敌都尉,京兆杜楷为威虏都尉,弘农杨儒为鸟击都尉,长陵第五儁为清寇都尉。凡五都尉,皆素有名,悉领属勋。】。
本年的董卓是最郁闷的,不但寸功未立,而且地位低于皇甫嵩和盖勋。
综合起来看,两次讨伐凉州叛乱,董卓都是担任副将,而且都信心满满的向主帅提出建议,均被否决,因此董卓对张温、皇甫嵩十分厌恶。后来,董卓掌权之后,就把皇甫嵩整了一次,而张温则死在董卓手里。
话说,后世总有人把董卓说成凉州军阀,这是很不恰当的,一个没地盘的副将,顶多有属于自己的队伍,算什么军阀?朝廷一纸任命就可以让你和你的心腹兄弟们说拜拜。董卓若是军阀,那皇甫嵩和盖勋岂不是也算是军阀了?
显然在皇权尚未分裂瓦解之时,任何地方官都不是军阀。
日期:2015-06-03 22:33:23
第三章 董卓弄权
3.1 董卓进京
本节将介绍董卓进京前后事及其走上权力巅峰的来龙去脉。
3.1.1 守株待兔
陈仓之战后,灵帝刘宏下诏任命董卓为少府(九卿之一),并将军权交给皇甫嵩。董卓拒绝了。就这件事,皇甫酈(皇甫嵩从子)劝说皇甫嵩趁机除掉董卓,而皇甫嵩不敢,折中处理,将董卓抗旨的事上报朝廷【征董卓为少府事,按刘艾《灵帝纪》为中平五年(188年)事,本文从范书】。
随后刘宏又下诏,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这是当时第四个州牧(前三位是幽州牧刘虞、豫州牧黄琬、益州牧刘焉),董卓之前也担任过并州刺史,可以说,非常对董卓胃口,于是董卓这次答应了,却仍然拒绝放弃军权。董卓率领三千亲兵前往并州,但是抵达在河东郡便停滞不前。
董卓拒绝放弃军权,史书上的解读是说:董卓预见朝廷有变。
这种解读的基础必须是:在二至三月份,刘宏已经重病缠身,朝不保夕了,否则董卓的“预见”是无法成立的(详见《灵帝篇》之“灵帝之死”)。
董卓不放弃军权的动机,还可能来自于其旧领导张奂的经历。建宁元年(168年),张奂带兵回京,恰逢刘宏刚登记不久,随后爆发政变,中常侍曹节矫诏任命张奂讨伐窦武。事后,张奂因此功加官进爵。
张奂也是事后才知道自己被宦官利用了,所以拒绝封爵。董卓可不是想帮宦官,他的政治理想,如何进相似,他想帮助士人剿灭宦官,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但是刘辩顺利登基,大将军何进和太傅袁隗牢牢的控制住了朝廷。
随后雒阳传出蹇硕、董重在政治斗争中落败身死的事来,董卓还是只能在河东郡观望。
约在五月,以袁绍为首的士人集团向宦官集团发难,大将军何进发出征调外兵进京的命令。董卓原以为能加入士人集团,捞取自己的政治利益,却没想到换来何进将其调往长安上林苑的命令。
此时的董卓是不被何进看好的,然而事情的转机是:约在七月,袁绍向董卓伸出了橄榄枝,私下允许董卓率军至雒阳,屯兵于平乐观。
日期:2015-06-03 22:34:12
3.1.2 覆水难收
董卓的政治敏感度还是非常高的,接到袁绍的指示后,事不宜迟,立即上路,并同时上书朝廷,弹劾中常侍张让,表明自己政治立场及进京动机。
何进见到董卓奏章后,自然不许,便派种劭前去劝退董卓。
种劭在渑池见到东进的董卓,让其率军前往河东郡牵制于夫罗(南匈奴流亡单于)。董卓阳奉阴违,等种劭刚离开,就继续向雒阳前进,并再次上书:我们的士兵们都不愿意渡河去河东郡对抗于夫罗啊,一个个对宦官们咬牙切齿,所以我不得不带队继续前往雒阳了【陈志《董卓传》裴注引《典略》:臣(董卓)前奉诏讨于扶罗,将士饥乏,不肯渡河,皆言欲诣京师先诛阉竖以除民害,从台阁求乞资直。臣随慰抚,以至新安。】。
不久,在雒阳城外,种劭再次出来劝退董卓,董卓和种劭僵持之后,最终停驻在夕阳亭,位于雒阳城西(详见《何进篇》“4.2.3胜券在握”)。
董卓为何胆敢对抗何进的命令?何进为何不趁机拿下董卓?恐怕最合理的解释是:袁绍给董卓的私信中,答应了某些政治利益的承诺。——这承诺中的内容正是董卓渴望已久的政治利益。
前文也说到,董卓还在袁隗的司徒府里做过掾吏(详见前文“《吴书》考据”),袁绍正是袁隗的侄子,董卓认为汝南袁氏便是自己的后台,所以才有恃无恐。
而何进也知道董卓进京是仰仗袁隗、袁绍的力量,所以也不能和董卓翻脸,只能好言相劝。
陈志《董卓传》简而言之:(董)卓未至,(何)进败。范书《董卓传》也抄为:(董)卓未至而何进败。这是不准确的描述,因为无视了“种劭两次奉何进旨意劝退董卓”的事实。就算何进死时,董卓未至,也是因为董卓在夕阳亭,无法得知二十里外雒阳城内的消息。
黎东方在《细说三国?董卓》里说到:(董卓)到达之日,何进已死。如此脑补,就是掉这个坑里去了。
日期:2015-06-03 22:39:46
最近这两天没心情整,买了个游戏手柄,在家玩游戏。
有时间我就来发上一段,反正也是之前写好的,发之前,我也只是临时修改一下即可。
我倒是希望对汉末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帮我挑错,勾起我研究的欲望来。
日期:2015-06-04 11:54:01
奇怪了,我昨晚还有两贴被删了?连通知信息都没有。
再补发。
——
3.1.3 袁隗的政治理想
在《汝南袁氏》这个话题结尾处,我提了三个问题,我想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袁绍执意剿灭宦官的意愿应该是源自于袁隗的意愿。
按袁绍派张津劝何进剿灭宦官可见:汝南袁氏才是这场政变的真正发起者。争取何进加入,只不过是看中了何进掌握的军权。
之后,袁隗和何进一样,都只愿意站在后台,而让袁绍成了他俩的传话筒和发言人。
汝南袁氏为何要在少帝刘辨登基后不久,立志剿灭宦官?其动机究竟如何?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