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能否认农民、村支书、乡长等等是职业之一种吗?》
第43节作者:
鄢晓丹2013 日期:2013-09-10 22:28:16
2、火车火车
由县城始发的长途汽车中途出了点故障,耽误近两个小时,到达清河镇已是下午三点多钟。钱达生下车后,扛起行李箱在前往松林乡的乡间土路上疾行。清河镇到松林乡不通车,他必须给自己当苦力。
多年没有受过这样的辛苦,才走出一里多路,汗水已经顺着脖子淌。钱达生停了一会儿,将外罩脱去搭在左臂弯,右手扶住肩上的旅行箱,继续往前走,感觉更加吃力,不禁回想起早晨向岳父何宇轩辞行的情景。在那组显出些许陈旧的布沙发上,翁婿俩促膝而坐,已经离休的前副省长将厚重的目光落在钱达生身上,缓缓说道,你利用这次机会到乡下走一走,会对农民与路感同身受,但是你要记住,要想改变江城地区的交通现状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成渝高速明年正式动工,你到了基层,把当前的工作做扎实很关键,是为今后的工作打基础。
此时,扛着旅行箱的钱达生感到脚下的土路愈加坎坷,岳父的话仿就在耳边萦绕不去,内心更是波澜起伏。
从上学开始,钱达生在这条蜿蜒盘旋的乡间土路上行了走十余载,直到他考上大学离开钱唐村。十多年的记忆,深深镌刻下了他往返于山路求学的艰辛。
江城县境内,不仅老成渝公路超年限服役,通往各乡镇及村社的路况更差。因当初修那些路时都是就地取材,用碎石和泥土垫起来夯成的,使用多年不曾修葺,路面早已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每逢下雨,泥浆可没过脚踝。晴天还好,板结得如同水泥地,却处在这丘陵地带,翻山越岭,加之路面狭窄,自行车都无法通行,所有运输全靠人力背或挑,脚夫要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这样的土路才能抵达可以乘车的地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乘坐汽车和火车还是这一带农人的奢望,有些老人甚至一辈子没见过火车。
轰隆隆隆,开火车,
轰隆隆隆,开起来,
往哪里开?
往重庆开!
轰隆隆隆,开火车,
轰隆隆隆,开起来,
往哪里开?
往成都开!
……
日期:2013-09-10 22:28:53
钱达生始终无法忘记,这首儿歌给他带来的影响。
其实这儿歌是一种游戏,名字就叫“开火车”。钱达生还是孩童时,与村里的许多孩子一起沉溺于游戏中:他们先躲猫猫,房前屋后的竹林草垛,磨坊厕所,猪圈牛圈,鸡笼狗窝,都是藏身之所,领头的孩子在院坝里来回走动,随机停到某个位置,开始唱“轰隆隆”,其他躲藏着的孩娃听见后飞跑过来,谁抢先到达领唱的孩子面前,谁就是“火车头”,后到者依次把手搭在前边孩子的肩上,排成一字纵队,跟着“火车头”左右摇晃往前开,绕着院坝边走边唱,参与的人数可多可少。
轰隆隆隆,开火车,
轰隆隆隆,开起来,
往哪里开?
往北京开!
……
他们在游戏中热情高涨,小小的心儿就装满了对乘火车这件奢侈事的幻想和陶醉。
读中学以前,钱达生和他的小伙伴都没见过火车。直到那年从钱唐村小学毕业,他们一部分人考进松林公社中学,一次机缘,那所中学平整操场,要修建跑道和沙坑,班主任老师率领学生到距离学校约五里地的清河镇背河沙,钱达生也在其中。
四川境内著名的沱江流经江城县清河镇,五十年代在清河镇修建了一座横跨沱江两岸的铁桥,叫沱江大桥。大桥下面是宽阔的河滩。那个晴朗的午后,阳光下,细润而干净的河沙闪烁出白亮的光芒。难得出远门的乡村中学孩子赤脚踩在河沙里,追逐嬉闹,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课,仿佛要打开他们封闭多年的内心世界。
这个时候,轰隆隆的巨响震颤着河床,一辆特快客车汽笛长鸣从沱江大桥驶过,风驰电掣。孩子们见识了人生的第一个奇迹,“火车,火车,开起来!往哪里开?往重庆开……”,他们仰望大桥高声尖叫,用目光追着那一挂车厢,如飓风席卷而过的一抹暗绿,直到它消失无踪。
他们却久久兴奋不已。
火车鸣汽笛才能拐弯得来,有个学生说。
火车不鸣汽笛也会拐弯,另一个学生说。
……
背着河沙返回学校的途中,他们为火车为什么鸣笛、怎样转弯之类的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似乎已经感觉不到肩上背负的沉重。
也许从见到火车的那天起,年少的钱达生树立了人生目标:考大学,走出钱唐村,到每天都能看见火车、汽车的地方,一定去搞搞清楚,汽笛因何而鸣?
日期:2013-09-10 22:29:43
此刻,行走在乡间土路上的钱达生感触颇多,一幕幕往事浮现眼前,令人心动而又心碎。多年过去,江城地区还有很多类似于钱唐村的孩子,他们承受着山路的坎坷,从蹒跚学步,至长大成人,然后老去。就像此刻,那些与他擦肩而过的村人们,背着背篓或挑着箩筐,腰背微微前倾,有的人没穿鞋,因长期重荷,他们赤脚上的拇趾骨已经变形,脚后跟是脏污的裂纹和厚厚的老茧,每走一步,像有一把沉重的榔头砸在地上,发出“通,通,通”的暗响,昭示着他们人生的挣扎,伴随“看火车”这个简单而美好的愿望,在他们当中一代又一代传承。
急急行走的村人是从清河镇赶场归来的。清河镇逢场,对于这方圆几十里的乡村是大事。农历每月尾数为5和0的日子为约定俗成的集市贸易日,逢5赶小场,贸易规模小,到镇上去的人略少;逢0赶大场,各方村民带着各种货物汇集一起,小小的清河镇便人山人海了。
这天是农历冬月初十,逢大场,行色匆忙的村人负重而去,又负重而归,他们的背篼或箩筐里面是用粮食、蔬菜、家禽等换来的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当他们从钱达生身边经过时,不禁扭头看一看这个城里人,目光打在钱达生身上,像急促落下的冰雹,有好奇,有羡慕,也有憎怨,还有些许敬畏或不屑。
村人们陆续走过,一股股由浓重的汗腥味和土腥味汇成的特有气息在这乡间土路上涌动,弥漫。即使钱达生刻意不去想有关路的问题,包围着他的特有气息又无时无刻不在提示:有一种人生道路需要改变,一如年少时的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