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索隐》
第34节

作者: 于东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朝里的那些高官们也都是虚实互换的高手。宋江平辽归来后,“蔡太师恐宋江人等都来朝贺,天子见之,必当重用;随即奏闻天子,降下圣旨,使人当住,只教宋江,卢俊义两个有职人员,随班朝贺,其余出征官员,俱系白身,恐有惊御,尽皆免礼。但凡一应出征官员将军头目,许于城外下营屯扎,听候调遣;非奉上司明文呼唤,不许擅自入城!如违,定依军令拟罪施行。”明明是针对梁山人的措施,看上去成了针对全国军事人员的措施,这样一个虚实互换出来,梁山他们即使有意见也不好发作。再者,有人能入朝,有人不能入朝,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就有了对比,也就容易产生矛盾和不满情绪。咱们中国人有个毛病,只要大家的利益都受损了,自己的利益受损也就无所谓,但如果有一两个不一样的,大家就很不高兴,先想办法把没受损的变成受损的再说。蔡太师的做法既能达到压制梁山人的目的,还不容易引火上身,让梁山人自己乱起来,真不愧是太师。所以说,善于虚实互换,实在是玩弄权术的一种高境界。

  日期:2012-10-24 22:14:48
  第六节该说的和不该说的
  宋江一上梁山就开始想着招安,一想就是好几年,真的是很不容易。事实上,招安不但在他们自己来说困难重重,就是在朝廷上围绕招安也是风起云涌。
  第一个提出招安的是谏议大夫赵鼎:“前者差蒲东关胜领兵征剿,收捕不全,累至失陷。往往调兵征发,皆折兵将,盖因失其地利,以至如此。以臣愚意,不若降敕赦罪招安,诏取赴阙,命作良臣,以防边境之害,此为上策。”
  应该说这个提议还是很不错的,不论是实际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非常符合官方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赵官家的最大忧虑不是内忧而是外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比大宋不知落后了多少的辽国一直在想办法抢大宋的好东西,大宋又不想浪费自己的力气,在这种情况下,让内忧和外患来个狗咬狗,真是大快人心的事。从表达方式上来说,赵老师并没有说“我国的边境非常不安,急需进一步加强保卫力量”,不过就是说“防止边境之害”而已,根本没有给大宋朝的形象带来什么危害。但是赵大夫的提议惹得蔡太师很生气,后果也很严重。

  蔡京听了大怒,喝叱道:“汝为谏议大夫,反灭朝廷纲纪,猖獗小人,罪合赐死!”天子曰:“如此,目下便令出朝。”当下革了赵鼎官爵,罢为庶人,当朝谁敢再奏。
  就因为一句话,赵大夫的官没了。
  蔡太师为什么生气?关键问题并不是朝廷的利益如何,而是太师的利益如何。蔡太师的女婿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让梁山的人抢劫了去,这个仇还一直没有报,梁山又跑到蔡太师女婿的地盘上烧杀一番,你说这蔡太师心里能高兴吗?他要生吃了梁山人的心都有了。这个时候蔡太师一心想的就是教训一下梁山,好好地报一下新仇旧恨。偏偏来了一个不懂事的赵大夫,说什么让梁山人到朝廷来吃皇粮,这明明就是打蔡太师的脸么!谁给打我的脸的人说好话,我就打谁的脸,敌人的朋友也是敌人,朋友的敌人也是敌人。于是赵大夫丢了官。

  第二次提出招安的是御史大夫崔靖:“臣闻梁山泊上立一面大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此是曜民之术。民心既伏,不可加兵。即目辽兵犯境,各处军马遮掩不及,若要起兵征伐,深为不便。以臣愚意,此等山间亡命之徒,皆犯官刑,无路可避,遂乃啸聚山林,恣为不道。若降一封丹诏,光禄寺颁给御酒珍羞,差一员大臣,直到梁山泊好言抚谕,招安来降,假此以敌辽兵,公私两便。伏乞陛下圣鉴。”

  这个崔大夫说的话和赵大夫的话只是字面不同,意思是完全相同的。不过这位崔大夫要比赵大夫幸运得多,没有丢官,反而遭到了皇帝的表扬:“卿言甚当,正合朕意。”
  第二次提及招安的人和第一次提及招安的人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无他,环境不同了。相同的话在不同的时候说,产生的效果会截然不同,说话人的命运也会相应地不一样。第一次提出招安后朝廷又输了几阵,不但没有打下梁山泊,反而让梁山拐了好几个人去,丢脸丢得不轻。这时的朝廷需要一个台阶下,谁能送上这个台阶,谁就是识时务者,谁的话就是正确的话。

  日期:2012-10-25 21:17:00
  当然,即使是正确的话也不是随便就可以说的,说得不好,照样得不到好处。比如,第二次招安不成后又打了几仗,朝廷都输了,于是招安再被提起。
  余深道:“须是禀得太师,方可面奏。”二人来见蔡京说:“宋江本无异心,只望朝廷招安。”蔡京道:“前者毁诏谤上,如此无礼,不可招安,只可剿捕!”二人禀说:“前番招安,惜为去人不布朝廷德意,用心抚恤;不用嘉言,专说利害,以此不能成事。”蔡京方允。约至次日早朝,道君天子升殿,蔡京奏准再降诏敕,令人招安。

  你看,就算是好话,也不是随便说了。这位余深大人就深知此理,所以他坚持先和蔡太师通个气、商量一下。蔡太师说这事可以,这事才可以;蔡太师说这事不可,这事就是不可。老爷们能够稳居高位不动摇,并不只是因为运气好,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说话的技术。那些没有掌握说话技术的,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滚蛋。
  第三次招安是真正的招安,钦差是宿太尉。这个宿太尉可不是一般人,“如今和圣上寸步不离。此人极是仁慈宽厚,待人接物,一团和气。”能够做到既讨皇帝欢心,又让众人说好,真是不简单。高俅倒是和皇帝近了,可大家说他好吗?人家宿太尉就不一样,两全其美。宿太尉的秘诀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该说话时说话,不该说话时不说话。辽国犯境,这事宿太尉知道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他就是不说,天天和皇帝在一起也不说。为什么不说呢?一是为不坏了皇帝的好心情,二是为了不得罪其他权臣,当然,主要还是为了不坏皇帝的心情。坏了皇帝的心情,皇帝不愿见自己了,再有本事也没用。一旦到了合适的时候,宿太尉会毫不迟疑地把真话说出来。

  话说当年有辽国郎主,起兵前来侵占山后九州边界。……此事人皆尽知,只瞒着天子一个。……殿前都太尉宿元景,便向殿前启奏道:“……现今辽国兴兵十万之众,侵占山后九州所属县治。……每每只是折兵损将,瞒着陛下不奏。以臣愚见,正好差宋江等全伙良将,部领所属军将人马,直抵本境,收伏辽贼,令此辈好汉建功,进用于国,实有便益。微臣不敢自专,乞请圣鉴。”

  宿太尉这话说得多好啊,既把真实情况说了出来,有力地打击了对手的气焰,又给皇帝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皇帝能不高兴吗?人家宿太尉的地位就是这么来的。当初梁山人让宿太尉丢了那么大的面子,宿太尉一句话就把梁山人打发到了前线,皇帝高兴,老宿报了私仇,还让梁山人感激得不得了,这才是会说话的高手!
  日期:2012-10-28 21:55:58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个组织换了新领导,往往也要换一批中层干部,换了中层以后,往往也要换一换下层,这就叫一朝天子一朝臣。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领导是非常规上台的,那不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上一代的领导也会被消失。这种“下了台的老大不如鸡”的现象也许是世界通例?(被消失这种说法好像是有语法错误的,不过不要紧,这几年还有“被自杀”的说法,不也挺流行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